陳海霞 殷華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方法和思想是共存的,教師需要注重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在展開教學活動的時候,既需要教授數學方法,又需要培養數學思想。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活動中滲透數形結合思想,有利于提升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 數形結合思想 滲透
在小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中,常常會遇到難解的題目,這時學生可以通過數形結合的方法,利用圖形求出數學題目的答案。并且,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數形結合思想理解和學習教材知識,提升課堂學習效果。
1 數學結合思想概述
顧名思義,所謂數形結合是指將“數”和“形”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融合起來。那么,該種思想在數學中的實際作用,一方面教師需要注重數形結合與教材內容的契合度,保證可以循序漸進地帶入數形結合的思想,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知識,如圖形認識等,另一方面教師不能僅用于帶有圖形的數學內容,而且可以用于各種數學計算中,做好各個數字之間的相互轉化,達到促學效果。
2 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
2.1 借助于生活教學,滲透數形結合思想
從小學數學教材內容來看,諸多內容都與實際生活具有緊密的聯系,教師可以利用兩者之間的聯系,展開課堂教學,這就可以為教學帶來便利。一方面,鑒于小學生的年齡,對數學的抽象知識的理解能力較弱,如果讓學生觀察生活,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事物轉化抽象的數學概念,這樣可以減輕學生的理解壓力,促使學生更為輕松地學習數學。另一方面,小學生常做的數學題目中,各個條件之間都具有必然的邏輯聯系,生活中各項事物也具有必然的邏輯聯系,這就說明兩者可以互相聯用。同時,生活中不可缺少計算,數學中不可缺少舉例,所以教師可以在課堂內展開生活教學,讓數形結合思想更為深入地灌輸到小學生的思想意識中。
比如,當數學教師在教學關于圓的知識時,從該部分教材內容來看,主要讓學生了解圓的定義、性質、面積計算等知識點,所以可以根據這些知識點展開生活教學。首先,教師可以向學生說:“同學們,請你們在生活中有沒有見到圓形呢?”,這會讓學生聯想自己的生活,有些學生會說:“足球!”,有些學生說:“籃球!”,有些學生說:“太陽!”,可見每個學生的想法都存在差異,說明學生已經被教師帶入生活情境中。然后,教師對學生說:“同學們,請你們想一想,這些圓形的事物有什么共同點呢?”,這會讓學生陷入思考,如不論任何角度看都是圓形、不論如何拋擲都處于滾動運動狀態等,這時教師可以直接將學生引入該部分教學內容中。接著,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動手畫圓,學生會運用圓規工具,在該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了解圓心、半徑的概念,之后向學生提問:“同學們,請問如何求出你自己畫的圓的面積呢?”,這會讓學生結合教材中的面積公式,用直尺測量所畫圓的半徑后,進而可以得所畫的圓的面積。由此可見,通過生活教學方法,可以深入淺出地通過生活事物引出數學概念,幫助學生加深數學理解,從而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形結合思想。
2.2 展開課堂數學游戲活動,滲透數形結合思想
在新課改的教學要求中,數學教師需要在課堂內拓展更多形式的教學活動,促使課堂氣氛更為活躍,帶動學生的積極學習情緒。所以,教師可以展開課堂數學游戲活動,一方面在該活動中,可以借用游戲轉移學生的注意力,使其更為集中,并且利用游戲的邏輯解釋數學邏輯,另一方面在該活動中,緊湊的活動節奏可以讓學生對數學學習更具有興趣,可以為教師灌輸數形結合思想提供更多的契機。
比如,當數學教師在教學關于圖案美的知識時,從該部分教材內容來看,主要讓學生了解對稱、平移、旋轉三種圖形狀態,那么教師可以在多媒體上展示諸多圖形的圖片,如千紙鶴、紙船、紙褲子、紙衣服等,當在介紹對稱的概念時,可以讓學生用紙張折疊千紙鶴,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不斷地對折,這就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對稱的概念,。當在介紹平移的概念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按照多媒體圖片的疊法,制作出若干小紙船,將紙船A放在左桌角,將紙船B放在右桌角,然后向學生詢問:“同學們,請問怎么可以讓小船A運動到小船B的位置呢?”,這就可以較為形象地讓學生理解平移的概念。當在介紹旋轉的概念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制作紙風車,在每個風車葉片上標出數字1、2、3、4,讓學生用手指轉動風車葉片,這時向學生提問:“同學們,請你們仔細觀察風車在轉動的時候,四個葉片是不是都在不停地變動位置呢?”,這就可以較為形象地表現出旋轉圖形。那么,從該課堂游戲的過程中,既可以讓學生享受制作紙質玩具的樂趣,又可以通過紙質玩具解釋數學概念,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形結合思想。
3 結語
綜上所述,數形結合思想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就需要教師細心觀察,結合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從多個方面展開課堂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更為形象地理解數學,為灌輸數學結合思想提供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 徐建萍.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形結合思想教學模式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20(17):127-128.
[2] 王文平.數形結合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踐與應用[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5):259-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