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姍姍
摘 要: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早已印刻在華夏兒女的血脈之中,通過課堂教學,以傳統文化為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教育工作者必須完成的時代任務。本文分析了小學數學課堂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契合度,以“愛國”“公正”“敬業”“誠信”“法治”為切入點,提出基于傳統文化,充分利用小學課堂,引導小學生逐步形成正確價值導向的有效方式,希望為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傳統文化 小學數學課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正確價值導向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08.017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逐漸演化并最終匯集而成的一種能夠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思想、觀念形態的集中體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均有所體現。“海納百川,追求理想大同世界”是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的終極追求。縱觀世界歷史上的文明古國,只有中華文明從未斷層。時至今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高度概括,借助小學數學課堂,運用傳統文化進行深度探究,具備較強的可行性。
一、小學數學課堂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契合度分析
在大眾的一般認知中,數學是自然理工學科的基礎,與價值導向的關聯性不大。實際上,數學強調嚴謹性、邏輯縝密性,圍繞問題展開積極探索并最終加以解決的全過程,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對小學生來說,“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我國國家建設的終極目標,處于核心價值觀的最高層次,與小學生的直接聯系較小;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對我國社會穩定、美好的精確論述,關系著小學生在內的每一個人;“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則是我國公民必須遵守的基本道德規范,與“個人”的關聯度最大,也是在小學階段必須重點滲透的重大教育內涵。
總體而言,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吸收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圍繞愛國、敬業、誠信、公正、法治等,對小學生進行全面價值引導;以此為基礎,透過數學解題過程,培養學生形成勇于探索、不畏艱難、堅持公平正義等正確的價值觀念。
二、基于傳統文化,充分運用小學數學課堂弘揚核心價值觀的有效方式
1.明確數學學習的根本目的,引導學生樹立“愛國”理想
數學是指研究數量、結構、變化、空間、信息等概念的學科,是一種“形式科學”。但透過哲學視角看待數學,其中的邏輯性、嚴謹性、精確性、探究性等,均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推崇。在人類歷史發展和社會生活中,數學每時每刻都在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學生通過學習數學,不僅能積累相關知識,還能逐漸形成邏輯思考能力,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使自身逐步具備研究甚至創新現代科學技術的能力。因此小學數學教師需要明確如下道理:當小學生真正成長為科學(數學)家時,從全人類角度來看,其研究成果應該能夠造福于人類;但當前世界形勢錯綜復雜,科學技術雖然無國界,但科學家具有國籍。因此,科學家需要具備愛國主義精神,需要運用自身所學,首先為自己的祖國做出貢獻。為了達到上述目的,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明確數學學習的根本目的,引導學生樹立“愛國”理想。
2.結合數學解題過程的嚴謹性和邏輯性,培養學生“敬業”之心
“愛國”是一個具備一定抽象性的詞匯,究竟何種行為方可被視為愛國,也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筆者認為,教師應當結合數學解題過程的嚴謹性和邏輯性,聯系中國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公平公正之心,使之首先做到“敬業”,進而“愛國”。
我國古代關于國家治理的經典論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闡述了從個體到規模逐漸擴大的整體的發展軌跡。該論述產生于周代:天下統一之后,周天子將部分土地分封給自己的兄弟子侄,希望其幫助自己共同治理天下,分封的土地即為“國”;每個“國”的國主采取同樣的分封方式,將國內土地繼續分割,封地即為“家”;每個“家”的家主所擁有的土地較少,無法再度分割,但其需要大量人才幫助其處理日常事務,所以需要“士”;“士”沒有土地,若要獲得“家主”的青睞,需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即為“修身”。逆向來看,“士”修身后,幫助家主“齊家”,家主幫助國主“治國”,國主幫助周天子“平天下”,在“修齊治平”的過程中,“士”即為一個個掌握知識的個體,其終極目標即為“天下大同”。按照今天的觀念,每一位學生的終極目標應當是“為國家發展做出貢獻”,故具備“愛國”思想尤為必要。
在“修齊治平”的過程中,如果任意一個環節出現差錯,均會導致“平天下(愛國)”的理想受到影響。因此,作為“基層”的“士(學生)”,需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需要具備清晰判斷事物本質的能力(即思考過程嚴謹,具備較強的邏輯性)。為了達到上述目的,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需引導學生認真對待每一道題的解題過程,按規定要求寫出所有求解步驟,實際上是在培養學生的“敬業”之心。試想,若所有學生、社會中的所有人才,在對待本職工作時,均能夠兢兢業業、一絲不茍,則個體的力量將會有效整合為整體,最終促進國家社會的長足進步,實現“愛國”。
3.實事求是,時刻以“誠信、公正”的態度面對疑難數學問題
孔子曾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透過表面看本質,可將孔子的名言翻譯為“實事求是,才是真正的智慧”。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一些學生頭腦靈活,心算能力較強,很多時候不必列舉出解題步驟的情況下,即可得出正確答案。但根據相關要求,雖然最終答案正確,但教師無法判斷該類學生是否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得出答案——也許學生并未厘清解題思路,而在“剽竊”其他同學答案的過程中,僅僅看到了最終結果。基于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將圍繞下列觀點,向學生講述列舉必要解題步驟的重要性,使其明確“實事求是”,時刻以“誠信、公正”態度面對疑難數學問題的價值所在:
解題步驟能夠直觀評判學生是否掌握了解題方法,是判斷學生學習水平的最佳方式。
數字具有一定的“奇妙性”,在一些情況下,數字之間的排列組合,很可能在“機緣巧合”之下“歪打正著”,即學生的解題思路是錯誤的,但結果碰巧與正確答案一致。如果教師僅僅根據最終答案判斷學生的接受程度,很可能無法及時發現學生知識體系中的漏洞,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知識延伸的過程中,教學難度會逐漸加大。曾經運用“心算”能力求解出正確答案的學生,有朝一日必然面臨“無法迅速求解”的困境。如果學生無法適應,則在心理暗示作用下,很可能誤入歧途,即在未能推導出正確答案的情況下,通過抄襲等方式,維護自己的“面子”。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實事求是”至關重要,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通過解題步驟,教學雙方均可了解在何處發生“卡殼”,進而使學生及時補充知識短板,達到“學會”的目的。此外,通過解題步驟判斷學生的真實水平,是一種公正、誠信的方式,學生務必明確此項價值要素,對其未來的成長有利無害。
4.在“判斷”的過程中,向小學生滲透“法治”概念
上文提到的“通過解題步驟判斷學生真實水平”,實質上具備了一絲“法治”觀念,即教師對學生做出評價的過程,遵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原則。在法治社會中,任何個體的行為均不能超過法律規定的下限,任何“私相授受、走后門”的行為,均不值得提倡。比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一些學生智力水平較高,在未列舉解題步驟的情況下,可迅速求解正確答案。但該過程并不具備說服力,即在不了解該類學生的教師及同學眼中,“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學生確實依靠自身能力求解正確答案”。面對一些可能引發質疑、可能導致混亂局面的行為,只有嚴格遵守相關規定(遵紀守法),社會整體方可維持穩定,個人的價值才能得到最大化的展現。因此,小學數學教師需在“判斷”的過程中,滲透“法治”概念,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深入理解并充分研討中國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觀,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加以實踐,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使之成為品學兼優、堪當大任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姚遠《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名師在線》2020年第34期。
[2] 于菲《在小學數學課堂借助傳統文化弘揚核心價值觀》,《新智慧》2019年第18期。
[3] 呂曉東《依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助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才智》2019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