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蘇州吳江,作為江南富裕之地,地方經濟的發展并沒有使地方教育與其成正比。其中部分農村初中的英語學科教學發展滯后。基于這一困境,文章分析了本地農村初中英語教學的現狀,立足語法學習這一英語教學中的難點,提出了四點具體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學情;活力
一、 問題的提出
為迎接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識經濟的時代挑戰,深入貫徹實施《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2016年9月,教育部課題組發布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是當今時代發展對教育目標的重新定位,它是學生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的整合,是每名學生獲得成功生活、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不可或缺的共同素養。近些年,吳江的教育專家提出“構建活力課堂”的概念,恰從精神層面,契合了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主題要義。但再好的舉措,要有效地落地,必須要一線教師基于各自班級的學情進行操作和實施。文章就自己所了解的農村初中英語這一特定的環境,對如何有效提升英語語法教學的活力給予具體探討。
二、 從核心素養視角審視農村初中英語學情
近三四十年,隨著蘇州經濟的改革開放,各大、中、小型企業已經在蘇州的鄉鎮和農村遍地開花,助推了鄉村經濟的高速發展,加快了城鎮化的進程,農村人的物質生活有了極大的變化,但令人遺憾的是,精神生活的提升卻不與其成正比。其中,農村學生的學習現狀,尤其是英語學習的現狀相比起城市學生還是相差甚遠。作為蘇南經濟發達地區,這里的鄉村師資力量相比起大城市并不算很差。合格的師資隊伍雖然使鄉村孩子的英語學習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基本的聽、說、寫、讀可以跟上,但學生的總體英語水平還是不容樂觀。特別是到了初中,兩極分化尤為嚴重。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比如在家庭層面,部分家長本身文化水平不高,缺乏科學教育理念;有些家長忙于工作,對孩子學習的關心不夠;尤其是外來務工家庭的大量加入,他們的孩子很少接受良好的小學英語教育;有的孩子是初中才來本地跟父母生活,小學學的是外地教材等等,導致這些學生家庭教育缺失和監管不力,一方面,造成了蘇州農村學生英語水平不平衡的發展。另一方面,作為教師層面,制約英語語法教學效果提高的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英語課堂教學沒有覆蓋英文,教師眾多時候還是講漢語,而英語和漢語表達差異很大,英語語法又比較復雜,慢慢使學生覺得它晦澀難懂,影響了其學習語法的積極性;第二,大多數英語教師仍然采用灌輸式的方式進行英語語法教學,課堂缺乏活力與趣味,學生難以對這種乏味的授課模式感興趣,從而降低了英語語法的教學效果。
但是英語作為一門非母語語言學科,與人們所熟悉的漢語之間有很大差異。要學好英語,學好語法是關鍵。因為詞匯這一關,只要認識26個字母,只要肯花時間識記背誦,總能有所得。而英語語法是針對英語語言的使用進行研究后,系統地總結歸納出來的一系列語言規則,分為詞法和句法。詞法包括各類詞的形態及其變化,句法主要講句子的種類和類型,句子成分以及遣詞造句的規律。如果用蓋房子比喻學習英語,那么單詞是磚,語法是鋼筋,磚用來砌墻建頂,鋼筋用來搭建結構,二者缺一不可。由此可見,語法教學在初中英語教學中非常重要。但是,基于上述蘇州農村初中英語學情的分析,目前蘇州農村初中英語語法教學的效果十分不理想,語法教學已成為英語教學中的難點,已成為制約英語水平提高的瓶頸。
三、 核心素養與英語語法教學的關系
學生只有掌握了英語語法知識才能很好地學習英語,它是學生學習英語的規范,也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具體途徑。
一方面,教育的核心素養指導、引領、輻射英語課程教學,彰顯英語語法教學的育人價值,使之自覺為人的終身發展服務,使“英語語法教學”升華為“英語育人教育”。另一方面,核心素養的達成,也依賴英語教學獨特育人功能的發揮、學科本質魅力的發掘,只有乘上富有活力的學科教學之筏,才能順利抵達核心素養的彼岸。
因此,英語教師們應該立足蘇南地域文化特色和經濟特征,尋找新的英語語法教學策略,不斷提高英語語法的教學效果,以期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落地盡一份責任。
四、 有效提升語法教學活力的策略
一談到教學活力,就容易讓人聯想到那種表面熱鬧,滿堂問答的“活力課堂”。這種課堂實則是邏輯繚亂的課堂,表面熱鬧的課堂不一定是有生命力的有效課堂。那么針對英語語法教學容易讓學生乏味的特點,筆者認為提升英語語法教學活力,不僅體現在教師教得要有活力,還體現在學生學得有活力。而這種活力始終應圍繞如何有效落實對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培養為最終目的,為此,筆者提出以下四點語法教學策略。
(一)利用趣味歌訣,簡化學習難度
由于農村學生學習環境和習慣限制,他們的語法學習方法往往只停留在背記的層面。如果一一讓學生背住,既沒必要也不現實。而將知識編成集故事性、趣味性于一體的兒歌形式的歌訣,不僅可以提升教學效率,還有助于學生輕松愉快地巧學語法,增加課堂教學活力。
而編寫趣味歌訣就是一個很好的語法教學策略。
例如冠詞的使用是初中學生非常混淆的地方,也是初中英語教學的一大難點。在自己口干舌燥地講解還效果不好的時候,筆者在網上找到了如下口訣:
名詞是禿子,常要戴帽子。
可數名詞單,需用a或an。
輔音前用a,an在元音前。
若為特指時,則須用定冠。
復數不可數,泛指the不見。
碰到代詞時,冠詞均不見。
這樣朗朗上口的口訣,輕松解決了難點和重點,學生也沒有過重的額外負擔。
(二)巧用英漢差異,形成對比記憶
基于前面對蘇州農村學生英語學情的分析,這里的學生基本都是在完全掌握了母語的情況下才開始學習英語的。這樣就會導致漢語的知識對新語言系統的掌握產生影響,尤其主要體現在語法的應用上。其實,教師與其糾結英漢的混淆,不如巧用二者的差異形成鮮明對比,從而對學生產生敏感激發,對知識的掌握形成對比記憶。
例如,英語中疑問句要倒裝,疑問詞放句首,而在賓語從句中,卻要將倒裝句還原為正常語序。這與漢語是不同的,所以學生往往很是疑惑。比如:
Where does he work?(他在哪兒工作?)
Nobody tells me where he works。(沒有人告訴我他在哪兒工作。)
教師可以把英、漢句子的語序差異標記位置,并列舉或讓學生列舉一系列類似句型,讓學生標記,經過強化訓練,學生就會依葫蘆畫瓢,明確英文句子的正確語序。這樣的反復對比,就可弱化漢語的干擾,強化知識正遷移。
(三)引領鑒賞經典,激發感知創造力
初中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的“文化品格”是指學生對國內外經典文化的自我理解和認知、自我凝練和消化的學習能力。這就凸顯了文學鑒賞力的重要性。重視引導學生鑒賞經典,可以在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促進人的知情意全面發展。因為它是學生的一種主動理解內化過程,學生可以產生進而表達對文本、作者及其他的感受,這一過程,更多的是學生審美情感的作用。在這種作用下,學生的身心、情感深陷其中,此時語境自現,語法自通。
例如,歌曲《昨日重現》(Yesterday Once More)是20世紀70年代歐美經典的英文歌曲。
When I was young I' d listen to the radio
當我年輕的時候 我常守在收音機旁
Waiting for my favorite songs
等待著我愛的歌
When they played I'd sing along...
歌聲響起我便同聲和唱……
這首歌是以主人翁的懷舊故事展開,所以運用了很多過去時的語法知識。教師可以課堂賞析的形式,讓學生隨著主人翁的思緒進入美麗的回憶故事里,會激發他們內心深處的文學感知力。在舒適和諧的情境里,學生的文化創造力也會被激發。這時教師對過去式的語法講解只需稍加點撥即可,讓學生自己歸納并創造過去式的句型。
(四)創設情境教學,構建教、學、評一體化的語法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主要是指:基于深度理解的基礎,學習者能夠批判性地學習新思想與概念,并將其內化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在眾多思想間進行聯系,并將已有知識遷移到新情境中,做出決策和解決問題。隨著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變革目標,推動深度學習已作為衡量學校教育成功的關鍵。筆者認為,深度學習達成的策略之一是構建教、學、評三者的一體化。
英語課標也指出,一個完整教學活動包括“教、學、評”三個方面,“一體化”指三個方面的融合統一。“教、學、評”三者本質一致,共同指向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具體而言,教師應以課程目標為依據,有機整合課程內容,精心設計學習活動,以主題意義為引領,以所學內容為依托,通過創設具有綜合性、關聯性和實踐性的英語學習活動情景,引導學生采取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參與主題意義的建構過程,從而確保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的同步提高和全面發展,最終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
深奧的問題如果融合在契合的情景中常會變得簡單。英語語言是以其獨有的文化和環境背景為依托的,因此,構建教、學、評一體化的語法深度學習并使之充滿活力,教師就要注重情景的創設和運用。
比如借助地方文化創設情境。蘇州是江南水鄉,歷史文化悠遠,特色古跡豐富,教師有責任把當地的地方文化在課堂中滲透,在學生中傳承。為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英語為地方歷史名人寫傳記,為地方古跡寫簡介。教師也可組織學生去參觀學習,并現場組織英語對話和討論,參觀結束回去后再用英語總結。因為是比較正式的推介,所以語法知識的準確性必須保證。在實踐活動中,無論是小組成員的輔助,還是老師一以貫之的點評,學生的語法知識得到了正確的運用。
當然,這樣的活動費時費力,但其體驗是最真實難忘的,其學習效果是最深層次的,其心靈感受是最愉快活潑的。因而,教、學、評一體化的語法深度學習目標能夠高效落地。
基于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希望教師要立足本土英語學情,群策群力,為更加有效地提升英語語法教學活力而出謀劃策。
參考文獻:
[1]王薔,李亮.推動核心素養背景下英語課堂教—學—評一體化:意義、理論與方法[J].課程·教材·教法,2019,115(5):25-36.
[2]管賢強.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學教育發展的新動向[J].課程·教材·教法,2018,46(2):17-21.
作者簡介:
端一飛,江蘇省蘇州市,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震澤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