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在學生小學階段開設的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小學中高年級是學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會生活的重要時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認識和道德判斷能力,養成行為習慣的重要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結合小學生的學習實際,從社會理論入手做好德育教育滲透,提升德育教育效果。
關鍵詞:德育教育;提升實效;社會化教學
一、 前言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行為習得有兩種不同的過程:一種是通過直接經驗獲得行為反應模式的過程,班杜拉把這種行為習得過程稱為“通過反應的結果所進行的學習”,即直接經驗的學習;另一種是通過觀察示范者的行為而習得行為的過程,班杜拉將它稱之為“通過示范所進行的學習”,即間接經驗的學習。從教學實踐來看,中高年級學生的學習經驗和內容主要來自兩方面,一種是自主學習得來的,另一種是通過他人示范而形成。結合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內容,教師在教學指導過程中應避免簡單說教的教學模式而是要尊重小學生的發展規律,做好德育教育指導工作,從學生自主學習入手,做好示范教學指導,真正提升道德與法治德育教育的實效性。
二、 挖掘教材內容,引發學生德育思考
觀察學習是中高年級學生學習的特點,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從教材設計來看,教材在德育教育內容中采用了繪本式方法開展教學,即通過圖片+文字的方式進行德育內容的講解與滲透,其重點在引導學生圖片內容觀察的基礎上得到具體的結論。因此教師在德育教學指導過程中應積極做好教材內容的合理應用,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考,實現在德育內容觀察基礎上的自主學習。
以《我們的班規我們定》為例,教材中設計了三幅圖片,主題分別為“我們的課堂學習有序又活潑”“我們的課間活動活潑又安全”“借閱圖書時,我們都會做到愛護圖書,看完后放回原位”,教師在德育教育指導過程中可以從圖片內容+文字主題入手,鼓勵學生觀察教材中的三幅圖片,然后思考“你認為班規有什么作用,結合圖片說出你的看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積極進行思考,在思考過程中了解班規與自己班級生活的關系。通過思考與討論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到班規對日常生活和學習的影響,以此提升學生對班規的認識,為后續班規的制定奠定學習的基礎。教師在德育教育實施過程中應積極從教材內容入手,從教材中的設計模式和內容入手,引發學生對教材內容的觀察,在觀察中實現自我思考和與他人交流,將觀察到的內容進行學習和深化,從而體現德育教育的效果。
三、 樹立德育典型,學習德育優秀對象
樹立德育典型對小學生的發展至關重要。中高年級學生德育教育實施過程中,學生對于教師樹立的典型會有意識地進行模仿,而模仿的過程就是德育教育滲透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指導過程中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做好典型德育對象的樹立,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覺學習對象,通過榜樣的力量影響學生,增強德育教育的實效性。
以《當沖突發生》為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常會設置一些場景,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以此來了解沖突發生時,學生的常見反應。如同學之間因為借橡皮引發口角,學生會有哪些應對措施呢?學生可以很快就得出“打架”“罵人”等結論,這也符合中高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教師在德育教育指導過程中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應做好典型樹立,通過典型樹立的方式來引導學生了解如何珍惜友誼,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以同學借橡皮引發口角的視頻為例子,教師可以播放一個正能量的故事,在A和B同學發生口角以后,B同學主動認錯,說是自己弄丟了愿意賠償一塊,A同學態度也有了變化,說不用賠,而其他的C同學、D同學積極緩和他們兩者的關系,通過建立典型的場景來糾正學生錯誤的思想,幫助學生樹立德育學習的對象。然后教師可以設置問題: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類似的矛盾,你是怎么做的?學習了視頻,你會向A、B同學學習嗎?遇到同學發生口角,你會向C、D同學一樣積極勸解嗎?還是選擇在一旁“看笑話”?通過問題的設置引發學生對德育典型的學習和思考,讓學生在具體的場景和已有生活經驗中提取內容,自覺向典型人和事學習。
四、 開展自我評價,體現德育教學效果
中高年級在是非觀念、個人好惡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意識和相關的態度,但在長期的家庭環境下,部分學生都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評價模式,喜歡以“放大鏡”看別人,而將自己放在道德的標準之上,由此產生了對家庭、學校、同學、老師等的負面情緒。因此教師在教學指導過程中應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通過引導學生自我評價的方式讓學生認識自身的問題,從而糾正自身的思想和行為,體現道德與法治的德育效果。
以《低碳生活每一天》為例,從自身做起,養成低碳生活的方式是德育教育的重點內容,旨在提升學生環境保護意識。在教學指導過程中,大部分學生都認為自己就是低碳生活的一員,因為坐公交上學、垃圾回收處理等都是日常行為規范的內容,也是班級德育的重點內容,而學生之間也會提出不符合低碳生活的情況,其基本的句式為:某某同學不低碳,因為我看到他隨手丟垃圾、看完書不關燈等內容,學生眼中全是別人的不低碳行為,學生之間的關系也變得有一些緊張。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在教學指導過程中應鼓勵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具體可以設置幾個小問題:我的生活中有沒有不低碳環保的情況?有沒有和某某一樣的行為呢?通過引導學生自我評估的方式快速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從而自覺糾正自身存在的問題,實現基于學生自我認知基礎上的德育教育,提升德育效果。教師在中高年級德育教育指導過程中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自我糾正工作,提升德育教育指導實效。
五、 開展德育指導,強化德育學習信心
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指導過程中,應積極做好德育指導工作,強化學生對德育內容的認知。考慮到小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有理解難、學習難的問題,在學習過程中也會出現一定的惰性,對教師德育工作不是很配合。因此教師在教學指導過程中可以從小學生學習的實際出發,通過德育指導的方案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強化學生對德育內容的理解。
以《網絡新世界》為例,在學習過程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上網觀念,懂得保護自己是教學的主要內容。在課程教學中通常會開展互聯網生活小調查,游戲是學生的主要選擇,而游玩時間普遍在1~2小時,但也有學生玩2~4小時。其中一些學生在課堂上就表態:“老師,我也想好好學習,但是我控制不住我自己。”進而引發學生自卑等負面情緒。基于這一階段學生的年齡特點,如果單純從說教角度,鼓勵學生學會控制自己不沉迷網絡,不符合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因此教師在指導過程中可以從德育指導方面出發,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如教師提出“幫助小明戒網癮,想一想小明每天玩2~4小時游戲,是出于什么原因,如何轉移他的注意力呢?”通過設計一個簡單的小活動,鼓勵學生之間互相討論,互相交流經驗,通過交流的方式打開部分網癮較重學生的心結,將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從玩2~4小時游戲的心結中脫離出來,轉移到與學生討論如何處理問題方面,通過這種方式逐步引導學生自主糾正自身的行為,而教師通過對學生討論的方法進行指導、鼓勵、補充的手段引導學生樹立戒掉網癮、學會科學上網、學會保護自我的信心。德育教育實施過程中教師應基于學科特點做好學生的指導工作,從學生信心角度出發進行有效引導,提升小學生學習的自信、德育的自信,自覺融入德育教育當中。
六、 開展德育實踐,實現德育內容落地
道德與法治的內容與學生生活、學習息息相關。在教學指導過程中,教師應做好德育實踐的開展。通過具體實踐幫助學生將所學內容和德育素養落實到具體的行動當中,通過行動推動德育落地。學習是知與行相統一的過程,注重學生在體驗、探究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質,實現社會性發展。課程設計與實施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和提出問題,在親身參與豐富多樣的社會活動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
以《這些事我來做》為例,學生經過之前的德育內容已經對家庭情感有了一定的發展,具有愛家庭、做貢獻的意識。因此,教師在教學指導過程中應做好兩方面德育內容:一方面是以“探索新知”為主,即結合教材內容引導學生討論在家庭生活中有哪些事情自己可以獨立完成,有哪些事情是可以在家人的幫助下完成的,通過討論的方式互相交流經驗。除了常規的洗碗、拖地等活動以外,部分學生提出的給母親梳頭、給爸爸泡腳等活動都是學生生活實踐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是引導學生在討論的基礎上布置課后作業,要求學生將課堂討論和涉獵的內容在家庭中開展實踐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在家庭中承擔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實施過程中進行視頻錄制并將視頻等素材分享到群里,每個學生和家長都可以看到其他學生的實踐情況。通過具體實踐,落實愛家庭、做貢獻的德育內容,確保德育教育內容的落地。教師在教學指導過程中應積極開展德育教育實踐活動,通過將理論內容轉實踐的方式實現德育教育內容的落地,體現德育教育在學生生活、學習方面的價值和實效性,從而更好地體現學科價值。
七、 總結
道德與法治課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導學生的道德發展,豐富學生的社會認識和內心世界,健全學生的人格,使他們能夠以積極的生活態度參與社會,成為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教師在教學指導過程中應從學生學習和道德引導角度出發,切實做好德育教育工作,提升德育的實效性,體現德育價值。
參考文獻:
[1]張惠君.生活德育 智慧成長: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活化的探索[J].小學教學參考,2020(15):76-77.
[2]朱微.有情有境育童心: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J].教書育人,2020(14):68.
[3]董麗麗,周圣山.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中幾個問題信息的探析與矯正[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33(2):124-132.
[4]周健.初探體驗式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的實踐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20(10):64-65.
[5]孫民.用“道德”的教學彰顯德育課程魅力:“不道德”的道德與法治教學現象透視[J].中小學德育,2019(10):13-16.
[6]孫彩平.以道德與法治課程為核心,推進學校德育工作一體化[J].中國德育,2019(16):1.
[7]陶文靜.創設“真”活動,靈動德育課堂:以部編版二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材為例[J].小學教學研究,2019(20):60-62.
作者簡介:
管依娜,上海市,上海市浦東新區高橋鎮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