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康聰 梁曉理
摘? ?要: “三全育人”作為構筑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和實踐模式,是思想政治工作“三大規(guī)律”呼喚的應然選擇,是落實立德樹人時代訴求的題中之義。當前,高?!叭恕泵媾R的現實困境,主要包括隊伍困境、過程困境,空間困境、功能困境。實現高?!叭恕钡穆窂竭x擇,需要同心同德,整合各方資源,打造育人共同體;需要同向同行,構建聯動協同機制,保證“三全育人”落地生根;需要潛移默化,著力營造育人環(huán)境,營造育人氛圍,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
關鍵詞: 三全育人? ?立德樹人? ?同心同德? ?同行同行? ?潛移默化
2016年12月7日,習近平在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1]。聚焦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2018年教育部啟動“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截止到2019年3月,已經公布了第二批“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單位名單。這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視角,也為進一步扎實推進高校“三全育人”提供了典范。深入研究和踐行“三全育人”理念,掌握現實困境,尋找推進“三全育人”實現理路,是高校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關鍵。
一、高?!叭恕钡谋匾?/p>
(一)規(guī)律呼喚:“三全育人”是遵循“三大規(guī)律”的應然需要。
習近平提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guī)律,遵循教書育人規(guī)律,遵循學生成長規(guī)律”[2](420)。這一重要論述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指導思路,思想政治工作歸根到底是育人的工作,育人工作需要遵循“三大規(guī)律”,這是“三全育人”的應然選擇,也是“三大規(guī)律”的必然要求。
1.“三全育人”是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guī)律的應然需要
“所謂思想政治工作規(guī)律,就是按照人們思想、行為變化的特點和規(guī)律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遵循”[3](3)。這意味著要根據受教育者的思想、行為變化特點和規(guī)律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大學階段是大學生建立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關鍵時期,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力量重點關切的思想狀況,全員介入,才能保證大學生健康成長。根據思想政治工作規(guī)律,人們思想觀念隨著時段的變化而變化。大學階段是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關鍵節(jié)點,絕不是育人的終結,思想政治工作和育人工作都是連貫性、持續(xù)性又不斷變化的教育活動,向前銜接基礎教育階段,向后拓展到職業(yè)生涯的整體過程。同時,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個全方位、全面的活動,需要充分統(tǒng)籌各方資源、各種教育載體,保障內容、形式、方法的全面性、系統(tǒng)性、協同性。綜上所述,思想政治工作本身蘊含著全員參與、全過程貫徹、全方位融入的客觀要求,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guī)律,努力實現“三全育人”,是新時代高校育人的應然需要。
2.“三全育人”是遵循教書育人規(guī)律的應然需要
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書育人,教書育人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傳授知識,而且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當前一些高校教師觀念里存在這樣的誤區(qū):教師就是教知識的,育人的事情應該是思政工作者來做。殊不知,教書和育人自古就是同一過程,教書的目的是育人,育人是在教書過程中完成的,兩者是統(tǒng)一、不可分割的教育活動。因此,育人不僅是思政工作者的工作,更是一個全體教職工參與、全面涉及教育活動。由此可見,“教書育人”本質上蘊含著“三全育人”,即教書育人是一件全員參與、全過程貫穿、全方面融入的教育活動過程。實現“三全育人”,符合新時代高校教書育人規(guī)律,旨在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3.實現“三全育人”是遵循學生成長規(guī)律的應然需要
“00后”大學生是伴隨著科技發(fā)展而成長的一個群體,他們是“互聯網的原住民”,他們的思想和價值觀往往很容易受到互聯網的影響。活躍但不失獨立,迷茫但又渴望尋找人生方向,略顯孤獨但又求陪伴,這是新時代大學生所具有的鮮明的時代特點。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且又是“拔節(jié)孕穗期”,他們的心理特征和需求,需要社會、學校、學生、家長“四位一體”協同關切,需要全程知道他們所思所想所需,稍微放松,就有可能錯過“扣好人生的第一??圩印钡臅r機。同時,大學生成長于科技時代浪潮中,為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應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載體、延伸教育素材,全面拓展育人內容。綜上所述,大學生的成長需要各方協同參與、全程跟進、全方位多層次布展。
(二)時代訴求:“三全育人”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題中之意。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從社會主義事業(yè)后繼有人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戰(zhàn)略高度出發(fā),始終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始終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最根本的任務”[4](5)。立德樹人是關乎中國教育的根本任務,關乎黨的前途命運,更是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未來的問題。十年種樹,百年樹人,是一句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古話,樹人是一件長久的工作,是十分不容易的事情,意味著需要全社會每一股力量都要參與進來,全程關注,全面跟進,才能完成樹人任務。2018年5月2日,習近平在北大師生座談會上談道:“‘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人才培養(yǎng)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統(tǒng)一的過程,而育人是本。這是人才培養(yǎng)的辯證法。辦學就要尊重這個規(guī)律,否則就辦不好學。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5]立德和育才是古人也是現代大學最高目標,是培養(yǎng)人才的根本,辦學就要遵循育人和育才相統(tǒng)一規(guī)律??v觀世界教育史,大學的功能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發(fā)生變化,但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全面發(fā)展的人才仍是大學之本,也是教育界乃至整個社會追求的目標。因此,大學的各項工作都要圍繞立德樹人這一目標展開,把人、物、力都放在立德樹人這一中心環(huán)節(jié)上,回歸育人本位。立德樹人本身內含著育人時間之長、介入力量之多、融入之全面的基因。總之,立德樹人是一個艱巨又漫長的過程,是一項需要投入更多人、財、物力的系統(tǒng)工程,與“三全育人”高度契合。換言之,“三全育人”是落實立德樹人的內在要求,也是題中之意。
二、新時代高校“三全育人”面臨的現實困境
近年來,高校在全方位育人方面取得一定效果,但遺憾的是,當前一些高校在育人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有思想層面也有實踐層面的,有方式方法方面的也有內容供給方面的,有時間融入問題也有空間建設不足問題,急需解決的現實困境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隊伍困境:育人力量單薄、分散。
育人隊伍是高校育人的關鍵,數量和質量直接影響育人的成效。一直以來,一些人對高校育人問題存在認知誤區(qū):學生在學校只要學好知識和技能,畢業(yè)后能找到好工作就行了,直接導致“重知識輕思想”的局面,最后的結果是育人職責不清,責任不到位。學校部分教職工認為育人是學校的分內事情,但通常認為專業(yè)教師只干專業(yè)的事情,行政部門管好分內事情,育人只是德育部門的事。家庭育人功能缺失,源于家庭認為把孩子送到學校去,不管是學知識還是做人,皆是學校的責任。社會上亦存在認識誤區(qū):專業(yè)的事交給專業(yè)的人去干,學校是專業(yè)的,凡是教書和育人應該由學校的擔當,與社會無關。“育人”的責任大多落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輔導員兩支隊伍身上。殊不知,育人是一項系統(tǒng)全面、艱巨又復雜的工程,涉及的人員眾多,社會、學校、學生、家庭是避不開的責任。實踐證明,如果育人活動中,參與主體缺少一員,把家庭力量、社會力量甚至把學校其他教師的力量分散掉,那么距離成功構建“人人有責”育人局面仍有很大的距離。因此,強化人人育人,凝聚全員力量,形成人人育人局面,是高校育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過程困境:育人過程斷裂。
目前,高校的育人關切的只是大學學段的育人,包括入學教育、在讀期間及畢業(yè)前的育人。從大學生成長規(guī)律來看,每個學段重點關切雖有側重不同,但考慮到育人是一項連貫性的工程,每個學段需緊密銜接,形成無縫對接的育人過程,這就涉及一個時間融入和有效銜接的問題。從現階段來看,高校雖然重點關切現時的育人情況,但往往忽略中小學育人學段對大學生學段的影響,更無法追蹤大學畢業(yè)后的思想態(tài)勢和發(fā)展歷程。由此可見,高校育人將前后割裂開來,導致育人在縱向遞進上斷線,銜接明顯不夠。實現育人全過程,本質上要求重點關切現時的思想狀況,向前追溯基礎教育的思想影響,向后拓展終身教育的思想態(tài)勢,形成無縫對接。追溯、現時、拓展是實現育人全過程急需解決的問題。
(三)空間困境:空間建設不足。
空間問題是全方位的問題,涉及線上線下和課內和課外的問題。傳統(tǒng)的育人更多強調的是課內和線下。但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fā)展及新時代大學生彰顯的特點,“重說教式輕環(huán)境”和“重線下教育輕線上育人”已經不再滿足于他們的需求,拓展線下的平臺和環(huán)境育人已經成為他們急切的需求。很多高校雖注重以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育人主陣地,但專業(yè)學科融入育人不強,育人環(huán)境營造不全,線上平臺打造不足,課外實踐少而不精。在環(huán)境育人方面,往往只注重硬件的建設,人文的拓展較少??臻g建設不足,直接影響全方位育人有效融入、全面拓展。
(四)功能困境:功能發(fā)揮不足。
教育部黨組印發(fā)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要構建“十大育人體系”,包括課程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網絡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資助育人、組織育人。從目前依托的育人功能看,主要是心理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文化育人這四個方面發(fā)揮育人功能較明顯,傳遞的價值更顯性?!罢n程育人”仍存在專業(yè)知識和育人“兩張皮”難題,“科研育人”仍未回歸到育人之本位,“網絡育人”重視不足、邊緣化之難題,“資助育人”中存在“重資助,輕育人”現象,“組織育人”中提質增效空間不足及常態(tài)化育人不夠老難題。“實踐育人”中仍存在形式化、走過程的難題。以上種種問題直接影響育人功能的發(fā)揮,難以構建課程、日常、學科、文化、網絡五個育人維度。因此,打造大思政格局、全面發(fā)揮育人功能迫在眉睫。
三、實現高校“三全育人”的創(chuàng)新路徑
(一)同心同德:整合各方資源,打造育人共同體。
育人資源主要包括育人的主體、育人載體、育人內容。首先,激發(fā)育人主體力量,形成“人人育人”的局面。一方面要除了依靠傳統(tǒng)的育人力量——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輔導員兩支隊伍外,學校需動員所有教職工都參與進來,形成協同的校內力量。另一方面,激活家長力量,著力形成家校育人合力。同時挖掘社會潛能,包括社會媒體、政府及專家、校友等社會力量,共同關愛、愛護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學校、家長、社會力量包括學生“四位一體”,勁往一處使,力往一處出,心往一處想,實現合力合心合拍,保證“三全育人”的人力保障,打通全員育人最后一公里。其次,在育人載體方面,根據“大學生是網絡原住民”特點,加快拓展育人載體空間,開辟線上線下、課堂內外、校內外的育人載體,形成“大思政”格局空間,豐富實踐育人載體。再次,教育歸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明確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6](135)“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構成了現實的人的本質。人在實踐中形成了思想、政治、法律、文化等各種社會關系,它們締結了一個完整的社會系統(tǒng)。個體在社會系統(tǒng)中只有得到全面的發(fā)展,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成為對社會有價值的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需要一群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接班人和建設者,只有育人覆蓋全學科、全部教育的活動中,在教育系統(tǒng)里打造“大思政”格局,才能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育人內容上,不斷挖掘育人元素,構建“十大育人體系”。充分挖掘、梳理各學科專業(yè)課程、通識性課程、主干課、實踐性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實現“課程思政”局面;構建科研育人質量提升體系,增加科研育人分量;深入推進實踐教學改革,開辟實踐育人平臺;涵養(yǎng)合理育人文化,營造生態(tài)育人環(huán)境;構建網絡育人新格局,把握新時代網絡育人新脈搏;以重視團體輔導活動、重視學生體驗、重視學生感受為理念,建立“學?!獙W院—班級—宿舍”四級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統(tǒng),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堅持“以生為本”,規(guī)范管理育人路徑;堅持資助育人導向,培養(yǎng)學生奮斗精神和感恩意識及誠信品德;發(fā)揮各級黨組織育人保障功能,保證黨組織育人常態(tài)化。
總之,育人主體不是單獨存在的,需要依托育人載體和育人內容才能發(fā)揮最大功能。育人載體是一個媒介,需要借助育人力量依托育人內容才能凸顯價值。只有育人主體和育人載體,沒有豐盈的育人內容,就會使育人成為無魚之水、空洞無光??梢?,育人主體、育人載體、育人內容是育人資源不可分割的部分,是相互依賴的統(tǒng)一體。整合各方資源,同心同德,著力打造育人共同體,是“三全育人”的重要路徑選擇。
(二)同向同行:構建聯動協同機制,保證“三全育人”落地生根。
2017年2月27日,黨中央、國務院制定下發(fā)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文件,為建立健全“三全育人”機制提供了指導方向。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教育部發(fā)布了相應的配套文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文件強調:要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根據黨中央、國務院、教育部關于實現“三全育人”要求,各高等院校紛紛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三全育人”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方案》,構建協同聯動機制,保證“三全育人”落地生根。為了切實將“三全育人”落地生根,高??梢詮倪@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建立領導工作機制。建立校級、院系一把手牽頭的領導工作小組,明確領導責任,并結合本校、本部門的實際,就實施方案的具體內容做統(tǒng)一部署。二是制定“三全育人”的考核評價標準。考核標準是檢驗“三全育人”落實的尺度,是評定育人主體是否落實“三全育人”的準則。對那些無視或者落實不到位的相關責任人,要進一步追責,把“三全育人”作為升職、職稱評定、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標,一旦發(fā)現“三全育人”未落實,就實施“一票否決”。三是打通信息和資源的孤島,建立“三全育人”協調聯動機制。教務處、團委、學工處、科研處、心理咨詢中心、思政課教師、班主任等相關部門和教師需打破信息和資源的壁壘,形成同向同行的協同聯動工作機制。只有構建聯動協同機制,才能保證“三全育人”落地生根。
(三)潛移默化:著力打造育人環(huán)境,營造育人氛圍。
馬克思論述人與環(huán)境時精辟地指出: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環(huán)境同樣創(chuàng)造人[6](172)。人在實踐活動中改變環(huán)境,在環(huán)境中塑造個人,環(huán)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人與環(huán)境是一個互動統(tǒng)一體,不可分割。環(huán)境育人是人與環(huán)境互動的結果,良好的環(huán)境是精神食糧,不僅陶冶情操,培養(yǎng)良好習慣,還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良好的高校校園環(huán)境也如此,不僅可以凈化大學生心態(tài),還可以培養(yǎng)良好的文明習慣。校園環(huán)境是一個潛移默化、潛在的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和教學內容的教育過程,通過融入感染、認同等心理機制,大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影響,達到育人效果。優(yōu)化育人環(huán)境,營造“人人育人,時時育人,處處育人”的育人氛圍,不斷豐富大學生的精神食糧,是環(huán)境育人的目標。首先,通過強化學校的人文歷史景觀及校歌、校訓精心打造,將有形的物理空間和無形的精神空間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文化引領學生精神追求,最終實現價值認同和情感陶冶。其次,發(fā)揮校園自然環(huán)境符號的作用。校園自然環(huán)境符號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校園的山石、樹木、鳥獸蟲魚最基本的環(huán)境存在物,是自然環(huán)境符號的主體,學生容易在感官上受到刺激和影響,在這種環(huán)境下人會保有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第二類包括校園建筑、校園景觀、室內陳設等。這些教書育人的自然環(huán)境符號跟育人客體息息相關,建設效果直接影響功能的發(fā)揮,很大程度上關系到育人客體的切身感受,進一步內化成對校園環(huán)境優(yōu)劣的判斷,外化成行動的自覺與否。第三類是校徽、校志、校旗、活動的標志等別具一格具有本校特色的純符號,學生更容易識別這些標志,從內心接受和認同學校,并轉化為一種本校學生的自豪感和榮譽感。校園自然環(huán)境符號承載著學校的歷史、文化、功能的發(fā)揮,映射大學精神,更容易塑造大學生的價值觀,傳遞育人價值。再次,全體教職工圍繞“以學生為本”開展服務活動,旨在以最好的服務狀態(tài)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從心底對學校懷有強烈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激發(fā)學生樹立熱愛學校,時刻為學校榮譽而努力的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
新時代高?!叭恕笔且豁椣到y(tǒng)的工程,面對復雜又繁重的工程,需要統(tǒng)籌協調各方力量,同心同德、同向同行,保證“三全育人”有效落地。需要營造潛移默化的育人環(huán)境,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1).
[3]鄭永廷.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的若干思考——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思想理論教育,2017(1).
[4]袁貴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 ?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訪黨的十八大代表、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袁貴仁[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1):5.
[5]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 http: //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503/c1024-29961468. html,2018-05-02.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8年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項目批準號2018LSZ013),是賀州學院2018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專項課題“智慧校園在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運用與實踐研究”階段性成果。2019年度賀州學院教學改革項目(編號:hzxyzdjg201903)、2020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項目(編號:2020JGA319)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