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管控是有效教學的保障。然而,由于對課堂秩序認識不清,很多教師只熱衷于課堂的表面管控,忽視了學生行為與思維之間的隱形關聯,過分的管控導致語文課堂沉悶,語文教學死板。只有師生共創生態課堂,激發學生“我要學”的自主需求,才能讓學生的靈性在課堂上閃耀,最終實現對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
關鍵詞:課堂管控;生態課堂;小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42-0053-02
引 言
好的課堂紀律是有效教學的保證。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在課堂管理方面,教師應竭盡所能。然而,一些潛藏的問題也隨之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違反課堂紀律的行為越來越少,然而他們在課堂上的表現也越來越僵硬,語文學習的靈性慢慢消失,師生間的言語互動也慢慢失去了自由活潑與溫馨融洽,語文課堂慢慢走向了“教師滿堂灌、學生滿堂聽”的非生態教學。
一、管控:有心栽花花不開
經歷了小學低年級課堂紀律養成的關鍵期,學生越來越清楚教師想要的課堂表現是什么。到了高年級,絕大部分學生的課堂紀律也由認識轉化為潛意識,并在課上無意識地表現出來——他們不僅明白怎樣上課,更明白怎樣保護自己,即怎樣不被教師批評或同學否定。
教師采用讓學生害怕的批評或懲罰等權威方式管控課堂,在日復一日中漸顯成效,并由學生行為他控的即時性逐漸轉化為思想自控的長期性。與此同時,學生的行為約束也逐漸轉化為思想拘束。對于語文學習來說,這份“柳蔭”是極為不利的。
在互聯網人工智能時代,培養創新人才成為社會所需,要求學生從重復性學習轉為創造性學習,從學會服從轉為學會思考[1]。因此,強調“學生服從”的課堂管控日益成為社會發展、教育改革的絆腳石。
語文教育理論家和語文教學實踐者們廢寢忘食地探索教學的更優途徑,但在已取得牢固地位的管控式課堂上,學生“思維突破”“言語創新”等富有靈性的語文學習之花,在各種服從行為和牢固的封閉意識中,始終難以熱情綻放。語文課程也成為學生學習的一道難關。
二、建設:柳暗花明又一村
當代課堂管理理論認為,課堂管理的根本目的不是控制學生的行為,而是促進學生的發展。《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2]
在課堂上,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真正為學生的發展而教,以“尊重、喚醒、激勵”個性生命成長為目標,通過“有序、有效、有情、有趣”的言語實踐來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打造語文生態課堂。
當然,這并非要廢除傳統課堂教學中有益的課堂規則,而是改變以強制紀律和表面有序為目的的管控行為,引領學生與教師共建有序、有情、有趣的生態秩序,努力為學生的高效學習營造良好的課堂環境,促進課堂的縱深發展和學生的自主發展。
三、解放與鼓勵互促:萬紫千紅春滿園
如何帶領學生一起建設順應社會發展需求、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生態課堂?教師應以心靈解放和信心鼓勵為抓手,為學生保駕護航。
1.解放:為建設深度課堂鋪路
世界著名心靈導師克里希那穆提說:“教育就是解放心靈。”因此,面對深受管控的學生,教師首先要做的是解放他們的心靈。
(1)打開思想的枷鎖——把靈性的火焰點燃
通過深入交流,師生達成共識:我們的課堂僅僅依靠教師一人努力是沒用的,也是沒有意義的。課堂不僅僅是教師的課堂,更是學生自己的課堂。有序的課堂不僅是為了讓教更有效,更是為了讓學更有益。因此,當學生無意間產生影響他人的行為時,如因凳子沒放好而摔倒,讓大家嚇一跳,教師不應像以前那樣管控,但這也不代表教師要默許這種行為的發生,依舊要進行相應的處理,但不是為了批評甚至責罰,而是為了了解事情的緣由,并避免類似情況的再次發生,從而營造和諧、溫馨的課堂學習氛圍,讓學生能更好地學習。
長期管控導致師生間形成“權威—依賴”關系,也導致學生“求異思維”被壓制,探究精神得不到培育,而超出常規的突發性靈感和創造性思維更是難以形成[3]。因此,除引導學生改變對教師處理課堂違紀行為的不當認識外,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說不好也不要緊,積極思考、勇于表達就是主動學習的優秀表現。只有這樣,在異彩紛呈的言語碰撞中,學生語文學習的靈性火花才能被點燃,并在心靈釋放中熠熠生輝。
(2)解放學習行為——讓靈性的光芒閃耀
思想解放是第一步,能使學生言語習得向縱深發展,使語文學習行為進一步解放。我們往往會有這樣的經歷:一些想法、感悟或體會突然閃現,若沒有及時表達或記錄,過后怎么回憶都難以復現。甚至有時舉手的剎那,閃現的靈感也會突然消逝。
因此,筆者和學生通過充分溝通后形成一致觀點:在交流時,如有突發靈感,在不影響他人學習的前提下,你可以像“走神”那樣把它們拉回來,也可以像“插嘴”那樣講出來,還可以像記筆記那樣馬上寫下來……于是,從課堂上的辯論式發言到書面表達;從課堂上思考不周到課后的繼續探討;從口頭表達不夠成熟到深思后的作文呈現;從一個人的思考不夠完整到同學間的合作討論、歸納出一個有理有據的觀點,最終形成一篇實踐性、探究式的主題小論文……只要有利于思維發展、言語習得、素養成長的語文學習方式,學生都可以拿來“為我所用”。
當學生的語文學習方式從禁錮走向解放,從單一走向豐富,他們的學習意識也將由被動轉向主動,轉向語文學習的言語覺醒,轉向核心素養的真正提升,轉向個性生命的本體追求……在這些轉向中,他們語文學習的靈性之焰便開始閃耀[4]。
(3)推倒課本的圍墻——任靈性的芬芳飄溢
在學習方式逐漸解放的過程中,教師還要將學生主動學習的內容從課堂上進一步解放出來。學生學習探究的主題除正在學的單篇內容外,還可以圍繞書本上的人文主題進行課外拓展,甚至可以挑戰更高難度的文章體式的研究,真正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學生在閱讀與課本內容或遠或近的各類課外書籍時,反芻在課堂上所學的語文知識,能夠獲得更敏銳的語言抓手、更深刻的思想體悟、更飽滿的情感表達。在一本本閱讀筆記上,學生記錄的可以是跟隨主人公或悲或喜的自身經歷,也可以是充滿智慧的個人感悟。在定期的閱讀記錄分享活動中,學生進行或感性或理性的交流,不僅可以了解其他學生閱讀作品的內容,還可以感受到這些優秀課外作品的獨特魅力,從而豐富自己的言語表達,形成充滿智慧的個人感悟。有的學生用生活化的語言表達個人感悟,寫出來的內容既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又有他們這個年齡段的青春意趣;有的學生用文言文的形式表達感悟,寫出來的內容既有辯證的思維亮點,又有古文的韻味……
在閱讀與感悟中,在課內與課外的相互交融中,學生語文學習內容的解放得以不斷推進,言語表達的方式得以不斷創新,學生在課堂言語習得中飄溢出來的靈性芬芳也會越來越醇香。
2.鼓勵:為進一步解放固效
第斯多惠曾言:“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除不斷解放學生在于課堂上的思想、行為和學習內容外,教師還應及時肯定和鼓勵學生好的想法和行為,促進師生有效共建生態課堂。
(1)不拘一格降人才——鼓勵要擦亮雙眼,跳出樊籬
只要是富有言語智慧的靈感,哪怕說不好也無妨;只要敢于真情表達,就值得表揚。剛開始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或在作文中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時,有所偏頗的觀點可能比比皆是。這就需要教師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并敢于跳出樊籬,在這些“偏頗”中找到擁有言語智慧的靈感、益于學生成長的契機……凡此種種都應大力表揚、持續鼓勵,從而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2)條條大路通羅馬——鼓勵要形式多樣
只要是有益于學生成長的行為,哪怕微不足道,教師也要鼓勵。師生鼓勵、生生鼓勵,都應出現在生態課堂上。從生態學角度看,鼓勵的多樣性能增強學生行為表現的活力,甚至帶來源源不斷的動力。
例如,教師可獎勵課堂表現好的學生免寫某次課堂作業或課后作業,看起來學生一時沒有得到應有的練習,但學生上課認真學習、積極交流,其學習效率和質量會得到有效提高,學習興趣和熱情也會長久保持下去。除了免寫作業,教師還可以獎勵學生開展外出踏青、制作風箏、學做比薩等學生感興趣又有意義的活動。
當然,教師要用好這些獎勵活動,將此變成良性循環,以達到活躍學生身心、開放語文學習形式、豐富學生言語實踐、激發學生言語智慧的效果,從而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培育。
結 語
綜上所述,過度的課堂管束會拘束學生的思想和學習行為,會讓學生失去學習活力和自主意識,成為教師手中的“提線木偶”,也不利于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和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對此,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解放學生的思想、行為和學習內容,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和教師一起構建語文生態課堂。
[參考文獻]
李玉.課堂管理變革呼喚創新型教師[J].湖南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03):106-108.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羅志全,彭先平.小學語文生態課堂構建策略探究[C].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2020課程教學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2020:163-164.
劉珊珊.構建小學語文生態課堂 讓語文課堂搖曳生命之綠[C].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2020年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技術創新學術論壇(貴陽會場)論文集(五).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20:37-39.
作者簡介:李偉榮(1982.11—),男,江蘇蘇州人,中小學一級教師,曾獲區“語文學科帶頭人”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