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強
【摘要】在特殊教育過程當中,培養智障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是重要的教育內容之一。通過一系列的技能培訓以及強化鍛煉,智力障礙兒童能夠對自身的衣著、飲食、大小便以及個人衛生,乃至個人安全方面形成自理意識。基于此,本文對智障兒童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進行分析。
【關鍵詞】智障兒童;生活自理能力;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78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7485(2020)23-0010-02
ABrief Analysis of Training Strategies for Self-care Ability of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Special Education Center School of Zhangdian District,Zibo City,Shandong Province,China)TIANQiang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special education,cultivating the self-care ability of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is al‐so one of the important educational contents.Through a series of skill training and intensive exercises,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can also form a sense of self-care about their own clothing,diet,toilet and personal hygiene,and even personal safety.Based on this,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self-care ability of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Keywords】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Life self-care ability;Training strategies
生活自理能力是每個人的必備技能,掌握生活自理的能力才能夠滿足正常生活的基本要求。智力障礙兒童由于自身的智力缺陷,無法像正常兒童一樣形成自己的學習觀察模式,需要特教教師進行細心的指導教學,進行反復的行為鍛煉,才能夠掌握生活自理技能。在教學過程當中,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不斷被培養,學生的責任感以及自信心也會得到鍛煉,學生能夠擁有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對今后的生活也會產生巨大的幫助。智力障礙兒童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很多兒童都已經養成了懶惰的性格特點,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突破傳統教學模式。根據學生的自身特點制訂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案。
一、培養智力障礙兒童生活自理意識的重要性
人類的思維與認知形成了自身的意識,自主意識就是人類在進行自我感知之后主動做出的決定。作為智力障礙兒童的家長和教師,有義務幫助智力障礙兒童形成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意識,對其生活自理能力進行培養,保證其自身能夠滿足基本的獨立生活要求。幫助智力障礙兒童形成生活自理意識,能夠提升兒童的責任感,對其養成自我獨立意識有著十分重要的幫助。在日常生活當中,家長應當給予積極的配合,打破兒童心中的依賴意識,幫助孩子樹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觀念,用間接的方式方法變相向智力障礙兒
童傳達“你已經長大了”的積極想法。日常教育教學活動當中,教師應當利用提問、討論乃至行為聯系等機會,向學生傳遞“你很棒”“你很優秀”的觀念,對學生進行鼓勵,幫助學生形成自信意識,使他們充分感覺到生活自理是一件積極有意義的事情,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生活自理能力的意識。
二、培養智力障礙兒童形成生活自理意識的有效措施
(一)潛移默化的語言激勵
語言是智力障礙兒童最能夠直接獲得信息的溝通途徑。在日常生活以及教育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和家長可以利用語言上的鼓勵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鼓勵學生進行生活自理技能的學習。比如在日常生活當中,家長可以根據事情的難易程度讓智力障礙兒童參與到日常生活當中,當學生具有進步行為或者產生自理意識時,用語言作為傳播媒介對其進行語言上的鼓勵,讓學生在內心深處形成“我可以”的思想觀念,擺脫以往的懶惰意識。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對學生進行行為上的指導工作,在教育過程當中播放一些行為表現的圖片以及影碟,幫助學生形成生活自理能力的意識,逐漸提升學生自身的主動性,形成進一步的自我意識,讓學生逐漸產生“讓我來”的想法。當學生體現出這樣的思想意識時,教師應當給予學生鼓勵,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能力,幫助學生去認常識現象事物,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幫助學生掌握生活自理能力的技能。
(二)寓教于樂
針對智力障礙兒童的特殊性,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應當對其教學模式進行適當的改變,將教學內容轉變為具有針對性的兒歌歌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生活自理的必要性,同時形成生活自理意識,在學生的心中樹立起榜樣。不僅如此,教師還能夠在課堂上設計一些游戲環節,加強課堂的趣味性,在游戲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盡可能地調動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比如在教學生系鞋帶時就可以將其基本步驟改編變成兒歌,幫助學生進行記憶理解,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當中記住系鞋帶的基本方法。
(三)因材施教
每一位智力障礙兒童都有自身的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應當尊重學生自身的個性,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教學。除了學生本身的性格差異,其自身的智力障礙程度也應當在教師的考慮范圍之內。教師要對不同層次的智力障礙兒童設立不一樣的學習目標,對于自理能力比較強的學生進行較高水平的要求,對于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進行簡單的要求即可。不要將生活自理能力培養教學作為學習的最終目標,在此過程當中讓學生體會到自理的意識才是最為重要的。除此以外,教師要對本班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了解。對于動手能力強的學生針對性地給予更多動手能力的鍛煉,其自主能力培養也可以轉變為動手能力方面的培養。智力障礙兒童與正常兒童存在著一定的區別,其自身限制導致其不可能很快接受學習內容。課堂上教師不可以對表現不好的學生進行批評,盡管學生做得不夠完美,但也要對其進行表揚、鼓勵,幫助其樹立自信意識。還要知道接受能力較強的同學對其提供幫助,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教學內容。舉例而言:在指導學生穿鞋的過程當中,教師就會遇到各種行為能力不同的學生,每一位學生的課堂表現也會有所不同。學習能力強的學生不僅可以對左右進行區分,正確穿好鞋子,還能夠在此基礎上進行系鞋帶等一系列工作。但是能力不佳的學生可能連基本的左右都很難進行區分。這就需要教師進行課堂上的協調,讓學生結組鍛煉,練習穿鞋子,學生能力不足,就將區分左右作為教學重點,降低難度,從而保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創造學習機會,復習鞏固生活自理行為
智力障礙兒童單純在學校進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學習是遠遠不足的。在生活當中,家長也要為學生制造生活自理技能的學習條件。這樣課堂與生活結合,才能幫助智力障礙兒童形成生活自理的能力。首先,家長要在家庭內部對生活自理的辦法進行統一,保證學生看到的方法都是一致的。這樣一來學生才能夠形成行為上的重復訓練,因為智力障礙兒童的自身特點導致其很難對同一種行為進行不同方法的理解。因此想要幫助智力障礙兒童形成生活自理意識,第一步就要統一家庭內部的生活自理方法。其次,在日常生活當中家長可以為學生盡可能地提供機會。往往家長的一次次示弱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自身的生活自理能力。一次簡單的“我不會,你可以幫幫我嗎?”就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自信,鼓勵學生形成主動動手意識,告別懶惰。需要注意的是,當學生在生活當中對一種技能的學習感到厭煩、不愿意記憶性重復學習時,家長切不可強迫學生進行學習,鼓勵幫助才是對智力障礙兒童來說最為重要的指導辦法。最后,家長應當理解學生自尊心的重要性,在生活中的自理能力培養學習要以保護其自尊心作為基礎,培養其生活技能學習積極性為輔。
(五)家庭學校相結合,促進兒童成長
智力障礙兒童家長應當時刻了解學校的教學進度,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應當進行掌握,以方便在家中進行鍛煉與復習鞏固。想要讓智力障礙兒童形成生活自理意識,單純依靠學校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更多的是要借助家庭環境的影響。畢竟學生在學校的時間有限,有些技能只進行教學不能夠對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跟進。因此,家長充分配合學校的教學對教學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影響。教師應當掌握家長的聯系方式,及時與智力障礙兒童家長進行溝通,建立家庭與學校溝通的橋梁,借助于電話、面談等方式形成溝通橋梁,科學宣傳培養學生自理能力的必要性。同時對家長介紹一些適合家庭使用的康復訓練辦法,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教學進度。
三、結語
智力障礙兒童由于自身的缺陷,無法像正常兒童一般輕松掌握生活自理能力。智力障礙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培養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需要家長與學校的雙重配合。家長與教師要對學生的點滴進步進行鼓勵,保證學生在日積月累當中補償由于智力缺陷導致的生活自理能力的欠缺,鼓勵學生大膽去做,養成良好的生活自理習慣,提高其生活適應能力,為其回歸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琳.運用蒙臺梭利日常生活教學法培養智力障礙兒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個案研究[J].克拉瑪依學刊,2018(2).
(責編 翁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