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期,隨著全面依法治國的不斷推進,依法治國已融入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學生作為未來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中堅力量,其法制精神的培育將成為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衡量標準。本文分析了新時期大學生法制精神培育的重要性以及面臨的主要問題,針對性地給出了新時期大學生法制精神培育路徑和策略。旨在為高校的法制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新時期;大學生;法制精神
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素質已成為每一個公民應當具備的基本素養之一[1]。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肩負著法治社會不斷完善的重任,其法制精神的培育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順利推進有著重要意義[2]。
一、新時期大學生法制精神培育的重要性
(一)加強新時期大學生法制精神培育是依法治國的需要。大學生作為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可謂社會主義發展事業的接班人,肩負國家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發展的歷史使命。而未來社會的發展勢必離不開依法治國[3]。當前,我國高校大學生普遍存在法律意識淡薄、法律知識了解不夠全面、法律知行踐行不統一、缺乏法制理念、權責界限不明顯等現象,只有搞好大學生法制精神培育,才可以從內在引導大學生知法、懂法、用法,增強其運用法律武器維權的意識,合理、正確維護其合法權益,從而構建法制校園,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
(二)加強新時期大學生法制精神培育是以德治國的需要。廣大高校在教育大學生時,其課程設置首先應注重德行的培育,所謂“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只有始終將品德擺在首位,以思想政治教育為核心,才能培育出真正的,有利于社會發展的學生。而加強新時期大學生法制精神培育,有利于大學生謹言慎行,注重自身的言行舉止,將法制力量內化為自身的行為規范,從內心對法律產生敬畏,時刻以道德為基礎,以法律為準繩。
二、新時期大學生法制精神培育現狀分析
(一)高校重文化知識,輕法律知識,缺乏相應的師資配備。我國高校對大學生法制精神的培養,因思想上對法制精神培育的不重視,故而只是一味研究專業課業知識的教學,忽略了法制精神的培育,更缺乏專業專職的法律師資隊伍,來研究探討培育大學生法制精神的相關課程,往往都是由其他專業課老師,兼職來對大學生進行法律精神培育,這些老師通常沒有受過專業的法律知識教育,精力也難以兼顧,無法在法制精神教育上苦心鉆研,相反總是照本宣科,進行“填鴨式”教學,一味將理論知識塞給學生,沒有生動的案例,也不聯系實際,大學生對法制相關知識,缺乏興趣,更談不上掌握、了解,而大眾也只是以不違法犯罪作為學生知法的衡量標準。
(二)新時代面臨的新挑戰,使得大學生法制精神培育更需與時俱進。當前,新的時代主題下,信息發展速度加快,大學生面臨違法犯罪的風險加大,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達,推動了抖音等自媒體時代發展的浪潮。基于上述種種原因,使得學生不再滿足僅從書本上獲取知識,電視上了解新聞的現狀,相反在課外會更多關注于網絡信息,不僅成為網絡信息的參與者,甚至可能是制造者。然而,網絡上信息的真假、好壞,難以辨別,媒體質量良莠不齊,人們為了賺流量、博眼球、上熱點,不惜歪曲事實,以偏概全,捕風捉影,大學生缺乏社會經驗,尚未形成完整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容易弱化法制觀念,被傳統的道德情感所綁架,被輿論力量所影響,發生諸如侵犯他人合法權益、妨害社會公共利益等違法亂紀行為,從而弱化法制教育成果。
三、新時期大學生法制精神培育路徑
(一)配備良好的師資力量,注重大學生校園法制精神氛圍
提高高校對于大學生法制精神培育的重視程度,將相關的諸如《刑法》、《婚姻法》、《民法》等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課程,由選修的公共課,變更為必修的專業課,同時配備相應的科班出身的專業法律講師來授課,日常在校園中注重校園法制氛圍的營造,學生處、校團委等可以和社區、公安局等多部門聯合,讓大學生成為法律宣傳的成員之一,也可以多舉辦一些辯論賽等,提高大學生的參與度。“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訴了我們環境對于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校園文化對于學生的影響也是潛移默化的,營造濃重的校園法制文化氛圍,可以提高大學生學習法律的積極性,增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幫助大學生信仰法律,從精神上、內心里注重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同時當自身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敢于并善于運用法律武器來武裝自己、保護自己。最終使法制觀念深入每一位大學生的心靈深處,并指導其實踐,養成一種穩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真正尊崇法律、遵守法律、捍衛法律。
(二)創新大學生法制精神培育方式
傳統高校的大學生法制教育課程,多半本著“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原則,對學生進行概念式輸入,以學生可以把握法律基本概念,建立法治思維,嚴格遵守法律為目的。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越來越不能滿足新時代大學生的法律需求。這就要求高校法律講師在日常教學中,能用心鉆研,琢磨出能使學生接受,效果明顯的教學方式和形式。傳統的講授教學與比較教學、討論教學、案例教學相結合。提高學生的法律認知,引發學生的探索欲,增加其學習法律的積極性,尤其是案例教學,對日常實踐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通過案例分析每一個案件背后的動機、行為及發展動向,可以有效指導廣大學生用法治思維處理日常生活事務,極大提高其運用法律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應多拓寬大學生法制教育領地,尤其面對當下多媒體、互聯網等的日新月異,學生的學習平臺已經不僅局限于課堂,相反更多轉向微博、微信等其他更為廣闊的網絡發展平臺,高校應利用好這些平臺,多開展一些法制競賽宣傳,也可以拍攝一些法制小短劇等,既能向大學生宣傳,也能向社會更多群眾宣傳,其受眾范圍更廣。
參考文獻
[1] 張虹. 大學生法律教育及其體系的現代化——評《大學生法律知識與法律素質教育培養研究》[J]. 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9(26).
[2] 柳弘正. 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法制教育問題探究——評《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法制教育研究》[J]. 新聞愛好者, 2018, No.485(05):117.
[3] 林凱, 周晨. 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法治教育的思考[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19(18).
作者簡介:高海博(1999.4-),男,四川南充人,本科,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經濟管理學院法學專業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