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桂芳
摘 要:中國古代優秀的詩文作品是文學的明珠,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內容,能夠使學生真切地感知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陶冶學生情操、凈化學生心靈,使初中語文教學人文性與工具性得到完美融合,和諧統一。本文從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傳統文化的培養策略角度展開論述。
關鍵詞:初中 古詩文 傳統文化 滲透策略
一、古詩文教育的重要意義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詩文作為中國古代重要的文學體裁,參與建構了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承載了中國幾千年的文明,是我們了解古代文化、古人智慧的重要途徑。古詩文教學不僅能夠使學生的知識、素養得到全面發展,獲得真善美的熏陶,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也能夠使他們獲得民族自豪感,進而主動繼承并發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二、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古詩文占據著較大的比重。一直以來,由于古詩文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距離較遠,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在語法、詞匯上差別較大,所以古詩詞既是教學的重點,同時也是教學的難點。
1.老師方面
在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老師通常會將完整的篇章拆解為不同的部分,逐一進行講解,如語法的分析、用法的講解、句法的比較等。這種零散的教學方法很容易使古詩文失去靈魂,學生在學習中只能機械地拼湊零件,很容易出現“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問題,這并不利于學生對古詩文的整體理解。此外,有的老師在古詩文教學過程中充滿隨意性,而缺乏嚴謹性和規范,在進行翻譯指導時常常隨機采用多種解釋,導致學生無法準確把握古詩文內涵,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質量。
2.學生方面
古詩文與學生的現實生活體驗距離較遠,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在語法、詞匯上差別較大,因此,在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無法體會到古詩文學習的價值和魅力,難以激發起學習興趣,無法積極主動地跟隨老師的引導進行深入探究,導致傳統文化滲透效率低、質量差。
3.教學內容方面
初中語文是對小學語文的延伸和拓展,其知識結構更復雜。小學古詩文通常篇幅短小精悍,學生理解和掌握起來較為容易,而初中語文增加了文言文和詩詞的長度,學生學習起來難度會更大,導致初中古詩文教學很容易給學生留下枯燥的印象,使他們喪失對古詩文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三、初中古詩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
1.聯系實際生活,激發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首先要激發起學生對古詩文的學習興趣,才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老師可以將古詩文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使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感知古詩文的意境美和語言美,進而對古詩文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比如學習《觀滄海》這首四言古詩時,老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呈現出詩中的場景,引導學生先用現代漢語對碣石山的壯觀景色進行描繪,然后通過對比的方法,使學生體會古詩語言的凝練美、自然美、意境美,并體會曹操借景詠懷的心情、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遺跡對祖國壯美山河的熱愛之情,從而激發起學生的愛國情懷。
2.深讀詩詞作品,領會內在情感
在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老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式進行閱讀,吟誦、熟讀、精讀、深讀,使學生在反復閱讀中走進作者營造的情境中,喚醒情感意識,進而理解其中蘊含的思想和情感。
比如《次北固山下》這首五言律詩,詩人用準確精練的語言描寫出冬末春初時在北固山下看到的山青水綠、潮平岸闊的壯麗景色,將思鄉之情蘊含于江南景色的描寫中,寓情于景。這首膾炙人口的古詩不但使學生感知到江南的美麗景色,朗朗上口的詩句也給學生帶來了美的熏陶,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滋生出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增強了學生的自豪感和責任感。
3.挖掘民族文化,培養家國情懷
初中語文教材中收錄的古詩文很多都體現出作者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老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充分挖掘其中蘊含的民族文化,使學生在閱讀和學習古詩文的同時體會到個人對于國家和民族應該肩負起的責任,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塑造高尚的品格。
比如《木蘭詩》這篇北朝民歌,通過講述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建立功勛回朝后卻不愿做官,一心想要回家團聚的故事,贊揚了木蘭勇敢善良的優秀品質和英勇無畏的家國情懷。在學習這首古詩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停機嘆息”“代父從軍”中體會木蘭的孝順善良,從“準備出征”“征戰沙場”中體會木蘭英勇無畏、為國盡忠的家國情懷,從“還朝辭官”“解甲還鄉”“渴望親人團聚”中感知木蘭的忠孝兩全。學生在生動的情節、朗朗上口的詩句中感受到木蘭身上優秀的品質,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懂得要對父母有孝心,對祖國有忠心。
4.激發學生想象,感知詩詞內涵
初中語文教材中收錄的古詩文通常具有語言美、韻律美、意境美,而且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只有深入解讀古詩文,才能體會到其中的深刻內涵,了解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老師可以在古詩文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聯想和想象,在想象中感知古詩文的美,與作者達到思想和情感的共鳴,進而體會到文字背后高尚的情操和豐富的情感。
比如學習《愛蓮說》這一課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文章內容充分發揮想象,從蓮花的生長環境,蓮花的體態、香氣、風姿中體會蓮花的高雅氣質機器出淤泥而不染、高潔獨立的品格。在想象中學生加深了對古詩文的理解,體會到作者借物言志的用意遺跡堅貞不渝、高尚正直的高尚品格,從而受到心靈的洗禮。可以說,古詩文教育可以涵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5.賞讀詩文語言,感受傳統文化
在文學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情感都需要通過語言文字來傳遞,一字一詞一句,無不是作者反復推敲的智慧結晶。詩文中通常有“詩眼”“詞眼”“文眼”,可以為整篇作品帶來畫龍點睛的效果,因此“詩眼”“詞眼”“文眼”是揣摩詩文深刻內涵的著眼點。
比如《望岳》這首描寫泰山雄偉磅礴景象的五言詩,其中“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膾炙人口的經典佳句,寥寥數字就再一次襯托了泰山的高峻和氣勢,同時也表現出詩人廣闊的胸襟氣魄。雖然這首詩除詩題外,通篇沒有“望”字,卻給人帶來了身臨其境的感覺。老師引導學生通過賞讀詩句的語言來感受詩人精妙藝術構思,從而使學生產生對祖國壯美山河的熱愛之情,形成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同時也感知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6.借助主題活動,滲透傳統文化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老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使學生深刻感知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體會到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進而積極地去繼承和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比如學習《天凈沙·秋思》這首小令時,老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秋游,在自然中感受秋天,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關于秋天的古詩詞的賞讀活動,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中品味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陶冶情操,實現知識、素養、品德的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這塊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陣地上,古詩文教學應與傳統文化教育相輔相成,這就需要老師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深刻感知古詩文中蘊含的豐富內涵,在古詩文的語言美、意境美、自然美中深刻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進而積極主動地學習并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這是初中語文教學人文性和工具性和諧統一的具體實現途徑。
參考文獻:
[1] 張晶《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教育探討》,《文學教育(下)》 2017年第5期。
[2] 杜江《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如何滲透傳統文化教育》,《中華少年》2018年第4期。
[3] 周欣怡《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探究》,《散文百家(下)》201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