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燕
摘? 要:近兩年,Stem教育理念作為一種關注學生創造力、學習能力和參與水平的現代化教育理念,受到越來越多關注,被廣泛推廣應用到我國小學教育事業改革創新中,獲取了顯著的促進效果。將Stem教育理念貫穿于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中,可以融入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方面與教學內容相關知識,創新教學模式,更好的挖掘學生綜合潛能,增強小學勞動與技術教學的育人價值。本文對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中Stem活動的設計與實踐展開了研究。
關鍵詞:小學;勞動與技術;STEM;活動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0)26-0129-02
1.Stem教育內涵
(1)學生是教學的中心
Stem教育要求教師設計和開展的所有教學活動,均要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思維方式、溝通能力、創新創造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圍繞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需求開展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應用 Stem教育模式,并不是簡單疊加四門課程,而是通過有機整合四門學科實現學生探究性學習模式的構建,在科學交叉融合多學科知識的助力下,引導學生提升運用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側重于學生在教學中搜索信息、處理和分析數據、探究并嘗試解決問題的方法,充分強調了學生的主體性,是一種把實際生活和現有知識深度融合到一起的全新學習過程。
(2)以Stem素養培養為核心目標
Stem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核心內容為Stem素養的提升,其本質與我國倡導的素質教育要求相一致。主要培養內容包括:一是創新創造能力;二是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三是結合真實需求形成良好的發明家能力;四是自力更生的獨立學習能力。也就是說,教師在教學中實施Stem教育能夠引導學生熟練使用四門學科的相關知識、能力和核心素養遷移到探究實際問題中,從而具備的綜合能力。
2.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與Stem活動相結合的可行性與優勢
首先,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是一門具有較強實踐性、生活性和綜合性的學科,通過引導學生不斷學習勞動知識、積累勞動體驗逐漸形成適應生活的良好能力與技術素養,學生的學習主要以操作性方式為主,通過在具體的勞動項目中,針對性的進行學習,提倡在學中做、在做中學,重點關注學生實踐能力、創新意識與技術規范的培養,加之教師科學講解傳授技術方法、技術原理,促使學生能夠在學習中積極創造和設計更多技術作品。
由上可知,Stem教育活動與小學勞動技術課程特征具有一定吻合性,主要體現在實證性、設計性、體驗性和技術性上,尤其對于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發現問題、創新設計、嘗試測試并解決問題方面的培養,存在諸多重疊點,此外,在研究模式、任務和目的、成果形式等內容上也具有切實關聯,這就為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和Stem活動相結合創造了良好條件,使二者的結合具備充分可行性。
教師通過設計和實踐Stem活動,能夠豐富教學內容,增強學生學習體驗,使學生可以更好的將綜合性整合知識應用到學習中,拓展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發展,提升學生的思維技能和實踐技能。同時有助于提升學生與他人之間的溝通交流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幫助學生明確學習任務目標,使學生可以在Stem活動中共同成長進步。
由上可知,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實施Stem活動具有非常多優勢特征,十分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快樂學習,是一種值得在小學教育中加強研究和實踐的新教學模式。
3.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中Stem活動的設計與實踐策略
(1)創設問題情境,增加課堂導入趣味性
在開展Stem活動時,教師要意識到整個活動的立足點和核心就是學生的學習任務,為了讓學生在上課之初便調整好飽滿的學習情緒,具備良好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創新課堂導入過程,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學習任務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加課堂導入趣味性,讓學生可以盡快明確本次Stem項目活動的學習任務及目標,為接下來的學習效果提供良好鋪墊。需要特別注意的一個問題是,由于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教師在設計問題情境時要盡量貼近學生日常生活,順應學生認知水平發展規律,以便能夠達到預期的Stem活動導入效果。
例如,在學習蘇教版勞動與技術一年級上冊《系鞋帶》這節課時,教師結合一年級小學生目前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認識規律,在Stem活動導入時創設了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同學們,老師現在遇到了一個很困擾的事情,老師的7歲外甥女總是被松散的鞋帶絆倒,身上摔了很多傷,這可怎么辦是好”,學生看到教師這么困擾,積極開動腦筋,思考起解決這個問題的好方法,給教師出謀劃策。有的學生說可以穿沒有鞋帶的鞋,有的學生說可以采取獎勵的方式,每天自己系好鞋帶,就獎勵一朵小紅花。接著教師導入Stem項目活動,讓學生設計出學會系鞋帶的方案,這種教學方式,切實激發了學生參與熱情,構建了以任務為主線的系鞋帶學習活動,在教師恰當點撥下,引導學生解決任務中的學習困難問題,完成學習目標。
(2)結合學生需求,選擇適合的活動資源
想要在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中順利開展Stem項目活動,就需要一定的材料和設備提供輔助條件,為此,教師需要在課前做好準備工作,挖掘出教材教學內容中與之相關的工程、技術、數學、科學方面的知識,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選擇適合項目開展的使用工具、材料,保證活動資源的安全性、合理性,確保學生能夠安全、有序的在Stem項目活動中積累更多知識與技能。
例如,在學習蘇教版勞動與技術二年級下冊《紙盒》這節課時,教師將設計、制作紙盒的知識及技術與數學圖形、技術能力、工程素養和科學認識聯系到一起,把四門課程相關知識融入到本節課教學資源中,同時,考慮到安全使用剪刀、直尺等工具的正確規則,為學生準備了不鋒利的兒童專用工具,并且錄制了工具使用安全教育短視頻,讓學生可以在本節課的Stem項目活動中,自覺遵守工具使用規范要求,提升實踐活動的安全性和指導性,促進了學生綜合能力和素養的發展。
(3)運用激勵策略,鼓勵學生創新創造
有些小學生對自己的創新創造沒有自信,認為提出與他人不一樣的觀念,做出不一樣的行為就一定是錯誤的,所以在勞動與技術課程開展的Stem項目活動中,盡管會產生一些創新創造性想法,卻很少輔助與實踐,通常會自己打消掉想法,隨波逐流的進行常規操作,嚴重局限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基于此,小學勞動及技術教師要認識這一問題嚴重性,在Stem項目活動中運用激勵策略,鼓勵學生積極提出更多新問題、新點子、新設計思路,并且引導學生勇敢的將自己創新思維應用到實踐操作中,在活動中呈現更多具有創新創造性的作品,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心,讓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認可和創新的成就感,從而喜歡上創新,發揮出Stem教育理念的應用價值。
例如,在蘇教版勞動與技術四年級下冊《相框》的Stem項目活動進行中,教師發現有名學生沒有制作常見的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相框,而是制作了心形的相框,教師這一創意設計和作品給予了充分贊揚,為了讓班級所有學生可以走出思維局限,讓學生評價心形相框的創新性,談一談相框創新設計還有哪些思路,在這種具有啟示性的引導下,學生的思維快速發展,從相框的圖案、形狀、鉤掛方式等多方面進行創新設計,顯著提升了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生活,奠定了良好綜合素質與能力基礎。
總之,STEM 教育思想在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中的應用,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發現問題,并對問題進行分析實踐探究,學會運用合理、科學的辦法解決問題,真實有效地提升學生的 STEM 素養,也為實施 STEM 教育開辟了一條有效的途徑!
參考文獻
[1]伍碧瑤,何仁生,曾健平.中小學STEM課程的教學設計模式與課堂應用研究
[J].軟件導刊,2018(06)
[2]姜暢.將STEM教育融入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開發[J].綜合實踐活動研究,2016(09)
[3]趙月.STEM理念下小學科學項目式活動的設計與實踐研究[D].河北大學,2018
[4]蔣雄超.基于項目的STEM學習—談勞動與技術課程中STEM活動的設計實踐[J].綜合實踐活動研究,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