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雪嬌 朱桂芬
摘 ?要:近年來,案例教學在各個學科中的應用不計其數。大多數教師都看到了案例教學的強大功能,不僅能夠通過案例內容吸引學生的興趣,也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中討論素材,或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不論是知識技能還是情感態度上都能夠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引入案例教學,將其有機融合至語文教學內容中,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效率與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案例教學;課堂應用
傳統語文教師認為,語文教學本身便是案例教學,教師通過一個又一個的文章進行分析與總結,向學生傳遞知識。但是語文文化博大精深,同種類型的文章千千萬萬,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打開學生視野,運用案例豐富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此外,在新課改中強調了,教師教學應該著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習知識。總之,案例教學方式在小學語文課堂中能夠發揮出積極作用,是增強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
一、課前導入,案例激發興趣
所謂“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小學四年級階段,學生已經形成課上與課下兩種狀態。但是小學生的狀態切換不自如,教師需要通過某種手段,將學生的精力與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中,從而讓學生更有效地探究知識。為了平衡學生的學習狀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需要在導入環節的案例設計中,選擇趣味性強、引導性強的內容,既能夠讓學生的目光根據教師變化而產生變化,也能夠意識到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對接下來學習的期待。
例如,教師在教學《蝙蝠和雷達》時,為學生引入了《中國機長》的案例,首先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電影片段內容,吸引學生的學習目光,并讓學生對本節課產生興趣。然后根據這一案例,向學生提問:“為什么飛機在天空中飛行時,能夠自動躲避很多障礙物?”此時學生的思維便可以探索問題,同學之間也會想回交流與溝通。緊接著,教師引出“雷達”的概念,讓學生了解到雷達的作用。最后再引出雷達與蝙蝠的關系,并引導學生進行文章閱讀,從而展開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課堂伊始,案例內容要有趣,與教師教學內容要有關聯,使學生在接觸語文知識的同時,也能夠拓展自身的知識視野。
二、課中分析,剖解案例優勢
在一節40分鐘的課堂中,大多數小學生注意力集中,思維高度運轉的時間集中在20分鐘以內,這也是教師設置教學重難點的黃金時間。此時,教師可以將案例作為學生探究的主要內容,以趣味化的內容吸引學生探究,以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案例,從而幫助學生在悄無聲息的時間中實現持續學習的效果,最終掌握語文知識。在案例剖析過程中,教師的問題設計也要圍繞重難點,讓學生從多方面思考,朝著唯一目標探究。
例如,教師在教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激發學生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教師在課中向學生介紹了多個關于周恩來的相關事跡,以及其他人物為國家崛起而讀書的案例,并與學生一同剖析這些案例所蘊含的精神。最后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升華,向學生滲透遠大抱負,并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再比如,《琥珀》的教學,教師為了讓學生能夠理解琥珀形成的過程和必須具備的條件,可以在課堂中引入科普類的案例文章或視頻,與學生一同探究,從而提高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三、課后練習,自主探究案例
課后練習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鞏固學生學習成果的重要環節。如果教師在課后聯系中,為學生布置案例分析的任務,既能夠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也能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例如,教師在教學《白樺》之后,在課堂中帶領學生分析詩歌之后,為了考查學生是否掌握分析詩歌的能力,再向學生推薦一首詩歌進行鑒賞,既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能夠幫助學生鞏固本節課的學習成果。
課后練習一般情況下是學生獨自完成,因此案例分析也是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在課后階段,為了保證學生真實地進行分析,教師一定要強調檢驗時間與效果,使學生在心里重視起來,既能夠讓學生的學習心態擺正,也能夠提高學生做練習的速度。總之,案例在課后練習中也能夠發揮出重要作用,教師要不斷地挖掘案例的潛在教育功能,為學生帶來更多的學習體驗,從而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案例教學方式不論在課前、課中、課后都能夠發揮一定的功效,不僅帶給學生新穎、別樣的學習體驗,也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在更多優秀的案例中汲取營養,豐富學生的語文視野,增強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最后,希望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都能夠構建豐富的案例儲備庫,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選擇適宜的案例進行講解。以上是筆者根據自身的教學工作所總結的教學經驗,希望能夠為廣大同仁帶來幫助。
參考文獻:
[1]王新穎.案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20(30):99-100.
[2]李英.案例教學,讓小學語文教學散發魅力[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1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