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才
摘 ?要:對于小學生而言,數學是一門具有抽象性的學科,學生學習起來存在很多的困難,在這一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概念被提出。數學教學生活化有利于學生的生活和數學課堂相結合,同時有助于學生面對社會需要和提升理解數學的能力。本文主要針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意義與途徑進行分析。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
一、引言
近年來,如何有效優化對學生的教學方法已成為了廣大家長與教學工作者重視的首要問題。諸多事實證明,相較于以前的學生,當代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從而導致傳統且一成不變的教學方法逐漸呈現出了枯燥性,在引起了學生厭煩的同時,使其學習注意力無法得到充分集中,進而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無法得到有效提高。由此,實現對傳統教學方法的有效轉變已成為必然。基于此,本文以小學數學教學為例,探討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性,并分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現教學生活化模式的有效途徑,希望為廣大教學工作者提供可參考的依據。
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由于小學低年級學生往往具備注意力不集中、好動、好奇心強烈、玩心重等特點,因此在課堂中很容易出現思維注意力走偏的情況,這種情況為低年級數學教師的教學工作帶來了更多挑戰。基于此,數學教師應加強研究學生生活與數學知識之前存在的聯系,并在結合學生現有學習基礎與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選取對應的數學教材,在實現靈活處理教學內容的同時,實施生活化數學教學模式,在最大程度上轉變傳統教學模式的枯燥與死板,使學生能站在自主意識上不斷完善自身知識體系。例如:在學習《認識人民幣》一課的過程中,教師可在新課開始前導入提前創設的生活情景模式,使學生能夠站在自主意識的角度出發去認識人民幣的特點。在課堂開始時,教師可向學生提問:“同學們平時會和爸爸媽媽一起出去買東西嗎?那么同學們認識幾種人民幣呢?”這時學生們會紛紛回答不同的答案:“我上周六和爸爸媽媽去肯德基買了三份炸雞、三杯可樂和三個漢堡,一共花了60塊錢,爸爸付了100塊服務員找錢40塊……”學生通過在課堂中暢言自己生活中接觸到的人民幣與相關購物經歷,使其能夠形成對人民幣的基礎認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向學生提問與其實際生活情景相關的問題,能夠激發其自主意識,使其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將自主意識帶入其中,進而促使其所學習的人民幣知識更具結構化與系統化[1]。
三、展開趣味性、生活化教學實踐活動
展開趣味性、生活化教學實踐活動,是確保生活化教學理念得到充分落實的重要途徑。由此,在實際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通過展開趣味性的生活化教學活動,使學生能夠將課堂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以此實現對其實踐生活能力的有效提升。例如:在向學生講解“時、分、秒”的過程中,教師可將鐘表帶到實際課堂教學中,以此使學生能夠對時鐘擁有更直觀的認識。同時,教師還可將時鐘作為依托,在學生學習了有關時間的基礎知識后,為學生布置具備趣味性的課外作業,要求其記錄下一天的時間,如睡覺時間、學習時間以及洗漱時間等,通過該方法使其形成基礎時間觀念,且在該過程中使其能夠學會管理自己的業余時間。
四、強化學生探索意識
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在結合小學生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設置對應的課堂教學模式。通過利用對應的生活素材,并將其充分融入實際教學過程中,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對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例如:在學習《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過程中,教師可將學生的實際生活情景與教學知識緊密聯系在一起,在利用學生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展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向學生提問:“同學們在生活中看到的哪些物體是正方形或是長方形呢?”同時要求學生觀察課堂環境,以此激發學生對這兩種形狀的認知與思考,并引導其進一步探索正方形與長方形的形狀特征。這種方法不僅在聯系學生實際生活經驗的基礎上使其主動學習數學知識,同時還能有效強化其自身的探索意識[2]。通過將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與教學內容相互結合,并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學生熟悉的創設情境,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充分掌握對長方形與正方形的認知,同時還實現教學與生活的有效銜接,在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同時,實現對整體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
五、結束語
小學數學教學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階段,只有小學的基礎打好,才能更好地理解更高層次的數學理論。隨著新課改的發展,“數學生活化”理念將會慢慢地被教師的自覺執行。數學教學生活化有利于學生的生活和數學課堂相結合,同時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發展,提升學生理解數學的能力。當然,我們不能忽視數學教學中的生活元素,這就要求我們以學生生活元素為切入點,優化教學方法,并加深和豐富教學內容,以提高學生的整體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晏福明. 新課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J]. 散文百家:下,2016(11):186-186.
[2]苗寶申.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研究[J]. 中國校外教育,2016(9):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