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衛軍
摘 ?要:體育課程常年遭受冷遇,缺少教學經驗與創新,效果可想而知,幸運的是遇到了課改,這是因為課改背景下催生出諸多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為教師同仁們提供了新的教學依據。基于此,本文以初中體育課程為例,嘗試探究教學新途徑。
關鍵詞:初中體育;教學新途徑;課改背景
據筆者調查發現,初中體育教學工作問題重重:如學校對體育課程重視程度不夠,無法保證正常的教學時間與物質投入;教學內容較為枯燥,仍舊以排球、籃球、田徑等傳統體育運動為主,缺少新型體育運動的加入;教學模式老舊,先是動作示范,接下來是自由練習,形式單一,落后,缺少新意,讓學生喪失了學習興致。教師隊伍素質偏低,亟需提升等,這些問題直接影響了教學工作正常進度。其實,出現問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部分教師逃避問題,忽視問題,筆者吸取這一教訓,勇于直面問題、解決問題,履行自身職責,為教育教學事業做貢獻。下面,筆者將進行詳細的闡述。
一、重視體育課程,加大教學投入
學校對體育課程的“漠視”導致體育有限時間被其他課程占據,教學資源被其他課程“瓜分”,即便是體育教師有一腔熱血,對工作兢兢業業,也無法阻止校領導的決定,久而久之,教師就忘記了教學的初衷,開始自暴自棄,消極對待工作。新課改背景下,體育課程的地位得以提升,價值重新受到重視,迫使學校不得不重新調整教學計劃,分配教學資源,為此筆者提出了自己的教學建議:教師要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搭上課改的“順風車”,利用好學校提供的教學資源,調整好教學心態,重新點燃教學的熱情,樹立為教育教學事業奉獻終身的理想。
如,在學習《籃球》這一課內容時,筆者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做課前準備工作:先是研讀了教材,把握了理論知識。其次,觀察了場地,排出了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再次,筆者自己熟悉了運球、傳球、投籃等動作,保證動作的準確流暢;最后,筆者制定了教學計劃,從導入環節開始,到課下練習結束,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將教學目標融會其中。當然,在實施教學計劃,參與教學活動時,筆者會民主教學,會寬容學生犯下的錯誤,會鼓勵學生繼續努力,不打擊學生自信心,不澆滅學生學習的熱情,以期能實現教與學的完美結合。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順應時代發展的大潮,重新點燃了教學的熱情,做好了課前準備,實施了民主教學,與學生合作推動了初中體育教學進度,值得肯定。
二、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式
思想的新才會帶來行為上的新,因此筆者將更新教學理念放到了首要位置,會定期參與學校組織的培訓課程,聽專家學者講課。會利用課下時間翻閱專業書籍,觀看網絡教程,學習借鑒成功的教學經驗;會主動與同事深入交流,聽取大家的建議等等,在此基礎上創新教學方式,以舊換新,給學生帶來新的學習體驗。
如,在學習《武術》這一課內容時,教學目標之一是讓學生了解長拳的風格,熟練地掌握基本動作。為了順利地完成這一教學目標,還能保持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筆者發揮了信息技術的優勢,播放了相關的教程,讓學生有了初步印象。隨后,筆者將學生帶到操場上,但沒有親自教授,而是邀請了專業人員來校教授,流暢的動作,非凡的氣質一下子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將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在專業人員與筆者的通力合作下,學生們學習了長拳,掌握了武術動作,習得了新的體育知識。最后,筆者以舉辦“武林大會”為手段激烈學生加強練習,鞏固提升。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積極學習,主動更新了教學理念,用思想帶動了行為,給學生帶來了新的學習體驗,效果顯著,值得肯定。
三、鼓勵學生參與,聽從學生建議
課改背景下,學生一躍成為課堂的主人,占據了主導地位,教學計劃、教學活動,就是教師也要圍繞學生,為其提供優質的服務,因此讓學生參與課堂是教學的一大趨勢,也是教師順應時代潮流做出的選擇,值得推廣與借鑒。
如,在學習《游泳》這一課內容時,教學目標之一是了解游泳的意義,學習游泳的姿勢,知道一些急救措施。但筆者沒有急于完成這一教學目標,而是邀請學生談論自己的看法,說一說自己的教學建議。大家集中智慧,暢所欲言,說出了很多“新點子”,給筆者諸多啟示,選擇了合理的部分融進了教學活動中,與學生一起進入了視頻觀看,動作展示、自由練習,游泳競賽、急救小劇場等活動中,順利地完成了上述教學目標。因為學生參與了教學活動的設計,因此激發了學生課堂主人翁的意識,點燃了大家學習的熱情,與之前相比,這次的教學十分成功,值得肯定。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認識到課改背景下,學生課堂地位上升,價值顯著,因此鼓勵學生參與課堂,主動邀請學生制定教學活動,激發了學生主人翁的意識,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成績,值得推廣與學習。
綜上所述,課改背景下,舊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已經被時代淘汰,創新成為了教師們唯一的出路,為此筆者結合實際提出了上述幾點建議,以期能為教師同仁們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李進國.對新形勢下中學體育教學中理念轉變的幾點思考[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07(04).
[2]宋文剛.初中體育教學存在的問題與改進措施[J].青少年體育,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