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當前初中數學教學引導學生形成反思性學習的意識還不夠,導致很多學生不具備反思性學習的能力。文章結合我國當前初中數學教學的現狀,從反思性學習概念入手,通過初中數學開展反思性學習的必要性進行合理的分析,分析歸納了最常用的三種反思性學習方法,由此提出了提高初中數學教學反思性學習水平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教育;數學教學;反思性學習;教育策略
一、 引言
反思作為人類獨有的思維能力,是對自己以往的行為舉止、言語思想進行回顧分析、思考判斷、總結利弊的過程,反思能夠讓人們更加清楚理性地認識到自己的言行舉止可能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從而達到發揚優勢、改正不足的作用。
基于反思能力衍生而來的反思性學習,對老師數學知識點的課堂傳授,對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塑造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老師在反思性學習中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圍繞學生易錯常錯點,通過讓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激發學生主動反思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科學反思的方法,讓學生能夠在反思中自我分析,自我改進,自我提升。這樣也有利于學生形成愛思考的良好學習意識,通過思考構建創新思維能力。
二、 初中數學開展反思性學習的必要性分析
當前大部分的初中數學教學仍然采取的是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應試教育雖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師的課堂教學,但是不利于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容易在機械學習中形成數學知識與數學應用相脫節的情況,最終隨著時間的推移,容易出現知識點遺忘的問題。與此同時,由于初中數學教學任務緊、時間短、壓力大,當前我國大多數初中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存在反思性學習意識不明顯,習慣不突出,方法不科學等問題。
為此,數學教師面對當前初中數學教學存在各種客觀現象和問題,根據自身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實際情況,合理融入反思性學習意識和概念,讓學生能夠通過反思性學習來達到改變自我,完善自我的效果。老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反思對知識點的理解全不全面,到不到位,將書本知識轉化為應用能力的程度高不高,還需要在課前、課中、課后對學生開展教學工作的自我反思,通過換位思考來讓自身的教學環節設計進行更加恰當的處理,讓數學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內容都能夠合理地分散到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一種生動、豐富、激發學習主觀能動性的良好課堂氛圍中學習成長。
三、 中學數學反思性學習的具體方法類型闡述
(一)錯誤反思法
錯誤反思法主要是老師針對學生在數學課堂作業,或者各類考試中習慣性出現的各種數學知識認識、分析、判斷、應用錯誤,不能簡簡單單地指出錯誤的客觀事實,大而化之地告訴正確答案,而是要帶動學生認真回顧做題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每一處細節,然后告訴學生問題出現在哪里,應該怎么改正錯誤,并傳授提高解題效率,推動正確解題思路的技巧。比如學生在解-6x=36的簡單方程式時,一般在粗心的情況下都會得出錯誤的解為6,這時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是學習不夠仔細,還是對負數的認識不夠全面,讓學生來反思中找出癥結,然后對癥下藥避免日后再犯。
(二)比較反思法
這種方式對學生形成系統性地認識事物有著很好的效果。初中數學本身就有很強的知識內在關聯性和整體性,為此教師可以此為契機,讓學生在關聯知識的相似性與差異性之間,形成對知識的辯證分析思考能力。比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2x-16≥2x-32+1時,老師可以通過以解一元一次方程2x-16=2x-32+1作為類比的方式讓學生通過與舊知識的聯系和區別來提高對新知識的了解程度。
(三)批判性反思法
批判精神推動學生大膽思考,積極反思能力的重要方式,科學失去了批判的質疑精神,就失去了不斷開拓創新的發展動力,都是停留在對權威的盲目崇拜之中。而批判精神是建立在對自我認識的反思,通過反思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的體現。因此數學老師要合理營造推動學生大膽批判的教學環節,讓學生能夠開動腦筋,不斷反思,進而形成批判能力。比如在幾何教學中,老師可以問學生,平面圖形可以卷成什么樣的幾何形體,一般學生都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可以卷成圓柱體。這是教師就可以拋磚引玉地進行進一步的追問“確定嗎?”而有些學生就會思考圓柱體的結構原理,只有圓的周長與平面長方形的長相等才可以,然而原有問題中并沒有這個方面的消息,因此需要通過實地測量來能判斷能夠真的卷成圓柱體。而數學教師應該經常在課堂教學中開展這種激發學生批判精神的活動,讓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而這便是塑造學生反思性學習能力的可行性舉措之一。
四、 提高學生反思性學習能力的策略
(一)課堂教學前培養學生的預習意識
數學老師在傳授新知識前,可以以知識預習的方式開展自學,讓學生在數學舊知識與新知識的聯系中自行發現兩者之間的異同點,只有先讓學生自覺地預習了解新知識,提前吸收容易理解的部分,對于重難點知識進行備注,然后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中進行針對性的聽講,這樣學生就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來反思自己在重難點知識點學習中還存在哪些理解不足的地方,對教師的講解還有哪些認知不明確的地方,然后再通過私下與老師面對面的交流實現答疑解惑的目的,最終形成對數學新知識全面通透的掌握能力。然而預習并不是盲目的,而是有計劃的過程,老師應該通過自學目標、自學步驟、自學方法的系統安排,來讓學生溫故知新,在對比中實現知識的有效轉化。
(二)課堂教學中通過解題來培養學生反思能力
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合理穿插培養學生反思能力的習慣,這其中在知識點的傳授中可以通過解題的方式來檢查學生的實際掌握情況。這樣老師就可以直觀地認識到學生存在的各種問題,讓學生在錯誤中找原因,在錯誤中找出改進的方法,在錯誤中實現自身數學能力的進步,這才是通過解題來塑造反思能力的意義所在。具體的教學方式可以分為以下兩種形式:
首先,通過與相關知識點問題情境的創建,讓學生自己在答題形成反思回顧的意識。這其中的關鍵就是教師創設的情境要能夠激發學生的質疑精神,讓學生帶著疑問答題做練習,等練習完成之后再以合理的方式讓學生將反思中的體會感悟傳遞出來,然后指出其可取與不可取之處,從而達到知識有效鞏固之目的。比如:解這道題“若一個直角三角形的一條邊長為14,其他兩邊長均為有理數,則其他兩邊的長可以為_____,_____。”本題明顯是勾股定理的運用,但它要求其他兩邊均為有理數增加了試題的難度。通過平方差公式與勾股定理綜合,不難得出“只要符合兩數和與這兩數差乘積的絕對值為14”,學生得到答案152,132。進一步反思,有沒有一種通法,可以直接應用通法就可以輕易得到答案呢?“若一個直角三角形的一條邊長為a(a>0),其他兩邊長均為有理數,則其他兩邊的長可以為_____,_____。”都有答案:
其次,要鼓勵學生通過整理錯題,寫反思日記的方式來總結反思過程,歸納反思方法。練習題是鞏固數學知識能力的有效方式,但是一些學生存在盲目做題不良習慣,對做題的認識不科學,認為題目做得多就會有效鞏固知識,但是如果沒有對錯題進行反思的心態和習慣,這次出錯的題下次遇到,植根在心中的錯誤沒有進行有效的糾正,做起來還是會出錯,這種答題效率不僅不高,而且不能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數學應用能力。
要扭轉這種情況,老師可以讓學生準備一個錯題集,將易錯題目集中到一起,經常拿出來翻翻看看,找出出錯的細節,反思出錯的原因,得出糾錯的方法,達到全面鞏固知識點的作用。比如,解題“已知關于x的函數y=(m-2)xm2-3+m+1是一次函數,則m的值為_____。”易得錯解“±2”。出錯原因反思:m的值隱含在一次函數的表達式中,我們既要保證x的指數為1,又得考慮含x項的系數不為0,兩者缺一不可。為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自己出現的錯誤多問幾個為什么,學生可以將自己的反思感悟寫在錯題集上,教師再對學生的所思所想進行針對性的開導,對學生在反思中實現自行糾正的給予積極的肯定,在反思中仍然還有不明白的地方對癥下藥,直到學生弄清楚為止。
(三)課堂活動要善于通過合作交流來激發學生的反思意識
數學課堂合理有效地開展探索式的主題活動,是對教學形式的有效補充,能夠起到促進學生數學學習積極性和數學實踐應用能力的作用。下面以“軸對稱性質”的數學課堂主題活動為例,詳細分析具體的活動實施步驟:
第一步,將班級學生平均分為若干小組,每組安排小組長,作為與學生與老師溝通的橋梁。第二步,老師抽出一定的時間對軸對稱性質的概念進行講解,讓學生能夠明白新知識的含義;第三步,老師安排任務,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在校園內尋找軸對稱圖形的物體。用找出物品最多的前三名將獲得物質獎勵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活動積極性。第四步,集中分析每個小組找出來的物品進行分析判斷哪些是,哪些不是。然后讓那些找錯的小組學生反思為什么自己找的物品不符合軸對稱概念的標準,自己應該從哪些方面進行改進,這樣學生就可以在加強對理解不足的知識點進行深入學習,達到亡羊補牢的效果。
五、 結束語
總而言之,初中數學老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要以新課標為準則,發揮自己應有的教學引導作用,在課堂中要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中,用合理的方式方法來讓學生在反思性學習中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主動探索的能力,敢于創新的能力。為此,老師要利用反思性學習來有效推動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向素質教育模式轉變,推動以老師為主導的“一言堂”式教學狀態向以學生為主導的互動式,融合式教學狀態轉變,讓學生在反思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在反思中強化思維訓練,提高數學綜合水平,從而為以后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周菊珍.淺談初中數學教學反思性學習的必要性及策略[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8(12):42.
[2]陶福錦.淺析初中數學的教學反思和策略[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8(4):164.
[3]王海俊.淺談中學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及策略[J].成功,2018(4):225.
作者簡介:薛旭,福建省福清市,福清龍西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