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摘 要:古詩是語文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小學中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中年級小學教材中有較多的古詩,這些古詩都是適合中年級學生學習的佳作,富含人文意蘊與音律美、結構美。學習這些古詩,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幫助學生積累情感,而且還能對學生的生活產生啟示,但中年級的古詩學習難度也較大。因此,對小學中年級的古詩教學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中年級;古詩教學
依據課程標準而言,中年級的古詩教學要求并不高,但是小學生學習古詩的時間較短,對古詩的學習理解能力較差,而學生生活閱歷與思維能力的局限性,也使他們較難體會詩文情感,難以結合詩文大意展開想象。種種原因為教師的古詩教學增添了較大的難度,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當探索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對古詩的學習興趣,降低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吸收難度,提升古詩教學的質量。
一、中年級小學生學習古詩的難點
(一)學生較難感知古詩情感
體驗古詩的情感是中年級小學生學習古詩的目標之一,也是教師難以達成的教學目標。古詩中包含作者對人生、事物、自然等內容的真情實感,且多是在作者年富力強時留下的意氣風發之作。而對中年級的學生而言,古詩只是記錄了某些內容的較短文體,理解難度很高。在教學中,許多教師并沒有注意到學生的感知,而是選擇在教學中將古詩中的情感強加給學生[1]。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自身對古詩情感沒有真切的感知,而是依據教師的教導“牢記”古詩中蘊含的情感,使教師的古詩教學質量嚴重下滑。
(二)學生對古詩并沒有多少興趣
興趣是影響小學各學科學習質量的重要因素,對中年級小學生而言,難以從古詩的教學中得到足夠的樂趣。古詩擁有眾多特點,如結構優美、篇幅短小、意境深遠等,但這個時期的小學生并沒有足夠的文學素養支撐他們賞析古詩的優點,大部分中年級小學生都將古詩定義為一種晦澀難懂的短篇幅文章。而部分教師“嚴格遵守”課標要求,單以誦讀的方式開展古詩教學,追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效果,但實際上這樣的教學毫無作用,還會打擊學生對古詩的學習熱情。
(三)少數民族文化習俗的限制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廣袤的國土孕育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習俗。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區域,古詩的教學更加困難。在這些區域的學校中,學生來自各個民族,由于文化習俗的差異,學生缺少漢語的語言學習環境,并不具備普通的漢語能力。而古詩也不是簡單的現代漢語教學內容,即使是漢族學生要學好古詩也需要花費許多精力,少數民族學生就更難學習古詩了。因此,教師在教學時需要針對學生的特殊情況,為學生補充古詩內容的背景知識。
二、引入動畫插圖風格,輔助學生領悟詩文大意
在中年級的古詩教學中,教材中的插畫能夠有效幫助學生理解古詩大意。例如,在三年級上冊的《山行》一詩中,教材中的插畫便能有效輔助學生領悟詩文意思[2]。教材中的插畫分為兩部分,左上部分是“山、云、楓林、石徑”由上至下的四層結構,正好對應寒山、石徑、白云等內容,讓學生看圖之后輕易理解前兩句古詩的意思。而插畫右下部分是“石徑上詩人遠眺,路邊停著馬車,生長著楓樹”的內容,完美展示了古詩后兩句情形。閱讀這樣的插畫之后,學生便能輕易地將古詩內容與畫面相聯系,領悟詩文大意。而在三年級下冊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教材并沒有詳細的插畫,教師便可以自行制作相應的簡單插畫,用以輔助教學。
三、合理開展學習活動,增強古詩學習的趣味性
單個小學生的思維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合理的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教學,并合理開展學習活動,增強教學過程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3]。例如,在誦讀教學后,教師給予三分鐘時間,讓學生在小組中自由誦讀,三分鐘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誦讀比賽,其他小組進行評分。想象教學環節也是如此,教師先給予學生一定的討論時間,然后讓小組自薦進行想象描述,其中每個成員都只描述一部分,最終拼湊出小組想象的圖景。這些教學活動較為簡單,但能夠顯著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提升學生學習的效率與質量。
四、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學生展開想象
展開想象是中年級古詩中的重要教學目標,也是相對而言較容易實現的教學目標,教師在教學時可以使用語言、圖片等形式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只是這樣的想象較難與古詩意境相匹配。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使用互聯網資源合理展現古詩中的相應描述,直觀展示古詩大意,并以動態的圖形、對應的聲音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幫助學生感知詩文情感[4]。
以三年級下冊古詩《惠崇春江晚景》為例,詩中描述了眾多內容,如“竹”“桃花”“春江”“鴨”“蔞蒿”“蘆芽”“河豚”,這些內容中許多事物是少數民族學生根本不曾見聞的,如“蔞蒿”“蘆芽”“河豚”。學生對“蔞蒿”的價值以及“蔞蒿”對作者的意義都沒有了解。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的想象只是空中樓閣。因此,教師應當合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以圖片、視頻等形式讓學生了解這些事物的具體含義,如“蔞蒿”是一種草本植物,是作者生活中常見且具備藥用價值的植物,而“蘆芽”便是蘆葦的嫩芽,是那個年代人們喜愛的一種美食。通過圖片展示與教師的介紹,學生才能對古詩有足夠的認知,才能以這些要素為基礎,對古詩意境進行想象。
綜上所述,在中年級的古詩教學中,教師應當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興趣愛好有足夠的了解,并站在學生的角度對自己的教學方式進行反思,分析自己教學過程中超出學生能力的內容。在實踐中,教師應當合理利用插畫、互聯網、教學活動,以增強學生學習體驗,提升古詩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黃濤濤.深度學習路線參照下的小學語文中年段古詩教學[J].教育觀察,2019,8(21):26-27.
[2]陳川.小學中年級語文古詩教學[J].小學生作文輔導(讀寫雙贏),2019(6):32.
[3]劉麗娜.吟誦在小學古詩教學中應用的行動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9.
[4]王瑤.小學中年級古詩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6.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