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敏
摘 要: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是小學生語文能力、語文積累、語文知識、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和習慣以及人文素養等方面的綜合體現。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保障。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運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成為語文課堂的主角,從而將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融于具體的教學活動中,進而促使學生在掌握知識技能的同時形成較強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中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而語文又是最基礎、最穩定、最傳統的學科,所以每一個學生都必須形成基本的語文核心素養。因此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重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組織學生展開多樣化的聽說讀寫練習,從而切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重視積累,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語文是一門語言,語言學科中涉及知識點非常多。雖然學生平時會接觸到大量的漢語口語表達,但是學生依然要對基本的字詞句知識加以積累。學生只有加強了字詞句的積累,才能更好地從語言段落中獲取信息,才能生動形象、條理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才能出口成章、下筆成文。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生的積累學習,從而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積累習慣,進而促使學生通過積累學習形成良好的學習能力。
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詞語積累習慣。教學實踐中不難發現,部分學生欣賞到美麗的景色時,腦海中想到的詞語只有美麗、漂亮;然而也有學生在描述美麗風景時會靈活運用到賞心悅目、如詩如畫、宛如人間仙境、流連忘返等詞語,這其中的差別就是積累。如果學生平時認真積累,那么詞語就成為學生思想中的一部分,一旦遇到合適的情景就會脫口而出。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教材單元為依據展開詞語積累。每一單元的小結鞏固部分,都會有本單元內出現的重要詞語,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每一個詞語的含義,必要時可以展開造句活動,從而促使學生加強詞語的理解與運用。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詞語的模塊積累,即讓學生準備一個筆記本,將描寫風景特點的詞語摘抄到一起,將描寫人物特點的詞語摘抄到一起,將含有數字的詞語摘抄到一起,將AABB形的詞語摘抄到一起等。
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積累句子和段落的習慣。語言表達是一門藝術,學生的閱讀學習中會遇到一些表達精準、意境深遠的句子和段落,學生可以選擇性地加以摘抄積累,從而豐富自身的語言表達,提高人文素養。
二、重視思考,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思考是一種非常好的習慣,學生只有展開了深入思考,才能理解語言文字背后的含義,才能構建系統性的語言框架。因此,教師要運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首先,閱讀理解方面,教師要加強問題的優化設計。如教師要結合文眼設計問題,文眼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與文眼相關的問題能夠促使學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如教師可以設計開放性的問題,從而促使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思考與表達中等。
其次,寫作訓練方面,教師要促使學生展開多樣化的寫作練習。如仿寫句子,學生必須要理解例句的基本結構和表達特點,然后才能在深入思考的基礎上創編出合適的句子。具體例句可以是“承諾不是藍天上的一片白云,逍遙飄逸”。學生就要展開分析承諾的價值在于堅定地履行,而白云卻會隨風擺動,所以承諾不是白云,那么還有什么物質是隨波逐流、搖擺不定的呢?還有墻上的蘆葦,水面上的浮萍等,所以學生就可以結合墻上的蘆葦以及水面上的蘆葦仿造句子。
三、重視閱讀,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閱讀是一項綜合性的學習活動,有效的閱讀活動既能促使學生加強字詞以及句子的理解,又能促使學生在探索文章整體結構框架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思維邏輯能力,還能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因此,教師要重視閱讀教學,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
首先,教師要重視教材內的閱讀教學。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名人佳作,是很好的范文。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教材文本展開朗讀以及精讀活動。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朗讀競賽,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加以示范朗讀,促使學生圍繞教材文本中的重點語句展開交流賞析等。以《富饒的西沙群島》為例,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一邊呈現與西沙群島相關的情景圖片,一邊展開示范朗讀。教師可以促使學生在多樣化的朗讀中感受西沙群島“五光十色海水、海底各種各樣珊瑚以及形態各異的魚”的美。
其次,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課外閱讀引導。課外閱讀同樣是學生不可忽視的學習活動。教師要向學生推薦合適的課外書籍,促使學生制訂合理的閱讀計劃,從而全面提升課外閱讀的有效性。
總而言之,核心素養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教師要把握部編版教材語文要素以及人文素養這一雙曲線的特點,將語文知識技能以及人文素養的培養有效融合在一起,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思維發展與創新能力、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以及文化傳承與理解能力。
參考文獻:
[1]李作芳.淺談閱讀教學中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14).
[2]胡曉燕.聚焦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課堂實踐[J].語文知識,2016(20).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