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玲

摘 要:數學核心素養是指學生用數學觀點、數學思維方式和數學方法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其傾向性,具體包括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應用意識以及創新意識等。課堂是學生構建數學知識技能的重要陣地,也是學生核心素養形成的重要場所。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加強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并將其融于具體的教學活動與教學環節中,從而促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技能的同時形成適應社會發展的數學品格與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核心素養;課堂教學
核心素養反映數學本質與數學思想,是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具有綜合性、整體性和持久性。而且數學核心素養的形成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比如學生通過課堂學習理解了計算算理,掌握了正確的計算方法,并能夠在短時間內正確計算出結果,那么學生就具備了初步的運算能力。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與時俱進地更新教學理念,并運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促使學生積極自主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進而切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通過計算教學,培養學生的數感以及運算能力
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其貫穿數學教學活動的始末,是學生展開其他學習活動的重要基礎。因此,教師要通過計算教學來培養學生的數感以及運算能力。
首先,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較強的估算能力能夠促使學生迅速確定計算結果的大致范圍,有助于培養學生認識事物的整體感,并能夠促使學生形成較強的數感。因此,教師要組織學生展開多樣化的估算練習。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呈現數學例題:游樂場內,已知一張成人票的價格是175元,兒童票的價格是99元,那么三年級王明以及父母需要給售票員幾張百元鈔票?通過估算,學生能夠脫口而出5張。學生體會到了估算的便捷性,就會加強估算練習,進而就能形成一定的估算能力。
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加強口算練習。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口算搶答競賽。如關于多位數相加部分,教師可以隨意出示口算題目:55+45,口算出答案的學生迅速說出100;關于多位數除以兩位數部分,教師可以隨意出示口算題目1200÷300,口算出答案的學生迅速說出4。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口算競賽。如學習整數四則混合運算時,小組內的學生1出示55+45×4,學生2迅速說出235,然后學生2要再出示一道口算題目55×2+30,如此循環往復,直到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口算題目的出示與計算中。
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注重筆算細節。筆算同樣是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重頭戲。計算教學中不難發現,很多學生知道筆算原理,但是筆算計算時總是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失誤,位數沒有對齊,小數點點錯了等。如果學生能夠注意筆算中的任何一個小細節,那么就能準確無誤地計算出每一道題目的答案。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注意筆算計算的各個步驟,并加強檢查。
二、通過平面幾何教學,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啟蒙時期,如果小學生能夠結合文字以及圖形展開合理的空間想象,那么就能形成平面幾何學習的正循環。因此,教師要結合平面幾何教學,加強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從而為學生更深入地展開后續空間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首先,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展開平面幾何教學。多媒體課件能夠圖文并茂地呈現知識內容,因而能夠將抽象的幾何知識變得更加形象與簡單化。如“平移、旋轉和軸對稱”,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呈現日常生活中上下平移的電梯圖片,呈現抽屜開關平移的情景視頻,呈現風車旋轉的情景圖片,從而促使學生結合生活中的常見情景理解平移、旋轉以及軸對稱等概念。如“觀察物體”,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呈現從不同方位拍攝到的小汽車的情景圖片,可以是從小汽車正前方拍攝的照片,可以是從小汽車正后方拍攝的情景圖片,可以是從小汽車左方或者右方拍攝的情景圖片等。通過對多張情景圖片的觀察,學生就能明白從不同方位上觀察到的同一個物體是不一樣的。
其次,教師可以借助直觀實物展開平面幾何教學。如“觀察物體”,教師可以在講臺課桌上直觀呈現牙膏盒,促使班級學生展開觀察、分析與交流。不同座位上的學生觀察到的牙膏盒外形也是不一樣的,學生會在分享交流中形成較強的觀察能力與思考能力。
三、通過問題解決教學,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以及模型思想
問題解決教學同樣是數學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要在認真分析題目數量關系的基礎上列出數學算式,并展開計算解答,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模型建構能力均能得到有效鍛煉。因此,教師要給學生創設問題分析與模型建構的機會,要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推理時間,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認真審題的良好習慣。審題是解題的關鍵步驟,學生只有正確分析清楚題目中的數量關系,才能對問題加以正確解答。而且審題的過程就是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提取有用數學信息的過程,就是學生把數學信息通過數量關系式表達出來的過程。如這道數學問題:王大叔想要用22米長的木條圍成一個長方形花圃,怎樣圍面積最大?學生看到這道數學問題后就要思考:這道題目中隱藏著哪些數學信息呢?面積最大所對應的數學知識是什么呢?進而學生就會想到: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是長乘以寬,而這道題目中長和寬并沒有明確的數值,只有周長是已知的,周長除以2就是長與寬的和11,假設長方形的長為a,寬為b,那么就是a+b=11,所以問題的最后就是a與b的數值是多少時ab的值最大。審題過程中,學生會從問題入手,層層推理,想出正確的解題策略。
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加強錯題的整理與反思。問題解決過程中,學生同樣有可能出現多種多樣的錯誤,原因同樣是多種多樣的,有可能是沒有將題目內容與數學信息有效對應起來,無從下手;有可能是題目理解有誤;有可能是計算方面出現了錯誤,有可能是解題策略有誤等。學生的學習成長過程就是改正一個個錯誤,并構建一個個新知的過程。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加強應用題錯題的整理與反思,從而進一步鞏固學生的推理能力以及建模能力。
四、通過一題多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源泉和動力,所以創新意識的培養是現代數學教育的基本任務。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具體的數學題目展開充分思考,從而促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以及途徑展開問題的解決,進而促使學生在思考多樣化解法以及比較解法優劣的過程中形成一定的創新意識。
類似的一題多解的數學問題還有很多,如方程的實際應用題目,如四則混合運算題目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解答題目的過程中,盡可能多地運用不同的解決方式,從而促使學生發散思維,并形成一定的創新意識。
五、實踐操作活動,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新課標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教師認識到培養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重要性。因此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組織學生展開實踐操作活動,從而促使學生在實踐操作中經歷知識的探究過程,并形成一定的數學應用意識。
首先,新知探究方面的實踐操作活動。如小學階段所涉及的平面幾何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探索,就需要學生在實踐操作中運用轉化的數學思想,將新圖形的面積計算轉化成已學習過的面積圖形計算,然后在對比分析與類比遷移中總結出新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具體有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探索,學生在之前學習過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學生會在不斷嘗試中經歷割補法的運用過程,發現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之間的面積轉化關系,進而學生就能總結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另外,還有梯形面積計算公式以及圓形面積計算公式等,教師都要引導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加以探索與總結。
其次,鞏固練習方面的實踐操作活動。新課標背景下,教師不妨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操作的方式鞏固新知,進而促使學生更好地學以致用。如學生學習過“克、千克、噸”方面的知識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進商場,掂一掂500克重的商品,感受一下1噸重的商品等。如學生學習過測量的相關知識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外測量一下學校操場的長與寬,測量一下自己家庭中臥室內的長與寬,測量一下課桌椅的長與寬等。通過操作活動,學生就能發現不同長度的測量對象適用于不同的測量工具,以及實際測量活動中的注意事項,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就能得到顯著增強。
最后,數學綜合實踐探究活動。小學數學新教材中增加了綜合實踐探究活動,其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數學綜合運用能力。因此,教師要專門抽出時間,組織學生展開綜合實踐探究活動。如《一億究竟有多大》,一億這個數字非常大,小學生對一億這個數字的概念比較模糊,一億究竟有多大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探究活動方案的設計與實踐,學生可以運用大米粒,計算出一粒大米的平均重量,然后再計算出一億粒大米的總重量,進而學生就能在增強數感的同時形成一定的數學素養。
總而言之,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關鍵時期,他們只有具備了一定的數學素養才能更好地展開后續的數學學習活動。因此,教師要將對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融于具體的教學活動以及教學環節中,從而促使學生在掌握基本知識技能的同時形成一定的數感、運算能力、空間觀念、推理能力以及應用意識,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廖鈞宏.構建基于核心素養的品質課堂:小學數學特色課堂構建的實踐與思考[J].新課程(上),2017(12).
[2]夏井川,劉莉.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教學思考[J].基礎教育課程,2017(12).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