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榮國
摘?要:群文閱讀授課模式的實施,對于年紀較小的學習者語文學習具有重大意義。因而要從學校閱讀授課形式出發,將重點放在課內外閱讀如何相互鏈接,更好的利用群文閱讀開展授課,在實踐過程中,不免會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對此制定相應策略,讓學習者在重構的文本中,依據議題,開展閱讀和思索,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教師和學習者積極配合的基礎上,讓群文閱讀授課方式能夠順利開展,進而培養學習者的閱讀能力和思考能力。
關鍵詞:小學教育;群文閱讀;課內外閱讀;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8877(2020)27-0182-02
閱讀理解能力作為初級階段學習能力中舉足輕重的內容之一,需要一定創新和完善。要培養學習者的閱讀理解能力,必須閱讀大量的文章進行實踐。閱讀教程系統,根據閱讀的數量應該包含三種閱讀形態:單篇、整本以及群文。群文閱讀是基于我國小學教育階段人才培養目標而產生的一種課外文章閱讀方式,在于把握閱讀方法,粗度略讀,以文章中心思想為核心,提高閱讀效率,不斷增加閱讀量,利用碎片時間開展碎片式閱讀,為學習者語文水平的提升積累素材,從而為以后進一步的研習夯實根基。
1.小學群文閱讀的價值與意義
(1)提升學習者閱讀數量與質量
豐富視野對于年紀較小的學習者而言,閱讀是語文學習中不可或缺的一項,縱觀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遠遠不夠學習者六年閱讀,所以需要教師采取群文閱讀理解方式,引進大量優質且適合年紀較小的學習者的課余閱讀,例如,《年紀較小的學習者故事會》、四大名著、魯迅的作品等等。從而可以讓學習者在海量閱讀中拓寬知識面,為語文學習奠定堅實基礎,有效提高閱讀數量與質量,豐富自身視野。
(2)培養學習者閱讀興趣與習慣
掌握技巧教師在實施群文閱讀的過程中,可以挑選一些精彩段落或文章,讓學習者帶有感情地朗讀,并將學習者讀書筆記開展展示,嘉勉表現良好者,從而提升學習者閱讀興趣。將
群文閱讀的實踐加入其中,即讓學習者分享近來閱讀的作品,激發學習者閱讀積極性,幫助學習者養成優良閱讀習慣。使學習者通過群文閱讀,逐漸學會獨立閱讀的要領,提高閱讀能力。
2.小學群文閱讀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傳統閱讀模式根深蒂固開展群文授課,需要教師突破以往的灌輸式授課方法,加以更新。然而自新課標改革實施以來,在群文閱讀的授課實踐過程中,許多教師會下意識采取之前的單篇閱讀授課方式,難以對此做出改變,同時為提高學習者語文成績,在課堂授課時依舊是以教師為主體,僅僅將群文閱讀看作一種拓寬知識面的手段,無法實現群文閱讀的授課目標,對學習者思維也有一定程度的限制。
其次,學習者整體學習效果不佳與單篇閱讀不同,群文閱讀需要教師對課堂閱讀內容開展合理化選擇,做到環環相扣、條理清晰、結構嚴謹。但現階段,教師往往為節省時間,忽略年紀較小的學習者實際情況,讓其在短時間內完成閱讀任務,導致學習者難以理解,加重閱讀負擔。除此之外,教師由于對很多文章題材不熟悉,缺乏經驗,為學習者組合的文章結構比較混亂,難以聯系起來消化。從而忽略年紀較小的學習者綜合能力有限的現象,同時使學習者無法深入閱讀,閱讀興趣低沉。
3.小學群文閱讀中課內外閱讀結合的建議
(1)根據主題開展課內外群文閱讀
群文閱讀目的是為了增加學習者閱讀量,積累知識,提高學習者讀寫能力,并且群文閱讀是要求短時間快速瀏覽大量的文章,因此,開展群文閱讀要設計一個主題,所有閱讀都是服務于這個主題,所有閱讀都要圍繞這個主題開展,才能實現群文閱讀的根本目的。
而在主題設計中,首先,要選擇難易程度適當的主題,主題過于深奧,年紀較小的學習者由于知識儲備限制,無法充分理解主題的含義,過于淺顯又會讓學習者覺得索然無味,因此,主題的設計需要教師精心準備;其次,主題設計不易過多,每次群文閱讀課堂最多設置兩個主題,通常為一個主題,這樣有利于學習者把握,能夠讓學習者深刻理解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最后,主題要緊密結合教材,確保任何群文閱讀都是服務于教材大綱,都是圍繞教材大綱開展設計的,這樣才能讓群文閱讀不偏離主題,并且實現增添學習者閱讀量的目的。此外,開展群文閱讀時,可以整合教材資源,大膽引用學習者還沒有學到的課文,讓群文閱讀與教材要求更加相符,讓群文閱讀更好的服務于教材。例如,教師在確定閱讀主題為鄉愁后,選擇《秋思》、《泊船瓜洲》和《靜夜思》等詩讓學習者閱讀和朗誦,并對其中出現的“船舶”、“明月”等意象展開描述,從而加深學習者對此的理解。
(2)對比閱讀與群文閱讀融會貫通
對比閱讀是群文閱讀授課中最普遍的手段,也是群文閱讀的一個關鍵途徑,關鍵在于分析歸納,通過對不同文章的閱讀,尋找文章的相同點與不同點。通過對比閱讀,能夠有效拓展學習者知識范圍,而且能夠幫助學習者接觸課外知識,更好地開展文學知識積累,開闊學習者思路,讓學習者在不斷地閱讀中總結閱讀經驗,全面提升學習者的閱讀能力和分析歸納總結能力,實現學習者語文能力的有效提升。
而將對比閱讀與群文閱讀相結合,則可以從篇章題目、體裁、筆者、話題、表述方式等角度來進行;可以從內容上比較,也可以從形式上比較;可以比較它們的相同點,也可以比較它們的不同點。例如,可以根據核心議題“尋找中國神話故事中英雄人物的共性”,探究以及討論《走近中國古代神話故事中的英雄人物》時,可以開展三組對比閱讀:第一組是對課內的《女蝸補天》和《夸父追日》兩篇課文進行對比;第二組主角不變,還是這兩篇文章,重點在于比較其中的共性;第三組則增添了課外文章《大禹治水》和《后羿射日》,將這兩篇文章與之前的課內文章開展對比閱讀,探究其中的共性。當然,除了正向對比,還可以進行反向對比,找出課內外文章之間的不同點。
群文閱讀除了選題要適當外,應用一定的方法,融會貫通也很重要。例如,在學習毛澤東《卜算子·詠梅》時,可以引導學習者閱讀陸游的《詠梅》,二者都是以梅花為載體,通過對梅花的描寫和對梅花品質的挖掘,一則表現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二則通過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現自己的如梅花的品質,雖然描寫對象一致,但所要表達的感情卻是不同的,通過這樣的對比閱讀,讓學習者自己找出其中的差異,從而提升學習者的閱讀能力。
(3)創新授課模式,有力承載群文閱讀
群文閱讀作為一種增加學習者閱讀量的途徑,需要一定的授課模式和授課方法承載,而更新授課模式,是群文閱讀發揮作用的有效承載方式。授課模式的創新一方面是我國教育改革政策基本要求,也是時代發展對于現代授課課堂的客觀要求,授課模式的創新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因此,不斷革新授課模式,提升課堂效率是我國小學閱讀課堂發展的必然趨勢。小組學習和探究性授課是群文閱讀實現的高效推進。首先,小組學習可以將學習者分為很多小組,開展群文閱讀時,讓學習者先通過小組開展閱讀,并且在小組內發表每個學習者對于閱讀文章后的感悟,小組內總結匯總意見,最后由選出的小組長開展代表性發言,說出小組總結的閱讀感想。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在于能夠促進學習者群文閱讀的參與度,讓每個學習者都發表意見,增強學習者閱讀的信心,同時,能夠增強學習者的總結歸納能力,讓學習者在不斷的閱讀中提高自身的能力。探究性研習則是要激發學習者主動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習者主動學習的興趣。
4.結束語
在新課標改革藍圖下,對于初級階段的學習而言,教育發展針對學習者閱讀方面愈加重視,傳統的閱讀模式帶來的效果并不明顯。群文閱讀對于學習者閱讀興趣和習慣的培養,以及拓寬學習者視野都有十分顯著的成效,但也面臨著一些問題,需要教師在實施群文閱讀時制定一些策略,對其進一步完善,激發閱讀力和思考力,提升學習者語文素養,從而發揮出最大程度上的作用,在不斷提髙學習者閱讀能力與學習能力的同時,讓群文閱讀有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曹秀玲.對小學群文閱讀授課的幾點認識[J].甘肅教育,2020(06):145
[2]孫衛多,張轉紅.單元整合視角下的群文閱讀授課策略[J].文學教育(下),2020(02):108
[3]張玉淑.小學語文群文閱讀的“四個策略”[J].甘肅教育,2020(0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