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斌
【摘要】本文從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出發,結合識字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分三部分探討識字悅活課堂的構建。第一,游戲導入,調動教學氛圍;第二,將字理學知識融入識字教學中,活躍學生思維;第三,將多媒體整合貫穿于識字教學過程,以此悅動課堂節奏。
【關鍵詞】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悅活課堂構建
悅活課堂,是以師生間的高效互動為抓手,以悅納學生思維、悅動學生靈性為方式的自主化、生活化、情感化的智慧課堂。它包容多樣性,企盼創造性,旨在提高學生綜合素養,致力于開啟師生間的和合共生。
一、游戲導入,活躍氛圍
低年級學生具有積極活潑、熱情好動的特點,對未知事物充滿好奇心。此年齡段的學生一般具備直觀形象的思維能力,但抽象概括能力較弱,對于抽象概念的理解不夠通透,需借助直觀事物進行輔助理解。此外,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易分散,有效思維的時間較短。結合小學低年段學生的學習特點,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游戲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游戲活動具有生動性和趣味性,游戲活動和課堂教學的結合,能讓課堂教學煥發生機與活力,也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當然,課堂游戲的導入是教學任務的輔助,而非嘩眾取寵的手段,在教學過程中需避免喧賓奪主。
在識字教學過程中,為悅活課堂,教師可創設各種形式的游戲情境,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在游戲中獲取知識。例如,為集中學生注意力,可設置“幸運大轉盤”,由轉盤抽取學生的學號,被抽取的學生進行生字的拼讀、組詞、造句。再如,為調動學生積極性,可設置小組競賽類游戲,讓學生在你追我趕的競爭中,高效完成識字任務。
除運用各種游戲形式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將生字本身作為游戲材料,進行想象與創作。例如,以猜字謎的形式引導學生識記字形。在學習“告”“碧”這兩個字時,可運用字謎“一口咬掉牛尾巴”“白大媽,王大媽,齊坐石頭學文化”等。再如,可運用順口溜的形式進行生字識記,以“喝”與“渴”二字的區別為例,可用順口溜“渴了渴了找水喝,喝水喝水要張口”進行區別。除此之外,學生還可在教師的引導之下,進行生字拆解小游戲。以“傷”字為例,學生可將其拆解為“人”(單人旁)與“力”,而剩下的兩個筆畫“撇”與“橫”則可想象成人手持匕首,經過拆解,此生字的識記便可為“一人用匕首大力地刺傷了他人。”這種拆解識記的方式在生字識記方面的可塑性較強,大部分生字可通過拆解進行識記,而將生字作為游戲的素材,也能降低學生學習生字的乏味感,活躍課堂,提高學習效率。
二、字理融入,悅活思維
中國漢字歷經千年歷史的沉淀與洗禮,其音、形、義不斷更新與豐富,這使得低年級小學生進行漢字識記時出現難學、難記、難認的局面。故,為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使其感受中華漢字之美,教師可從漢字字理出發,借助圖畫識記字義,聯系漢字形旁識記字義,形義結合識記易混淆偏旁,形聲結合辨析字音,將漢字轉化為更生活化的具象事物,活躍學生思維,悅動學生心靈。而漢字的構形是不斷發展的,現今許多漢字已經不能用字理來分析,故需要沿著這類漢字發展的歷史脈絡進行溯源,讓漢字恢復到原來構意的字形。以《狐假虎威》一課中“假”字的學習為例,“假”在現代常用的意義為“不真實,不是本來的,與“真”相對,而“假”字在《說文解字》中的字形為,即一個人用手借助石塊攀登懸崖,由此知曉“狐假虎威”中的“假”有憑借之意。通過生字溯源,學生在理解多義詞時思路更為清晰,識記更牢固,思維獲得了更好的拓展。
結合低年段學生具象思維占主導的學習特點,可通過偏旁指引、追根溯源和造字法三種途徑,將字理知識融入識字教學。具體而言,在偏旁指引方面,漢字是表意文字,大多數漢字的意義和偏旁的意義是一致的,通過偏旁指引識字教學能更好地活躍學生思維,提高課堂效率。如在教學形聲字“請、清、情、晴、蜻”和“幕、墓、慕”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不同偏旁對應的不同內涵進行比較和歸類,加以圖片輔助,讓此類形聲字的區別更具象化,從而減少學生混淆生字的情況。當然,由于有些漢字的內涵古今變化大,所以在偏旁指引教學時,需要教師挖掘偏旁文化的內涵,引導學生將生字的音形義聯系起來。在追根溯源方面,則需要展示古文字形和演變過程,結合相應的圖片、圖形來講解字形和字義的關系。如教學“男”字時,可以展示“男”字的演變過程,學生通過觀察圖片知曉“男”字與農田與耕具有關,再結合古代男耕女織的社會特點,可讓學生理解“男”字的字形與內涵。在造字法方面,中國漢字大體可分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這幾類,且彼此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較有規律性,易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如“玉”字,造字時根據一根繩子將三塊玉佩串在一起而成,后來人們為了區分“王”字而在“玉”字旁邊加點以示區別,故現今的王字旁也叫“斜玉旁”,表示與玉石有關,如“玲”字,則有玉佩碰撞發出的聲響之意。這樣,便搭建了生字之間進行了關系,聯動學生識字思維,提高學生識字效率。
三、多媒體整合,悅動節奏
為構建識字悅活課堂,讓學生在充滿躍動性的課堂中進行深度學習,教師需對多媒體運用進行整合,以此帶動課堂節奏。其次,于識字教學課堂而言,多媒體的整合突出體現于課件的制作與使用上。故在課件制作過程中,教師要對識字教學規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有深刻、具體的了解,并靈活運用到實際的課件制作中去,注意課件容量,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思考和思維發散的空間。并且,注意文字、色彩、圖片及影音效果等的合理搭配,避免糅雜紊亂。課件使用過程中,教師還應關注學生反饋,留意學生交流及評價,根據學生在課堂中的動態表現,進行及時進行整合。以“田”字教學為例,“田”字作為《日月水火》一課的重點生字,在課件制作時,教師可針對“田”字插入多媒體視頻,呈現畫面:從高空俯視的農田,每一塊田地之間都有壟溝相互連接。然后,逐漸出現以紅色線條沿田海勾畫的“田”字,并展示其古今字形的演變。讓學生通過畫面直觀看到“田”字,正確認知其字音、字形、字義。接著,可通過插入的生活圖片,延伸到本課“日”“火”“山”等象形文字的學習。這樣,便以直觀的畫面代替繁瑣的文字敘述,使得文字敘述更為簡約,凸顯重點。這也變相擴充了課件容量,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隨后,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觀測學生“田”字的書寫練習,數據化分析易錯筆畫(如“四口成田”的筆順錯誤),并及時進行交流反饋。這樣,便更好地了解了學生的識字需求,從而更好地把控課堂節奏。
此外,識字教學貫穿于整個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故需縱觀整體識字教學目標,以發展的眼光對多媒體運用進行整合。具體而言,需注重利用多媒體技術跟蹤學生識字量的變更,檢測學生漢字把握度,運用大數據分析進行反饋與評價,建立每一位學生的專屬識字檔案。以“栽”“載”“裁”三個形近字的學習為例,通過數據化分析,可知其使用頻率及學生在不同學段的正誤率,故在二年級學習生字“栽”時便可滲透三年級需學習的“載”與“裁”,以便辨析,并在低年段進行重點講述,在高年段進行隨機提點。著眼學生發展進行多媒體整合,便能更好地觀察學生識字的動態過程,從而在識字教學中進行合理預判,把控整個小學階段識字教學的節奏。
四、結語
識字教學是學生學習的基礎性環節,是學生構建語文體系的磚石,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及思維特點,將游戲導入、字理知識以及多媒體整合巧妙地融入教學過程中,構建悅活課堂,提高學生識字效率及文字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高英仙.小學語文教學中多媒體使用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策略[J].基礎教育論壇(中旬刊), 2019(2):29-30.
[2]劉佳.信息技術與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的有效整合[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 2016(10):103-105.
[3]樓琦君.發現漢字之美 追尋文化之根——文化視野下的小學識字教學策略談[C].2017(3): 23.
[4]戴錦瑜.字理識字教學法在小學識字教學中的運用策略[J].課外語文教材教法,2019(16):37-38.
[5]楊正容.小學識字教學激趣藝術[J].大成美育,2013(4): 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