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善厚
【摘要】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提升家長素質,提高育人水平,家庭教育工作承擔著重要的責任和使命。《教育部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中強調要積極發揮家庭教育在少年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家庭教育已成為當前新教育形勢下關注的焦點和研究的熱點,然而現實中家庭教育存在缺乏整體規劃,培訓多實效低,認識不到位重視不夠,課程內容整合力度不夠,缺乏評價激勵機制,家長參與熱情不高效果不明顯等問題。筆者從家庭教育的現狀出發,立足校情,結合學校至善文化理念,積極探索家長培訓的新模式———“三性三模塊”善行學堂新模式。
【關鍵詞】家庭教育;模式;德育
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提升家長素質,提高育人水平,家庭教育工作承擔著重要的責任和使命。《教育部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中強調要積極發揮家庭教育在少年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家庭教育已成為當前新教育形勢下關注的焦點和研究的熱點,然而現實中家庭教育存在缺乏整體規劃,培訓多實效低,認識不到位重視不夠,課程內容整合力度不夠,缺乏評價激勵機制,家長參與熱情不高效果不明顯等問題。筆者從家庭教育的現狀出發,立足校情,結合學校至善文化理念,積極探索家長培訓的新模式———“三性三模塊”善行學堂新模式:理念引領,完善頂層設計;知行合一,搭建多元家教平臺(加強計劃性,“善知”平臺學理念;加強針對性,“善行”平臺提升教育技能;加強實效性,“善鑒”平臺形成長效機制)。“三性三模塊”善行學堂模式,實行三年以來有效地增強了我校的家庭教育的計劃性、針對性、有效性,形成家庭教育的長效機制,提高家長的家庭教育能力,使家長培訓與家庭教育的新常態相適應。
一、理念引領,完善頂層設計
家庭教育任重道遠,面向未來。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對于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工作開展得如何,關系到孩子的終身發展,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家庭教育需要頂層設計。《教育部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是:注重整體規劃,不斷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廣大家長要全面學習家庭教育知識,系統掌握家庭教育科學理念和方法,增強家庭教育本領,用正確思想、正確方法、正確行動教育引導孩子;不斷更新家庭教育觀念,堅持立德樹人導向,以端正的育兒觀、成才觀、成人觀引導孩子逐漸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重視以身作則和言傳身教,要時時處處給孩子做榜樣,以自身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影響和幫助孩子養成好思想、好品格、好習慣;努力拓展家庭教育空間,不斷創造家庭教育機會,積極主動與學校溝通孩子情況,支持孩子參加適合的社會實踐,推動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有機融合。因而,家庭教育需要納入學校整體規劃,需要頂層設計,才能破解過去家長培訓零散低效,形式單一,家長參與熱情不高的難題。
家庭教育立足校本,理念先行。基于以上的認識,我校立足校情,緊扣學校的“至善”德育理念文化,以“至善”文化統領家庭教育,增強統籌性,確立了“知行合一,善在家庭”的家庭教育工作理念,把“善在家庭”教育作為德育工作的重點之一,納入“至善德育”體系進行整體規劃,在家長培訓的內容和載體上融入“至善”德育的內涵,建構“三性三模塊”善行學堂的新模式,更新家長的教育觀念,培養家長的善心、善言、善行,最終達到大手拉小手,“日行一善,善行一生”的教育愿景。
“善行學堂”具校本特色。“善行學堂”以“知行合一,善在家庭”的家庭教育理念為引領,通過“善知、善行、善鑒”這三個模塊來開展“至善課堂”“善讀論壇”“各展善長”“善心義教”“金牌傳情”“家長持證上崗”培訓等“至善”教育活動,讓家長在理論中學善、在實踐中行善,努力將家長培養成為具有專業教育能力的啟蒙老師,成為學校開展至善教育的合伙人。
二、知行合一,搭建多元家教平臺
我校緊扣“知行合一,善在家庭”的家庭教育理念,認真貫徹《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的三性原則,全面統籌規劃家庭教育,搭建多元的家庭教育平臺,建構“三性三模塊”善行學堂新模式,提升了家庭教育的實效。
三年來,通過學習、認真貫徹《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的三性原則:一是堅持“兒童為本”原則。家庭教育尊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尊重兒童合理需要與個性;二是堅持“家長主體”原則。確立為家長服務的觀念,了解不同類型家庭之家長需求,調動家長參與的積極性;三是堅持“多向互動”原則。建立指導者與家長、兒童,家長與家長,家庭之間,家校之間的互動,努力形成相互學習、相互尊重、相互促進的環境與條件。
《大綱》三性原則的指導下,我校把家庭教育工作納入學校“至善德育”體系進行統籌規劃,把“家校共建,打造善行學堂”作為實施“至善”德育的重要載體,通過遵循家庭教育三性原則,實施“知、行、鑒”三大模塊來開展至善課堂、善讀論壇、“各展擅長”“善心義教”“家長持證上崗”培訓等“至善”教育活動,每月選擇每一模塊中至少兩個平臺開展活動,每月及時總結反饋,促使工作的落實,從而加強了家庭教育的計劃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加強計劃性,“善知”平臺學理念
1.至善課堂,更新育人理念
至善課堂,按需施訓,更新育人理念。遵循發展規律,突出6大內容5大平臺。家庭教育要以科學性為基礎,家長培訓力求多元性。根據“兒童為本”的原則和7—12歲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小學階段的家庭教育的指導內容突出6大重點為:(1)指導家長科學安排兒童的飲食,引導兒童養成健康的飲食衛生習慣。(2)指導家長將生命教育納入生活實踐之中。幫助兒童建立熱愛生命、珍惜生命、呵護生命的意識。(3)指導家長重視養成教育,注重兒童生活自理意識的培養。(4)指導家長培養兒童的勞動觀念和理財的意識。(5)指導家長引導兒童學會感恩父母、誠實為人、誠信做事。(6)指導家長幫助兒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針對以上的家庭教育的重點內容,學校不斷拓展至善學堂家長培訓,形成了5大平臺載體,務實增強實效性:
平臺一:校長報告,宣講育人理念
“校長課堂”宣講“至善”德育理念。在新生入學第一周開展“校長課堂”,校長以主題報告的形式,向家長傳達學校“至善”德育理念的意義與措施,讓家長深刻理解并反饋意見,令家校雙方在家庭教育工作上達成共識。
平臺二:專家講座,提升家教觀念
每學期定期召開家庭教育專題講座,結合7-12歲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以及不同年級家長的培訓需求,確定培訓主題,聘請講師有序有效地開展有關“學習指導”“親子關系”“習慣培養”“和諧家庭”“兒童身心發展規律”“親子活動”等主題課程,引導家長遵循孩子成長規律,提升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
平臺三:新型家長會,開展針對性培訓
我校不斷創新家長會形式,以“大會+小會”“微講座+分班分享”等形式開展“至善課堂”。分別由家庭教育講師、學校各級行政分別就如何讓孩子養成“至善”的良好習慣、如何在家庭教育中貫徹“至善”理念等內容進行宣講。如一至六年級的家長會,打破常規,各年級自定主題,以“微講座+個性化交流”的形式進行,有的是茶話會,有的是教育經驗分享會,有的是學生與家長面對面對話……每個年級自定主題,立足班情學情,各具特色。別開生面的家長會形式,讓廣大家長眼前一亮,全程熱情投入并獲益良多。
平臺四:新媒介平臺,普及家教知識
學校還通過微課掌上通、學校微信公眾號、班級圈等平臺,向家長推送當前家庭教育的熱點問題和經驗美文,讓家長更新教育觀念。通過建立校級和班級的家長學習平臺,不定期發布家庭教育的知識和公益教育活動信息,動員家長積極參加社區和社工組織的家庭教育主題活動,在活動中指導家長掌握科學的育兒方法,懂得如何在融洽的關系中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
平臺五:校外教育資源,擴大受教育面
學校每年組織家長參加東莞市家庭教育講座和莞城圖書館舉辦的專題講座。如“親子閱讀是一場自我探索的精神成長之旅”“如何引導孩子度過青春叛逆期”等,每場活動家長參與人數達100-200人,培訓從校內走向校外,借助周邊社會教育資源,為廣大家長提供更多的培訓機會。
2.善讀論壇,線上線下促學研
利用“善讀論壇”提高家長的綜合素養。利用“善讀論壇”,通過網絡研修、閱讀文章、分享心得等形式,為家長搭建一個自由討論的學研平臺,提高家長的綜合素養。
班主任老師們利用微信群、QQ群等網絡交流平臺,收集家長們在教育孩子時出現的一些共性問題,再根據學生的情況,商定各班的網絡研修計劃,定好每期的研修主題,讓家長們圍繞主題在平臺上進行交流。同時,家長們也可以將自己收集到的一些好文、撰寫的育兒心得放到平臺上分享。通過這樣的網絡研修,讓家長們人人參與,共建共享,切實提升家長們的教育技能,引領他們專業成長。
(二)加強針對性,“善行”平臺提升教育技能
1.各展“善長”,參與學校教育教學
發動家長力量,充分利用家長資源,邀請家長參與學校組織、管理、策劃各類活動等工作,讓家長走進校園、了解學校,增強家校合力開展至善教育的意識。
全程參與“至善”班級文化建設。為進一步推進“至善”班級文化建設,更好地發揮環境育人功能,我校組織開展班級文化建設方案評比活動,邀請家長一起參與到方案設計、“至善”班徽、特色班牌、主題墻報等環境氛圍布置,從策劃———實施———評比,家長全程投入,在參與過程中加深了“至善”班級文化建設深遠意義的認識,對如何打造班級文化特色出謀獻策,更好地支持班主任工作,助力學校達成育人目標。
合力推動《“日行一善”成長手冊》落實。為了讓“日行一善”成為學生的習慣,引導激勵學生向善養德,我校編印并推行《“日行一善”成長手冊》。要求學生每天填寫《“日行一善”成長手冊》,并每周回顧善行善思,進行總結反思;家長每天對孩子的善行情況進行評星,每周對孩子的善行感言進行書面評價。《成長手冊》的使用,贏得了家長的認可和支持,家校聯動,形成合力,共同推動“至善行動”在學校的落實。
成立家長義工隊,家校合力參與志愿服務。組建“至善義工隊”,家校共同開展各類志愿服務活動。同時,不斷壯大家長義工隊的隊伍,并向家長義工派發《至善義工服務證》。目前,至善義工隊家長支隊已有隊員492名。上半年,由學校家委會牽頭、家長義工參與的“至善護苗”交通協管活動得到有序開展,有效緩解學校周邊路段交通擁擠的現狀,引起政府部門和主流媒體的關注,獲得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踴躍參與各類學校主題活動。隨著家庭教育工作的穩步開展,家長已成為學校開展各類主題活動的中堅力量。在我校開展的“至善至美”愛心義賣、“善美”藝術節、首屆“善體”體育節、“善美之約”大型藝術展演等活動中,家長擔任策劃人、化妝師、大眾評委、后勤人員、體育教練、啦啦隊等角色。活動的成功開展,增加了家校合作的契合度。
此外,由家委會牽頭,圍繞“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生命、善待自然、善待社會”5大至善行動,各年級、各班級選定各自的主題開展校外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善、行善。如我校401班家委會組織學生和家長“抱團”報名參加東江水務公司第五次水廠開放日,經過有關部門的特別甄選,該班學生和家長成為東江水務公司第五次水廠開放日的市民參觀團,親身到水廠見證“放心水”,以實際行動支持東莞市創建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
2.善心義教,助教助學蔚然成風
“善心義教”,助學助教,搭建“知行合一”平臺。我校積極挖掘家長資源,鼓勵家長到校參與“課程超市”義教,邀請在某一領域有特長(除文化課外)的家長,擔任課程超市的“家長義教老師”,每周五下午來校承擔一個“課程超市”班的教學任務,每周系統授課。目前,開設的課程有34個,“課程超市”的開展,讓家長、學生、學校都有所得益:家長到“課程超市”發揮所長,體驗學校教學的過程,提升了教育能力;“家長義教”的開展,讓家長切身體驗職業教師的感受,讓家長與教師之間的溝通變得更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