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流位
【摘要】本文從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朗讀現狀談起,闡述朗讀訓練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意義:比較朗讀有助加深課文理解記憶;看圖朗讀培養鑒賞能力;以及各種不同形式的朗讀帶來的效果。并且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淺談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地指導學生朗讀。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語文教學
一、比較朗讀加深課文理解、記憶
針對具體課文內容中某些重點詞的理解,用去掉詞語的方法進行比較朗讀。如《沉香救母》一文中有一段是描寫沉香救母路上吃盡千辛萬苦的內容,其中有幾個詞用得令人叫絕:他腳上磨出了一個個血泡,身上劃下了一道道血痕,他一點兒也不在乎。在理解此句含義時,我讓學生把“一個個”“一道道”“一點兒”去掉進行比較朗讀,在這一去一讀中學生很快理解了這個這幾個詞,恰如其分地寫出了沉香救母路上的艱辛,以及他的勇敢頑強。還有一句話:沉香一頭撲進了媽媽的懷抱。這個“一頭”,它生動貼切地寫出了沉香救母心切,思母之苦。為了讓學生能理解到這層意思,我讓他們把重點詞去掉進行比較朗讀,學生興趣盎然,很快在比較中理解到了沉香救母的勇敢,去掉重點詞效果會差一大截。這樣,學生不但在朗讀時注意了這幾個詞的語氣重音,體會到作者譴詞的精煉,更重要的是培養了語感,提高了學生對語言的領悟能力。
二、配樂朗讀,陶冶情操
小語課文類型不一,針對不同類型的課文內容,選擇與各自朗讀基調相宜的音樂進行配樂朗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指導朗讀《春到梅花山》這一課,我配上了悠揚的古箏樂曲《梅花三弄》,讓學生在舒緩、輕柔的音樂中進行朗讀,學生們沉浸在一種如詩如畫的境界中,個個讀得興趣盎然,聲中融景,景隨聲出,不但提高了朗讀水平,誘發了美感,而且陶冶了他們熱愛大自然的情操。
三、分角色朗讀,加強感染力
分角色朗讀不但能集中學生注意力,還能在活躍的氣氛中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如《狼和小羊》一文中有兩個角色:狼、小羊,在指導朗讀時,我分為兩步,首先是分角色朗讀前的鋪墊,在分析課文時,讓學生歸納出狼和小羊的個性,再返回到課文中和具體內容一一對應,然后便進行分角色朗讀,先根據狼和小羊的個性揣摩出讀兩者的話應用的語氣、語調,并自己選擇好感興趣的角色進行朗讀,學生朗讀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從實質上心領神會地讀出了對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
四、創設情境朗讀,培養想象
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時,創設一定的情境,把學生一下子帶到課文的情境中,再啟迪想象,有利于引導學生準確把握文章深層的含義。如《雨點》這一課,在指導學生朗讀“雨點落進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這句話時,我問:“你有沒有散過步,散步時是什么心情,全身有什么感受?”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很快說出了:“我散步時很高興,散步時很舒服。”有了這種基礎,學生便很容易得出:這句話應該讀得舒緩些。再如教學《小雪花》中“小雪花飄呀飄呀”一句,我先讓學生說說下雪時候的情景,喚起學生頭腦中有關雪花飄落的景象,再趁熱打鐵問:想想看,這句話應該怎樣讀才能讓人聽了好像親眼看到雪花飄落的情景一樣?如此,就能使學生進入課文所描繪的境界,讀得有聲有色,有情有景。
【參考文獻】
[1]桑小紅.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研究[J].科技資訊,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