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摘要】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有利于提升學生文化修養,豐富小學語文教學內涵,促進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從漢字教學、閱讀教學等角度,立足語文教材,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文化內容,并開展多樣化的語文教學活動,積極滲透傳統文化教育,促進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模式
一、精心導入素材,熏陶傳統文化
在立足教材內容的基礎上,語文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方案,篩選有價值的傳統文化教育素材,如導入小學生感興趣的古典故事、經典古詩、成語等,潛移默化地滲透傳統文化,熏陶學生的思想與情感。
《敕勒歌》這首詩歌選自《樂府詩集》,描述了壯麗的北國風光。課堂上,我以傳統文化知識為背景,利用生動的多媒體課件展示美麗大草原的圖片,同時播放背景音樂《美麗的草原我的家》,以此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多重感官,激起情感共鳴,也產生探究學習的強烈欲望。帶著飽滿的情緒,我鼓勵大家開動腦筋,拿起手中的畫筆描繪自己心目中的草原景色,在此基礎上嘗試對詩歌進行改編再演繹,大家自由地創編詩歌,在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課堂上,獲得審美元素的熏陶,仿佛置身充滿詩情畫意的情境,獲得了傳統文化熏陶。
二、挖掘文本信息,傳播傳統文化
語文課堂上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實際效果,一定程度與語文教師的思想觀念及教學方法有直接關系。我們要采取寓教于樂的方式,將傳統文化教學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讓語文課堂成為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
例如學習《孔子拜師》時,我以設問的方式啟發學生挖掘課文中的傳統文化要素,再開展小組討論活動,展開豐富的聯想,如:“你知道古人是怎樣拜師的?”“你怎樣理解‘尊師重道”“如果你是一名老師,你會怎樣教育學生?”通過熱鬧的討論,學生對傳統文化有了更直觀的認識,也由此激活文化意識、樹立文化自信,悄無聲息地落實核心素養教育。
三、組織國學實踐,體驗傳統文化
高品質的國學教育既能讓學生體會優秀傳統文化知識,也能促進德育教育水平、提升個人修養。在語文教育活動中,我們要多組織國學實踐,讓學生在體驗中領悟生活禮儀、交往禮儀、公共場所禮儀等綜合素養,深受傳統禮法的熏陶。
例如學習古詩《寒食》與《清明》時,我提前安排前置性作業,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收集資料,了解與“寒食”“清明”等節氣有關的資料內容,課上又播放《中華好詩詞》《經典詠流傳》等優秀的國學經典節目,帶領大家一起回憶以往參加的“踏青”“掃墓”等實踐活動,增強學習體驗,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深受傳統文化熏陶,規范自身言行舉止,提升個人綜合素養。
四、豐富課外拓展,弘揚傳統文化
雖然語文課堂上的傳統文化教育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但是我國地大物博、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僅靠課堂有限時間的滲透遠遠不足,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延伸到課堂外更為必要。
【參考文獻】
[1]朱迎弟.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J].語文課內外,2019(33):292.
[2]馬婷.小學語文教育中如何實施中國傳統文化教育[J].語文課內外,2019(33):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