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柯蒙 呂嘉玲



[摘 要] 耕地是我國十分寶貴的資源,但近年來我國的耕地后備資源越來越少,耕地占補平衡很難實現,新增的耕地質量不佳,而各個地區所開墾耕地質量不佳,而且占優補劣的情況十分明顯?;谶@些問題,本文以云南省芒市的土地整治項目為例進行分析,采取有效的工程手段,實現耕地占補平衡,提高耕地質量,將提質改造工作落到實處。
[關鍵詞] 耕地保護;占補平衡;提質改造
[中圖分類號] F323.2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31-118-3
土地整治是指對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產建設活動和自然災害損毀的土地進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動[1]。土地整治是盤活存量土地、強化節約集約用地、適時補充耕地和提升土地產能的重要手段。在我國將土地整治與農村發展,特別是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是保障發展、保護耕地、統籌城鄉土地配置的重大戰略[2]。一些區域很難實現占補平衡,其次是新增的耕地質量狀態不佳,而各個地區所開墾耕地質量不佳,同時占優補劣的情況十分明顯。這就需要對耕地資源進行保護,提升耕地質量。實施該項目的意義在于整合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解決特困人口的脫貧問題,同時改善區內的生產條件,增加耕地數量,提高耕地質量,提高耕地產出率,增加農民收入,從根本上解決項目區基礎設施問題,維護當地社會穩定[3]。
1 項目概況
云南省芒市勐戛等2個鄉鎮、大新寨等3個村土地整治(提質改造)項目建設總規模為656.719 1 hm2,耕地面積465.445 5 hm2。其中,勐戛片區建設規模為61.019 7 hm2,大新寨片區建設規模為595.699 4 hm2。提質改造面積全部為旱改水面積。項目區屬于丘陵地貌,地形坡度在6°~25°,主要集中在10°~20°,3個片區均位于緩坡耕地區域,地塊集中且走勢平緩,地形結構簡單;項目區四周林木茂盛,部分耕地地塊被林木、園地包圍,局部呈狹長型展布,地形破碎。項目區耕地現狀以坡旱地為主,區內有其他草地分布。其余區域的其他草地由于地形條件限制,且土層薄,土壤質地較差,不適宜開發,因此不計入項目建設規模中。
2 土地利用限制因素
項目區內的箐溝多為季節性箐溝,勐戛片區西南部有小白龍水庫,現狀已修建有引水溝渠。大新寨片區內有黑魚洞河從北部一直流向西南部,可作為項目區內耕地的灌溉水源。大新寨片區南部有5條常流水箐溝,其中位于大新寨片區東南部的1#箐溝,現狀已有芒市水利部門修建的引水隧道和引水渠。此外,大新寨片區北部有3個泉眼,出水量較大,可以作為項目區的水源;馬脖子片區東南部,在1#箐溝上游已修建有取水壩1處。
項目區水資源豐富,但目前項目區內灌溉設施不配套,區內缺少引水、集水灌溉設施,對現狀已有水源利用率較低,區內部分耕地依靠現有的土溝渠取水灌溉外,其余區域內的耕地仍依靠天然降雨進行灌溉。項目區年平均降雨量1 500~2 600 mm,但是降雨分布不均勻,特別是春季少雨,而區內又缺少集雨設施,春播季節易發生春旱情況,導致作物減產。因此,水利設施不配套是項目區土地利用低效化的最大限制因素。
雖然項目區內有現狀通行條件較好的彈石路分布,基本可滿足當地群眾出行和農業物資外運的需求,但是分布在田間地頭、用于生產運輸的道路現狀均為土路,路面質量差,道路狹窄,僅能滿足小型農用車輛的通行,甚至部分區域內僅有土質人行小路分布。此外,項目各個片區均存在路網分布不均勻、道路密度低的問題,區內道路通達度低,沒有足夠數量的現狀較為良好的道路可便于生產運輸,農產品運輸困難,勞動投入量大,嚴重制約著項目區農業發展。
項目區現狀耕地基本為坡旱地,易形成雨水沖刷,跑土跑肥現象嚴重。此外,局部區域耕地地塊大小不一、分布凌亂,犁地機等農業機械使用不方便,不利于項目區農業現代化和機械化發展。
資金缺乏,沒有統一規劃、統一組織,若由農民群眾單家獨戶自發地整理,無法形成規模,也無法進行配套建設,因此成效不大。
3 提質改造措施
3.1 田塊設計
耕作田塊的布置適應地形變化和遵循“大彎就勢、小彎裁直”的原則,沿等高線方向(橫坡)布設耕作田塊,田塊由各級道路分隔,共規劃為209個田塊[4]。格田長度控制在20~150 m,寬度控制在4~25 m,實際寬度根據項目區的地形情況具體確定。根據實測地形圖,項目區耕地涉及2°~6°、6°~15°、15°~25° 3個坡度級,平整后2°~6°耕地坎高規劃為0.5 m,6°~15°耕地坎高規劃為1.0 m,15°~25°耕地坎高規劃為1.5 m,每個田塊內沿等高線平整成田面水平、埂坎均勻的若干梯田(地),以改善田塊的耕作方式和水土涵養條件??紤]當地農民的種植習慣和該地區的農作物種植結構,田塊主要規劃為水平梯田。水平梯田設計主要是確定在不同條件下梯田的合理斷面,對田面寬、田坎高和田塊側坡(梯地斷面的三要素)進行合理的設計,以保證梯地安全穩定、耕作灌溉方便[5]。設計時還要考慮節省用工、少占土地。梯田斷面各要素如圖1所示。
式(1)~(5)中,Bm為田面毛寬,H為埂坎高度,θ為原地面坡度;Bn為埂坎占地,α為埂坎坡度;B為田面凈寬,Bl為原坡面斜寬。
3.1.1 田面寬度。田塊的田面寬度不宜過寬,也不宜過窄。過寬則平土量大,花費勞力多;過窄則耕作不便,田坎占地多。田面寬度隨地形坡度變化較大,在滿足埂坎穩定要求的前提下,應根據地形情況盡量減少埂坎占地及開挖工程量,本項目綜合考慮當地地形、坡度、土層厚度、種植作物種類以及勞力和機械化程度等因素后,確定項目區格田田面寬度為4~25 m[6]。
3.1.2 田坎高度。田塊的田坎高度與田面寬度和原地面坡度等因素有關。田坎太高,不但修筑困難,費工費時,而且易損壞崩塌。本項目根據當地土質情況、原地面坡度大小,同時考慮耕作方便,在滿足梯地穩定的前提下,據土力學原理和田塊的具體地勢確定水平梯田的田坎高度為0.5、1.0、1.5 m 3種。對于坡改梯的區域,應基本保持挖填深度各為坎高的1/2,力求挖填平衡。
3.1.3 田坎坡度。田坎外坡越緩,其安全穩定性越好,但占地和用工量增大;反之,田坎外坡越陡,其占地和用工量減少,但安全穩定性較差。因此,田坎邊坡的確定,以能使田坎穩定而少占耕地為原則。本項目田坎坡度設計為1.0∶0.3。
3.1.4 田(地)埂的設計。為防止水土流失,梯田的外邊緣均做田(地)埂,施工時采用推土機挖運土輔以人工理埂,逐層壓實,讓雨水垂直下滲,保水保土保肥。本項目田(地)埂高度據項目區水文狀況和土壤透水性,確定為0.3 m,頂部寬度為0.3 m,本項目田坎內外坡設計為內坡比為1.0∶0.5、外坡比為1.0∶0.3。
3.2 灌溉與排水工程布局
據灌水定額、灌溉面積、灌水周期和每天的工作時間可計算灌溉設計流量。本項目實施后,耕地主要栽種水稻、蔬菜及馬鈴薯,10 d,每天工作時間為24 h。灌溉設計流量計算公式如下:
式(6)中,Q表示灌溉系統的灌溉設計流量,η表示灌溉水利用系數,T表示設計灌水周期,t表示每天灌水時間,a表示控制性的作物種植比例,m表示設計灌水定額,A表示灌溉系統設計灌溉面積。
本項目區斗渠、農渠橫斷面設計在考慮項目區灌水流量的同時,參考當地已有渠道的斷面設計情況,考慮滿足施工條件、渠道本身的構造安全,對斗渠、農渠的斷面參數進行修正。斗渠設計為2種斷面形式,一型斗渠內空尺寸為1 m×1 m(寬×深),采用M7.5漿砌石結構,渠壁為梯形結構,上頂寬0.40 m,下底寬0.85 m,高1.50 m,渠底厚0.30 m,渠內側采用1.0∶2.5砂漿抹面,渠頂采用C20細石混凝土壓頂5 cm,該斷面適用于大新寨片區1#斗渠K0+000-K1+120;二型斗渠內空尺寸為1.2 m×1.2 m(寬×深),采用M7.5漿砌石結構,渠壁為梯形結構,上頂寬0.40 m,下底寬0.85 m,高1.50 m,渠底厚0.30 m,渠內側采用1.0∶2.5砂漿抹面,渠頂采用C20細石混凝土壓頂5 cm,該斷面適用于大新寨片區1#斗渠K1+120-K1+510。
農渠設計為3種斷面形式。一型農渠內空尺寸為0.5 m×0.6 m(寬×深),渠壁厚0.20 m,渠底厚0.15 m,農渠靠近路一側溝壁兼做路肩,厚25 cm,采用C15混凝土結構,該斷面適用于大新寨片區20#農渠;二型農渠內空尺寸為0.4 m×0.5 m(寬×深),渠壁厚0.20 m,渠底厚0.15 m,農渠靠近路一側溝壁兼做路肩,厚25 cm,采用C15混凝土結構,該斷面適用于大新寨片區6#、12#農渠;三型農渠內空0.3 m×0.4 m(寬×深),渠壁厚0.20 m,渠底厚0.15 m,農渠靠近路一側溝壁兼做路肩,厚25 cm,采用C15混凝土結構,該斷面適用于其余農渠。為方便群眾放水灌溉,農渠每隔150 m設置一處放水涵洞,涵管采用DN200預制混凝土管,管道覆土不得低于60 cm。
3.3 田間道路設計
3.3.1 田間道。本項目田間道分為2種結構形式,一型田間道采用砂礫石路面形式,路寬4.00 m,壓實路床后,鋪設0.20 m厚的砂礫石面層。道路靠山一側設C15混凝土路肩,尺寸為0.25 m×0.60 m(寬×高)。二型田間道采用預制混凝土彈石路面形式,路寬4.00 m,壓實路床后,先鋪設0.15 m厚的砂墊層,再鋪設0.15 m厚的預制混凝土磚塊。道路靠山一側設C15混凝土路肩,尺寸為0.25 m×0.60 m(寬×高)。為方便會車,田間道每隔500 m設置會車道1個,具體位置與間距可根據實際情況做相應調整,會車道為梯形,尺寸為20 m×11 m×2 m。
3.3.2 生產路。本項目生產路設計為路面寬度設計為3 m,先進行路床壓實,再鋪0.20 m厚砂礫石路面;道路靠山一側設計C15混凝土路肩護路,路肩斷面尺寸為0.25 m×0.60 m(寬×高)。部分道路與斗溝相連,斗溝靠路一側溝壁兼做路肩。此外,局部路段為保證路基穩定性,在鋪設面層之前先鋪設0.20 m厚土夾石。生產路局部路段靠山一側采取擋墻支砌(上擋)的辦法來維護邊坡穩定性,擋墻采用M7.5漿砌石結構,擋墻墻體為梯形。
4 項目區提質改造及產能提升情況
4.1 提質改造情況
項目區提質改造面積為247.373 8 hm2,其中勐戛片區16.569 6 hm2,大新寨片區201.180 6 hm2,馬脖子片區29.623 6 hm2。項目實施后,項目區內耕地質量等別均有提升,平均等別提升3.5等(由10.9等提高到7.4等)。通過提質改造部分,全部改造為水田,等別達到了項目區周邊的平均等別。提質改造后耕地質量等別變化如表1所示。
4.2 產能提升潛力
通過計算芒市耕地質量等別,單位面積耕地的生產能力按照每相差一個等別,標準糧生產能力667 m2相差100 kg的方法估算,依據國土資源部發布的《中國耕地質量等別調查與評定》成果,將全國耕地劃分為15個等別,相鄰等別間667 m2平均標準糧產量差異約為100 kg,即1等地對應的標準糧667 m2產量大于等于1 400 kg,依此類推,15等地對應的標準糧667 m2產量小于100 kg。耕地質量等別對應標準糧產量如表2所示,標準糧產量變化如表3所示。
項目實施前,本項目區內現狀耕地面積419.867 2 hm2,整治前糧食產能2 571.922 t,整治后耕地面積為470.112 6 hm2,糧食產能5 149.689 t,經過土地整治糧食產能提升2 577.766 t,平均667 m2地提高產能365.55 kg。
5 結語
整治前后的耕地質量結果表明,項目實施后項目區所在鄉鎮耕地的自然質量等、利用等、經濟等在整體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地塊集中,機耕程度提高;尤其是灌溉保證率的改善,將使項目區旱澇災率大大減少,顯著提高了項目區耕地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區域了農業發展。項目區內耕地質量等別均有提升,平均等別提升3.5等(由10.9等提高到7.4等)。通過提質改造部分,全部改造為水田,等別達到了項目區周邊的平均等別。
參考文獻
[1]田玉福.德國土地整理經驗及其對我國土地整治發展的啟示[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14(1):110-114.
[2]胡業翠,鄭新奇,徐勁原,等.中國土地整治新增耕地面積的區域差異[J].農業工程學報,2012(2):1-6.
[3]張步雄.耕地占補平衡的困境與建議:以福建省為例[J].中國土地,2016(4):33-34.
[4]岳永兵,劉向敏.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完善建議[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3(6):13-16.
[5]劉友兆,馬欣,徐茂.耕地質量預警[J].中國土地科學,2003(6):9-12.
[6]王君.旱地改水田項目中新增水田的適宜性評價方法研究:以湖南省華容縣梅田湖鎮北剅口村金雞村旱地改水田項目為例[J].農業與技術,2015(24):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