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武
【摘要】新課改視角和發展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化學教學必須滲透綠色意識,如在課前制作上,將人文氣息、環保氣息和綠色氣息恰到好處地融合在一起,以綠色理念促核心素養;課中介入上,少一些技能技法,多一些綠色追問,以人文互動促核心素養;課后拓展上,基于文本但超越文本,基于設計但注重問題解決,基于現在但延伸于未來,以生本探究促核心素養的真正落實,而這一切離不開微課的保駕護航。
【關鍵詞】核心素養?綠色化學?課前制作?課中介入?拓展延伸
毋庸置疑,近年來,核心素養是一個熱詞,無論是理論的高度上,還是教學實踐中,無論是理論前沿專家,還是教學一線教師,都試圖把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當作教育教學中重要的一環加以研究和加以實施。初中化學教學亦然。
一、課前制作:以綠色理念促核心素養教育
事實上,微課介入初中化學教學中已成為常態。廣大一線化學教師或高瞻遠矚,或曲徑通幽,或小處著眼,利用微課為化學課堂添加了不少亮點,已經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然而,進一步深究就會發現,絕大多數微課都是從技能技法的角度入手的,很少從綠色化學、人文生態和道德純化的角度去制作微課。那種不加甄別、不加篩選和不經梳理的網上微視頻,應該勇敢地按下“刪除鍵”不予直接使用,那種只有技能技法提高而缺少人文生態和綠色化學意識的微視頻,也應該是予以摒棄的,那種死守文本、機械呆板、陳舊俗套的微視頻,更應該剔除在外。如何選擇既能突破教學重難點又能培育核心素養的內容制作微課,需要初中化學教師高度的警覺、高度的敏感和高度的耐心。
例如,九年級化學《水的凈化》的教學中,微課的制作必須包含以下綠色理念:當下人們浪費水的尷尬現實,引領學生從根本上厘清純凈水和污染水的區別,并舉幾個現實中因亂喝水而導致疾病甚至引發生命事故的例子,并引領學生思考:亂灑污染水,意味著什么?將污染水隨意倒入小河、湖泊和土壤中意味著什么?
這樣的微課基于這樣幾個意識:環保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綠色意識、未來意識、人文意識;這樣的微課指向的不僅僅是技能技法,也是沉甸甸的核心素養。無論多辛苦都值得一試,值得化學教師邁出建設性和創新性的步伐。
二、課中介入:以人文互動促核心素養教育
微課制作好了,如何高效地介入到課堂教學中顯得不可或缺。微課是僅僅在課堂中耀眼地呈現給學生嗎?僅僅是代替傳統教學中黑板和教師口頭灌注的功能嗎?僅僅是技術層面和物理層面的協助嗎?如此,強化綠色化學就不至于是一句空話,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也就不至于是“空中樓閣”。
仍然以《水的凈化》教學為例,微課呈現出來后,不是教師直接給予學生答案,而是引領學生自主自悟,有的說:“亂灑污染水意味著對大自然的不負責,對生態系統的不負責。”有的說:“也是對自己生命的不負責,因為終有一天,被污染了的環境反過來會懲罰人類。”有的說:“利用科學技術進行水的凈化應該成為我們的首選”……
曾有專家言:“核心素養應該指向人。”上述課堂環節恰恰指向了“人”(即學生)這一主體。微課高效介入到初中化學教學中還應注意介入的時機。并非任何情況下都可以讓微課登臺亮相。過早介入,只會剝奪學生思維爬坡的時機,何談核心素養的落地生根?不分場合就隨意介入,只會扼殺學生的創新意識,又何談綠色化學意識的深度滲透?思維阻礙時、前后銜接時、柳暗花明時、臨界突破時,才是微課介入的較佳時機,才是“該出手時再出手”的應有之義。對此,教學需要多一些耐心,先讓學生盡情自主學習、自主建構、自主反饋,之后再呈現微課,再讓微課華麗麗的登臺亮相,力爭讓微課發揮最大的正效應,也力爭讓微課大面積地助力學生。
三、課后拓展:以生本探究促進核心素養教育
“綠色化學蘊含著可持續發展意識。”所謂發展,是指不僅僅著眼于現在,也應著眼于將來。就課堂教學而言,也指不僅僅拘囿于本課,也應拓展與課外。
比如,《水的凈化》教學結束之后,我們還可以制作以下微課進行拓展:井水和河水相比較,哪個更干凈?什么是硬水?腸胃功能不好,與喝硬水有沒有關系?出于對身體健康的考慮,我們應該喝什么水為好?
從課前制作到課中介入再到課后拓展,微課一直保駕護航,綠色化學和核心素養的理念一直滲透其間,這彰顯著教師教學理念的深刻嬗變,彰顯著教師對學生的基本信任,也彰顯著課改方向的正確把控,更彰顯著現代化技術在化學教改中的深度融合。化學教師是這一切的發起者、推動者和建設者。教師應該是多種角色的糅合者:高質量微課的制作者、綠色化學的倡導者和核心素養培育的落實者。當教師精心做好這些角色時,學生環保意識、大局意識、綠色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日益濃厚指日可待,諸如微課等現代化技術在教育大潮中大顯神威,也就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林小駒,李躍,沈曉紅.初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體系的構成和特點[J].教育導刊,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