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小學語文教學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旨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結合小學生的發展情況挖掘教材內容,根據核心素養的內涵,制訂有效的教學計劃,引導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為習慣,健全學生人格,提升其語文素養,為其今后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核心素養;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48-0014-02
引 言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學校更注重對學生的素質教育,核心素養便是其中的教育重點。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有利于學生高效地吸收語文知識,提高其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能夠使其更好地發散思維,提高審美能力,豐富語文文化內涵[1]。因此,教師需要提高對培養小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視程度,在開展語文教學活動時,不僅要注重教材內容的傳授,還應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并制訂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以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促進其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一、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
小學語文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的構建與運用、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審美的鑒賞與創造、文化的理解與傳承四個方面。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滲透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效率,培養其創新思維等。
1.語言的建構和運用
語言的構建和應用是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小學生的口語表達和書面表達能力進行培養,引導學生熟練地運用語言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在課堂教學中,針對小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教師應營造良好的交際環境,引導學生進行對話練習,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語言系統。在書面表達能力方面,教師應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表達習慣,使其在閱讀學習中不斷豐富自己的寫作素材,提高寫作能力,運用文字清楚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發散思維[2]。
2.思維的發展和提升
思維的發展和提升指的是學生的語言邏輯思維和認知特點[3]。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小學生的發展特點來進行恰當的引導,挖掘小學生的潛力,激發小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學生思維的縝密性、邏輯性,使其在今后的學習中,能夠運用這一語言思維進行創作,不斷提高思維品質。
3.審美的鑒賞和創造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引導學生感悟語文知識的優美,引導學生善于觀察生活,在提高學生鑒賞文字能力的同時,陶冶其情操,使其形成獨特的審美觀,同時提升其創造力。
4.文化的理解和傳承
語文是一門基礎性學科,語文包含傳承了5000多年的中華傳統文化。學習語文知識,是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主要途徑之一。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內涵,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使其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并肩負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
二、培養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性
語文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小學語文教學是為了幫助學生奠定文字基礎,培養其語言運用能力,為其以后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4]。培養小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有利于學生語言思維、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能使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逐步提高自己運用文字的能力。在教師的逐步引導下,學生不僅能提升思維品質,拓展閱讀范圍,掌握恰當的鑒賞方法,提高審美能力,還能認識到語文文化中包含的優秀傳統文化,并產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通過教師的培養和引導,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核心素養都將得到提升。
三、培養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路徑
1.鞏固基礎,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基礎能力,通過鞏固學生的語文基礎,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語言能力一般分為書面與口語兩部分,教師可以從寫作、口語交際兩個方面著手,根據學生的發展特點和興趣愛好制訂有效的教學方案[5]。
在口語交際教學方面,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中自由交流,進行對話練習,進而培養學生的語言邏輯思維。例如,在教學口語交際“我們做朋友”時,教師可以創設交際情境,詢問學生:“大家認為交朋友的關鍵是什么呢?”教師可以通過問題引導學生踴躍回答,并讓其介紹一下自己的朋友。隨后教師布置學習任務:和同學相互交流,利用自己交朋友的技巧,來獲得對方的友誼。在學生交流討論的過程中,教師應觀察學生是如何交流的,并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例如,有的學生在表達時,語言思路不清晰,這時教師就需要引導學生從他人話語中領悟語言的組織技巧,通過練習培養學生的語言邏輯思維,提高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
在培養書面表達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將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相結合,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積累素材,進行仿寫,使其掌握多種描寫手法,進而提高其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例如,在練習景色描寫時,教師可以結合《秋天的雨》這一篇課文,帶領學生深入分析課文中的景色描寫,并引導學生模仿作者的寫作手法來描寫校園的環境或者家鄉的景色,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充分發揮想象力。這不僅能讓學生掌握描寫風景的技巧,還能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2.巧設問題,開展探究性學習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可以從思維發散這一方面出發。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巧設問題,用問題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發散思維,交流想法,借鑒他人的學習方法,彌補自身思維的缺陷和不足,構建完善的思維模型,從而提高其學習效率[6]。例如,在教學《贈劉景文》這首古詩時,首先,教師可以設置問題:“古詩中提到的景物有哪些?”學生紛紛回答有荷花、荷葉、菊、橙子和橘子。之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翻譯古詩,使其掌握這首詩的主要內容。然后,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古詩的題目為贈劉景文,你們認為蘇軾寫這首詩贈予劉景文是想要告訴他什么呢?”引導小組成員相互討論,分析古詩,交流想法。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進行恰當的引導,可以設置一些小問題:“荷盡菊殘是什么時期?詩的前兩句和后兩句有什么聯系?”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問題,使其探究這首詩的具體含義。通過探究性學習,學生充分發散了語言思維和邏輯思維,構建了良好的思維模型,為今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3.挖掘教材內容,注重滲透美學教育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對學生的語文知識教學,還應引導學生挖掘文學作品中蘊含的美,進而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使其具有高尚的審美情趣。例如,在教學《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首古詩時,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恰當的引導,使其想象詩中描繪的意境,感受古詩中文字運用的魅力。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相關的視頻、圖片來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中,感受這一氛圍,從而加深學生對古詩內容的理解[7]。這一教學模式,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使其形成了特有的審美觀。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讓學生自行分析文章,以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對美的創造力。
4.深挖知識內涵,注重文化傳承
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中對文化的理解和傳承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教師通過深入挖掘知識中的文化內涵,培養學生對文化的理解,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使其產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并自覺肩負起傳承傳統文化的重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深入挖掘教材內容、滲透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傳承意識。例如,在教學古詩《望天門山》《望洞庭》《飲湖上初晴后雨》時,教師可以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引導學生在課下收集關于寫景的古詩,并帶入課堂中和同學分享。同時,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深入分析古詩,感受古詩營造的意境,使學生感受到古詩詞中包含的傳統文化。教師也可以通過一些實踐活動,如國學經典閱讀活動、關于傳統文化的演講作文比賽等,營造良好的傳統文化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認識到學習傳統文化知識的重要性。
結 語
綜上所述,在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師應注重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基礎知識教學、設置問題、挖掘教材、實踐活動等,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發散學生思維,提高其審美能力,使其肩負起傳承傳統文化的重任。在這一模式下,小學生的綜合素養將會得到有效的提升。
[參考文獻]
田娟.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及其實現路徑[J].學周刊,2020(18):59-60.
曾嶸.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及其實現路徑[J].課程教育研究,2020(20):46-47.
徐茹冰.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及其實現路徑分析[J].華夏教師,2020(07):92-93.
盛澤明.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及其實現路徑探析[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9(11):136-137.
王曉玲.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及其實現路徑探究[J].漢字文化,2019(12):100-101.
張莎.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及其實現路徑探究[J].才智,2019(17):117.
趙梅芳.因文而異? 培養語文核心素養[J].名師在線,2018(19):61-62.
作者簡介:相玲(1992.10—),女,江蘇揚州人,本科學歷,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