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舉 蘇燕 孔慶奎 竇磊
【摘要】通過研究職業教育中產教融合模式下的專業建設現狀,分析其優缺點。針對現代職業教育的特點,為產教融合模式的專業建設提出建設性意見,使企業和學校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為社會培養更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關鍵詞】產教融合 專業建設 高素質 技能型人才
一、引言
產教融合是目前職業院校發展的主要模式,對學校、企業、社會都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也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內在要求。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擴大產教融合的寬度和深度,努力做好現代職業教育,為社會輸送更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二、產教融合模式下專業建設現狀
世界各國的職業教育都在探索適合自己的辦學模式,其中產教融合是經過各國實踐得出的比較有效的方式,如德國的“雙元制”、英國的“工讀交替”、美國的“合作教育”、日本的“產學合作”和澳大利亞TAFE等模式。而我國的產教融合模式在借鑒國外的這些模式優點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實際也探索發展出了多種模式,例如冠名班、訂單班、校中廠、廠中校、現代學徒制等。下面具體分析一下這些模式在專業建設方面的特點。
(一)培養目標建設
培養目標是依據專業特點提出的具體培養要求,而教育的目的就是針對學校和學生的特點制定出具體化的培養目標,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而產教融合模式下的專業培養目標更加貼近現實。在這種模式下,學校和企業根據企業崗位工種及其職責要求,共同分析并設置具體的培養目標,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最終目的就是能夠為企業和社會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提高學校的培養質量,減少企業的再培訓成本。
(二)課程體系建設
培養目標的實現需要合適的課程體系支撐,企業和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具備什么樣的知識儲備、能力水平、職業素養,這些都需要校企雙方共同開發配套的課程體系來實現。企業具有豐富的資源,技術也是最新的,對人才的水平需求最具發言權;而學校具有成熟的教育體系,高水平的師資力量,完善的教育配套設施。二者結合開發的課程體系,才能夠培養出最需要的人才。
(三)實訓基地建設
產教融合模式下的實訓基地包括校內和校外兩種。校內的實訓基地不再是簡單的實驗室,而是與實際工作環境相同的車間,讓學生直接參與生產的各環節學習,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工作后可以直接上崗。學生通過學校學習后可以直接進入校外實訓基地進行頂崗實習,校內外的實訓環境相差不大,學生的適應過程大大縮短。
三、產教融合模式下專業建設的隱患
產教融合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趨勢,也是現在各職業院校積極努力的目標。但是,在各種各樣的合作模式背后,卻存在著很多隱患,使得產教融合的效果沒有完全體現出來。
(一)企業缺乏積極性
目前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多數還是學校的積極性更高一些,而以盈利為主要目標的企業具有更高的主動性,與學校合作的力度有多大完全取決于企業的態度。現實中,企業會以利益最大化為目標,沒有稅收優惠、政府補貼等現實利益,企業對參與辦學積極性不高,動力不足。所以,在這種模式下企業的投入、技術人員的熱情都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證,這也就導致這種模式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學校優勢欠缺
學校作為校企合作的主導方,自己先天的缺陷導致在這種合作中底氣不足。首先是教學資源的限制,設備陳舊,更新頻率低,技術落后趕不上時代的步伐,甚至有些設備專業建設以來從未更換過,結果就是培養的學生面對新的技術變得毫無優勢可言。對于師資隊伍來說,大多教師沒有一線生產經驗,知識大多來自課本,與生產嚴重脫節,面對新技術的出現更是缺乏認知。當然,現在的培訓有很多,參加培訓的老師收獲也很大,但與企業方的培訓合作很少。面對的窘境就是老師不知道企業的實際情況,培養的學生對企業就更不了解,等到實際的頂崗實習時,學生又要從頭再來,效率極低,企業的滿意度也就更低,惡性循環之下,企業的積極性也就更加缺乏。
(三)社會認可度低
產教融合這種模式下培養出的學生與其他學生相比,個人能力、就業、知識儲備等方面是否有明顯的提高,這是家長、企業、社會所關心的關鍵問題。目前,這種模式僅限于表面,學生的培養和原先相比沒有太多的變化,企業的參與度太低,沒有真正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導致學生學習的內容仍然來源于課本,對企業的具體工作環節仍然模糊。當學生真正走向工作崗位時,又面臨著崗前培訓,一切從頭再來,與企業的匹配度太低,這就導致了社會評價不高。
四、產教融合模式下專業建設的建議
產教融合的初衷是為了更好地發展職業教育,培養出更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然而,現在的產教融合僅僅是表象的融合,效果不佳。目前,我們面對的問題就是怎樣做到產教深度融合,下面是對這個問題的一點建議和想法。
(一)國家政策導向
如何激勵企業的積極性是做到產教深度融合的關鍵。企業是需要盈利的,所以可以通過國家相關部門出臺一些政策,比如對企業的進行稅收優惠,提高企業的信用,同等條件下給于該企業更多的優惠等方式。為避免這些政策流于形式,需要建立考核機制和監督機制,對企業進行考核評比,并進行相應的獎懲措施。在激勵一些企業的同時,也要淘汰一些濫竽充數的企業,使得真正想做產教融合的企業得到更多的利益,也進一步刺激他們的積極性。
(二)合作模式多樣化
現在的產校合作模式大多是企業投入人力物力提高學校的實訓基地建設,而學校則處于被動的一面,在接受這一切的同時對企業的輸出卻很少,這也是企業缺乏積極性的原因之一。如何讓企業在付出的同時,能夠從校方得到更多的利益,也就是學校如何吸引企業的目光,從而讓企業有一個付出方變成一個利益獲得者。為此,我們可以改變校企合作模式,使之多樣化。比如,建設廠中校,即由校方提供資金、設備,企業提供場所,既可以培訓學生,也可以定期培訓企業員工,這就能達到雙贏的目的。當然,這種模式還有很多,這就需要我們不斷探索,不斷驗證。
(三)學習生產化
職業院校的學生大多還是以就業為目的,如何讓學生畢業后更快地融入到工作中也就成為了職業教育的重要一環。為此,校企雙方可以共建培養方案,共同開發教學資源,共同制定教學計劃。教學過程中以企業崗位及崗位職責為主線,并以企業的規范要求學生,使學生的學習過程變為生產過程。
(四)增加社會服務
社會服務包括走進社區提供一些專業方面的技術支持,也可以是為社會人員進行技術培訓。學生的培養不能僅限于課堂,要讓學生走向社會,增加社會服務的內容和范圍,把學習的專業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讓自己學習的東西得到社會的認可,提高學生的成就感,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五、結束語
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發展的趨勢,對企業、學校、社會都是有益的,但真正做到產教深度融合是一個艱難的過程,需要國家、政府、行業、企業、高校在認識上高度統一,在行動上相互協調,齊心協力,多方聯動,共同促進。為此,我們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國的教育現狀,找到一條對各方都有積極作用的道路。
參考文獻:
[1]楊運鑫.職業教育產教深度融合機制創新研究.職業技術教育,2014,(4).
[2]孔令軍.產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職校企合作模式探討.教育探索,2015,(24).
[3]曹丹.從“校企合作”到“產教融合”——應用型本科高校推進產教深度融合的困惑與思考.天中學刊,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