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萬雙
【摘要】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關鍵步驟,閱讀教學是溝通學生、老師、課本的直接橋梁。新課改提出對語文學科進一步優化的標準,更加鞏固了閱讀學習在語文學科中的重要性。學生閱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其課堂接收知識效率,間接地對教師上課進度和教學質量產生影響。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性應該隨著年級的增長不斷增加,但要想切實對學生閱讀能力進行提升,還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并足夠重視學生的閱讀感受。這就需要我們對小學高年級語文文本精讀的策略研究進行探討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能力 文本精讀 策略
新課改的提出,使教師的教學理念在不同程度上得到轉變。長久以來,小學語文教學普遍存在學生片面閱讀、閱讀面窄、缺少感悟、閱讀效率低等問題,這就需要教師教學方式進行本質改變來對其進行改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進行主動閱讀,拓展自身閱讀面、廣泛發展閱讀興趣并合作探討讀后感,以求在閱讀后能對其閱讀內容有深刻認識。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得到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得到充分調動。
一、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
在進行閱讀前對閱讀內容梗概進行大致了解,能有效提高后續閱讀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該閱讀內容對學生的影響。在預習中,教師要教會學生正確預習方法。例如,在粗讀課文時,要先標注文章段落,以方便后續精讀時對內容進行查找。又或者,讓學生在閱讀課文時按照“導讀”提示進行自學,再對課后問題進行深度思考。這樣有效的預習才能使學生在課堂上能緊跟教師步伐,逐漸對課文進行精讀,并逐一解決預習時碰見的問題。做到教學文本精讀,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閱讀質量。預習利于文章精讀的另一方面體現在,學生能通過粗讀文章梗概對文章進行自己的理解,并及時發現無法自主理解的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教師與學生的課堂互動也能因此增加,教師就能及時發現學生在閱讀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的對問題進行解決,課堂教學效果得到有效提升的同時,也鼓勵了學生對文章進行精讀。
二、明確閱讀目標,把握文章方向
學生在進行預習后,能對文章內容進行大體把握,初步了解文章方向。但深層含義還需要學生在對文章進行精讀后才能得到掌握。小學高年級學生,對大部分字詞能夠進行含義理解,因此,在文章主要內容掌握方面沒有太大問題。但精讀文章需要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仔細啃讀,深刻理解。學生在進行文章精讀前,對閱讀目標進行明確,有利于對文章內容進行深層次理解。學生做到對文章心中有數,明確文章大致內容和閱讀發展方向,學生就能進行自主探索學習。教師給與學生足夠時間和空間去進行自主學習,再在自讀基礎上,收集不同學生的不同閱讀感悟,最后進行總結歸納。對學生的不同閱讀方向都進行分析,就能在解決學生閱讀困難的同時指導學生對文章中心思想進一步閱讀理解。
三、提升高年級學生閱讀能力
高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在逐步提高,閱讀量也隨著不斷增加。但就目前教育發展形勢來看,語文閱讀教學對高年級學生閱讀技能的要求不僅僅是拓寬閱讀面這么簡單,更多的是讓學生能通過閱讀來感受到詩詞歌賦的美好意境和結合讀后感對自身發展進行總結規劃。對文章進行仔細品味,才能深刻感受到文章內蘊含的道理,才能把正確把握文章精髓。以此對自身知識儲備進行積淀升華,培養自己為一個有思想、有道德、有品位的讀書人。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其中“百遍”,就是指對文章進行反復咀嚼消化,結合寫作背景,深刻理解文章內涵。這也體現出了精讀文章對于文章理解的重要性。閱讀教學是語文學科教學的重要組成環節,通常為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再在課堂由教師帶領學生對文章細節內容進行細細品讀。教師對一篇文章的反復解說,能使其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這種傳統教學方式是被動的使學生對文章進行精讀。高年級語文閱讀的發展趨勢一定是要從根本上促進學生自主進行文章精讀,自行把握文章含義。是要讓高年級學生通過精讀,學會朗讀、背誦、默讀等基本閱讀能力,并能聯系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對文章內容進行創新性拓展理解。語文教學精讀的目標,就是提高學生創新性寫作能力和發展性想象力。
四、進行文章精讀的策略
1.個性化教學。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輕視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以自身理解來教導學生,不能及時地與學生進行思想觀點交流,致使學生的創新性觀點不得得到認可和表達,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降低,就直接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降低。對于學生來說,在一種輕松歡樂的課堂氛圍中進行學習,更能與老師產生課堂互動,也就更愿意在課堂上表現自己,大膽提出觀點和質疑。教師應更多的給學生留出時間和空間給學生進行思考和問題質疑,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從閱讀文本的選擇、閱讀方式的教授、疑難雜句的解釋等實際教學內容方面進行創新性改革,使課堂氛圍更加融洽,學生的個性更能得到體現。允許學生發揮想象力進行思考,不局限于書本閱讀內容,可以聯系自身所見所聞或是社會現狀。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同時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這也是小學高年級學生應具備的語文學科基本素質。
2.重視積累。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教師對自身教學方式方法進行根本改革,也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刪減和拓展。閱讀能力的培養不在于對課文內容的掌握,更多的是對閱讀量的體現。閱讀量不僅僅是指學生讀過哪些書,認識哪些名人,更重要的是學生用心的文章書本有哪些,深刻理解的語句詞匯有多少。在整個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引導作用,對學生精讀進行循循善誘。充分強調精讀文章對于閱讀積累的重要性,讓學生有意識的去進行細節閱讀。并鼓勵學生學會對自身知識積累進行合理靈活運用,以此提高閱讀能力的同時也對寫作能力進行培養。教師還可以開展各種語文相關活動,例如,成語接龍游戲、觀后感交流、辯論會、情景劇演練等,以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為前提來對其閱讀積累方向進行正確引導。文章學習內容立足于課堂,但不局限于課堂。
3.課外拓展閱讀。教師根據學生實際閱讀基礎,對課內教學任務進行合理安排,再適當布置課外拓展閱讀作業來督促學生進行自我閱讀能力培養。小學生處于發展初級階段,需要教師通過作業的形式來對其學習行為進行規范。再加上小學教材內容的局限性,教師在課堂上不能全面的對學生閱讀積累進行拓展。教師不能強制性劃定課外拓展閱讀范圍,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研讀,豐富了學生個性化內涵的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閱讀能力。針對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來說,其興趣方向還未確定,以此來拓展他的知識面,能間接促使學生對感興趣內容進行精讀。再結合課堂教學,學生的閱讀技能得到鍛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對文章進行精讀的興趣。從重視學生感受這一點出發,才能在根本上抓住學生心理,促進學生提升文章精讀能力。
五、總結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正確引導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小學高年級學生具有一定閱讀基礎,但閱讀積累量不足,閱讀技能不夠全面。這就需要其對文章進行精讀,來逐步彌補缺陷,提升自身閱讀能力。教師教學方法的個性化改變,能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而促進學生對文章進行精讀。
參考文獻:
[1]唐敏.重慶市城區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現狀的調查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6.
[2]柯秋香.用好文本“空白” 夯實語言實踐——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教學加強語言實踐策略[J].讀與寫,2015,(01) :1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