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翠
摘 要:陶行知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教育理念內容豐富,至今仍然被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過程中。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都不失為提升課堂教學綜合水平的有效措施。陶行知理念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應用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和作用,堅持陶行知教育理念,進一步完善小學語文課堂組織策略和方式,能夠改善小學語文課堂現狀,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陶行知教育理念;小學語文;課堂組織;教學策略
傳統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始終比較關注學生語文知識的學習,忽略了學生技能以及情感的培養。但是,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提出,單一維度的教學目標并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需要結合新課程標準的需求制定多維度的課堂教學目標,從知識、技能、情感等維度進行小學語文課堂活動的組織與研究,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一、陶行知教育理念應用價值分析
首先,陶行知教學理念應用于小學語文課堂,能夠有效豐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理念,改變傳統單一的教學局面。比如生活教育理念的融入,能夠有效豐富語文課堂教學理念,滿足學生不斷發展的語文知識學習需求。
其次,從教學方法上分析,在手腦并用的前提下,語文教學方法最忌諱的就是單純的知識講解,陶行知理念提倡教學做合一,在講解基礎知識的同時,通過技能的提升,引導學生建立語文學習的情感。
最后,從教學內容上分析,語文教學內容要以教材為中心,從課堂拓展到生活,從教材拓展到生活,讓學生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能夠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總而言之,陶行知教育理念是組織小學語文課堂活動非常重要的理論依據,對提高語文課堂效果能夠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
二、陶行知教育理念下的小學語文課堂組織策略分析
1.理念融合——高效課堂活動的基礎
理念的融合是新型語文課堂活動組織的基礎,生活教學理念、教學做合一等理念的融合,使小學語文課堂展現出魅力非常的一面,有利于激發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有效性。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將傳統“教師講生字、學生聽生字”的課堂模式進行創新和拓展,逐漸建立起以學生為主體的識字課堂,像猜字謎識字法等,讓學生充分融入課堂教學過程中,確立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由此可見,多樣化教學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應該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多種課堂模式的融合,最為重要的教學目標就是借助多樣化的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課堂興趣與積極性。
2.方式拓展——高效課堂活動的關鍵
陶行知教學理念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關鍵就是教學方式的拓展,從生活化教育理念、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念出發,改善和創新目前的教育教學方式,構建適合小學生發展的教育教學方式和模式。
以詩詞教學為例,生活化教學方式應用于詩詞課堂是非常受學生歡迎的,教師從學生的學習特點入手,采用學生比較熟悉的游戲教學方式,主動建構新型的詩詞課堂。比如,結合當下小學生詩詞積累意識較弱的情況,教師可以創設一些趣味化的詩詞情境,像詩詞接龍等,讓學生逐漸喜歡上課內外詩詞的閱讀。還可以將詩詞滲透到學生的學習環節中,比如早讀、晚誦環節,將學生的生活與詩詞聯系起來。
再比如,高年級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將語文其他內容的學習與詩詞結合起來,比如散文、童謠、小說等,借助朗朗上口的詩詞帶領學生進入課堂內容的學習。比如,童謠與詩歌相結合,類似的結構、朗朗上口的節奏和旋律,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除此之外,陶行知教育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組織方式是多樣化的,從學生的年級段和興趣愛好入手,結合教學目標,選擇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手腦并用,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內容延伸——高效課堂活動的保障
在原本的教學基礎上進行內容的拓展和延伸,比如在《草船借箭》一文教學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趣味化的問題,借助問題情境的創設讓學生感受語文知識的學習還是非常有趣的:
教師:同學們都看過《三國演義》電視劇嗎?對其中的哪個人物印象深刻呢?哪位同學來分享一下。
經過課前的預習,學生通過查資料、問父母等方式,搜集整理了一些與《三國演義》人物相關的內容,分享的過程中再次加深學生對于《三國演義》人物形象的認知。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借助合作、探究等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從課堂內容拓展到課外內容,從課堂閱讀拓展到整本書的閱讀,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確保學生在課堂上手腦并用,而不再是單純地等教師“喂知識”,逐漸建立起學生主動探究、主動學習的意識。
總而言之,陶行知教育理念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滲透,為小學語文課堂帶來了新的活力,注入了新鮮的血液,通過課堂教學方式的拓展,課堂教學內容的延伸,全面改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為小學生語文學習習慣以及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沈寧.引生活之源 促語文學習: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20(2):78,39.
[2]鄒燕.陶行知教育思想對小學語文創新教學的啟示[A]. 2019全國教育教學創新與發展高端論壇論文集(卷九)[C],2019:284-285.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