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琳
摘 要:目前新課程改革提出了重視小學生語文閱讀素養培養的具體建議,教師重視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增加學生的語言表達和寫作能力,把識字量提升上去,同時幫助學生增加語文核心素養。研究了在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并且分析相關的方法是否合適,為語文閱讀教學的順利展開提供相關的支撐,幫助小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閱讀能力
小學生在進行知識的學習中,閱讀是不可或缺的一條途徑。閱讀幫助學生開拓視野,增加學生的想象力,積累更多的知識,將知識內化,避免學生的思維變得死板僵化,提高創新能力。在小學中,打好基礎是非常重要的,學好基礎知識有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使用合適的手段,充分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學生對語文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自然就能夠自發性地進行學習,更好地提高閱讀能力。
一、進行語文基礎詞句的鍛煉,為語文閱讀能力提高打下基礎
在小學階段,小學生有自己的年齡特點,對于語文的閱讀是有自己理解的,在小學階段,學生擁有的字詞數量比較少,閱讀起來會吃力些。所以教師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時,要著重培養學生詞句方面的能力,讓他們逐步增加自己的字詞量。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忽視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要特別把教學活動設計成符合學生發展、掌握最近發展區的要點[1]。大量的實踐活動證明,教師組織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有利于學生積極性的提高,就像是“接龍”游戲,更好地幫助學生積累詞匯量,好詞佳句的摘抄記錄也不失為一種有效提高閱讀能力的方式。
二、利用現代科技與多媒體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閱讀能力
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要避免傳統教學的不足,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并根據班級的特點,進行教學手段的創新與豐富,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傳統的教學方式,只是教師的口頭傳授。但是多媒體教學就完全不同,可以通過聲音、動態畫面向學生進行知識的展示,學生更容易被多媒體吸引,與教師的互動也就增多了,課堂的教學質量與效果也提升上去了。研究結果表明,學生在活躍的課堂中能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人物的角色模仿,讓學生相互之間進行點評,學生在模仿的過程中也能將相關的語言等進行自我內化,學到更多。比如,在進行《小夜鶯》的學習時,教師可以讓三位學生分別擔任小夜鶯、八路軍以及法西斯軍,在他們進行模仿時,加入相應的音樂,學生在進行模仿時才有相關的情景,更好地感受內心。其他的學生也更容易被這樣的話劇式情景所吸引,學生在復讀課文時也有更好的感受[2]。
三、教師要加強家長、學校、學生之間的聯系,使之密切配合
在小學生眼中,教師和家長就是權威,他們多是進行模仿家長的行為處世方式,家長對于學生的影響較大,所以家長要盡可能發揮出積極的作用,關心和幫助孩子,培養他們的良好習慣。家長和教師要向一個方向努力,相互配合,朝一個目標前進,如果家長和教師處于對立面的話,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會有不好的影響。閱讀習慣的培養不是教師一個人的事情,只有家長也加入進來,才能實現有效的配合。當然這離不開學生自己的自覺性,學生、教師、家長相互配合,才能把閱讀教學發揮到最理想的效果。有些家長不知道怎么進行配合,其實家長的作用非常大,首先,就是要發揮家長的監督效果,把閱讀融入學生的生活之中,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在學生進行課后的《漁夫與金魚》的閱讀時,家長最好陪伴在孩子身邊,和孩子一起閱讀。在閱讀過程中還可以采取多種方式來促進理解,最好就是進行角色的扮演[3]。讓閱讀充滿興趣,孩子也可以學習家長的閱讀方式,模仿和跟讀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學生只有在閱讀的過程中真正投入進去,感受到其中的樂趣,才能更好地產生終身閱讀的動力,自發性地進行閱讀活動。家長的陪伴閱讀也能更好地加強學生與家長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在家長面前敞開心扉。家長和教師在進行閱讀教育時也要及時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和獨特性,對孩子進行適當的表揚,產生閱讀的積極情感,樹立閱讀自信,穩步提升閱讀學習的能力。
小學生培養了良好的閱讀習慣,能夠為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的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素養。教師在進行語文閱讀的教學時,要采取適當的方式,根據班級的特點,探索出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氛圍,把學習的空間營造好,增強學生的學習“主體意識”,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經典的作品之中把習慣培養好。教師和家長要凝成一股力,密切地配合,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培養學習的意識,閱讀能力自然也就提升上去了,還要注意培養孩子寫作的能力,使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質量提高。
參考文獻:
[1]陸志,張克中.“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的理解與實施[J].語文建設,2019(3):4-8.
[2]武鴻雁.讓興趣引領學生閱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培養學習興趣的方法分析[J].文教資料,2019(18):99.
[3]鄭秋妹.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積累與運用文本知識[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9):21.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