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祁
摘 要:奧爾夫音樂教學法運用于小學音樂教育可產生多重實際效用,但其能否得到發揮,需采取一定的策略,如分層實施,滿足不同階段學生的差異需要。否則,一切益處與效用只能限于想象。
關鍵詞: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小學音樂;課堂教學
在現代社會,音樂教育是學生全面均衡、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實踐證明,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可在相當程度上提升小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切實提高音樂教學效果,保證音樂教育質量。
一、奧爾夫音樂教學法運用于小學音樂教育產生的實際效用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源于德國音樂家卡爾·奧爾夫,自創立以來,已發展為較為完善的音樂教育體系,與其他兩種音樂教育方法并稱為世界上最有影響、運用最為廣泛的三大音樂教育體系。
把其運用于小學音樂教育可產生較大實效。這是因為它倡導的音樂教學方式、手段與小學高、中、低段學生活潑、愛動的特點相互一致。無論學段高低,只要把該方法科學地運用于音樂教學,便能使學生全程、全身心地參與其中。通過該方法的運用,學生可以隨心所欲,隨旋律高低起伏舞動身體,從而使個人音樂潛能與創造力均得到相應發揮與提高。更主要的是,其倡導的基礎音樂教學三原則無不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思想,與當前素質教育下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完全契合,不但突破了基礎音樂教育的時空限制,而且培養了學生的音樂審美,提升了其音樂品質。
二、小學音樂教學中奧爾夫音樂教學法運用策略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本質上是一種系統的教學方法,其運用需要一定的載體,即音樂課堂。任何課堂教學方式、方法、手段與策略的運用首先需要學習者能夠參與其中。在小學時期,需要根據高、中、低段學生的不同特點及對音樂的認知水平采取一定的策略。
1.分層實施,滿足不同階段學生的差異需要
我國小學實施六年制,劃分為高、中、低三個階段。這在很大程度上依據的是不同階段學生的身心發育水平及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因此,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運用也應區別對待。低段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依然弱于具象思維能力。在此情況下,依據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教師應有機地運用一些教學科技,以音畫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例如,在學習《杯子歌》時,不但需要音畫輔助,更需要真正的“杯子”出現。這樣,學生的具象思維才能更好地轉向抽象思維。但對中段學生,則不需要“杯子”。而高段學生,音畫也可免去。
2.教學游戲化,提升學生的參與程度
按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理念,音樂游戲教學法可使學生在玩中學、樂中學。通過玩耍的方式,學生可自由地享受于其中。在此情形下,學習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參與。高音、低音,節奏快慢或舒緩此時全沒有了顧忌,重要的是怎么參與其中。但在參與運動、游戲、玩耍的過程中,學生發揮了天性,增強了情感體驗,因此音樂素養便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培養。同樣以《杯子歌》教唱為例,教師可予以一定引導,以“愛動的杯子”“跑跳的杯子”“脆脆的杯子”等為主題,然后由學生自行按旋律設計動作,或隨心所欲按主題發揮。
3.升華音樂主題,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采取一定手段,提高音樂的藝術感染力與魅力,從而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音樂美學效果。為此,在音樂教學時,教師應分別基于高、中、低段小學生的實際狀況,運用現代教育科技,使學生深度理解音樂主題。實際上,每一首音樂作品的創造均有其特定的背景,均蘊含豐富的人文思想。作品藝術美學能否得到渲染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背景、人文思想的解讀。例如,在學習《田野在召喚》時,教師可先行請學生講述自己在春天、秋天甚至冬、夏去田間地頭的感受。生活在城市里的學生無條件深入田野,教師可為他們播放“金燦燦的油菜花”“綠油油的麥田”等畫面,并在光、聲、像的共同作用下激發他們對田野的美好情感。
4.多元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
在音樂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是奧爾夫音樂教育法的一個主要原則。同時,這也是音樂教育的目的之一。為此,在課堂教學時,教師應采取豐富的教學形式,使學生的創造能力得到培養。同樣以《田野在召喚》為例,教師可請學生模仿田野中的植物、動物或昆蟲,如麥苗、稻草,如天空中的飛鳥,如小溪中的蝌蚪等,然后隨旋律、節拍做出相應的動作。再或者,可請學生按旋律、節拍編排舞蹈并自行設計服裝等。這樣,不但實現了音樂創新,而且也相應地培養了學生其他方面的意識與能力。
實踐表明,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于小學音樂教育效用及運用策略并非僅限于以上所述。但教無定法,它的作用能否科學、合理地發揮,還需繼續探索。
參考文獻:
[1]王麗新.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本土化教學模式構建[J].外國教育研究,2012(4):71-78.
[2]伍婷婷.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對小學音樂教學的影響管窺[J].四川戲劇,2014(12):192-194.
[3]張赫嵐.運用奧爾夫音樂教學法,讓音樂課活力紛呈[J]. 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9(12):246.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