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學東
摘 要:在信息化教育發展背景下,微課基于自身短小精悍、主題鮮明、靈活方便等優勢逐漸受到教育工作者的認可。在初中化學教學指導中,教師應利用信息化教學環境,有意識、有計劃地引入微課,以改善課程教學效果。從微課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出發,結合實踐探究相應的應用策略,以期對信息化教學構建提供參考。
關鍵詞:微課;初中化學;教學實踐;應用策略
微課是指運用信息技術,按照認知規律呈現碎片化學習內容、過程及擴展素材的結構化數字資源。在初中化學教學指導中,教師利用微課可以幫助學生突破教材知識的局限,提供豐富的化學課程資源,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好奇心,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物質世界的變化發展規律;可以幫助學生參與到知識探究過程中,經歷知識的生成、消化與運用,強化學生的主體認知,實現自我的全面發展。基于此,在初中化學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對微課的教學應用進行探究。
一、利用微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微課的使用范圍是非常廣泛的,可以用于課前的引入,如:在課前用一個水分子制作自我介紹的微課,以生動、形象的動畫效果來與學生進行互動,這一下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也可以應用于上課過程中,向學生講解某個知識點的重點難點,如:利用雙氧水加熱制氧氣的微課,在課后可以發在學生的QQ群或者是家長群中,讓學生在課后能夠鞏固知識。還可以用于教學過程結束后進行課堂知識總結,微課對知識的梳理是非常有條理性的。興趣是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動力的主觀因素,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在學習中保持高昂的熱情,則成為教師教學研究的重點內容。微課相較于傳統課程而言,能夠利用動態、多元的形式,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在問題中保持探究的主動性。例如在“原子的構成”一課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在教學導入環節設計微課,利用動畫展現原子的構成,即原子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這些電子繞著原子核的中心運動,就像太陽系的行星繞著太陽運行一樣,并在動畫中配合畫外音提出問題:原子是由什么微粒構成?原子核又是由什么微粒構成呢?原子內各微粒的帶電情況如何?在微課內容不斷展現中,教師提出的問題也不斷深入,學生在這一氛圍中自然能夠形成并保持對化學探究的興趣。
二、利用微課指導化學實驗過程
化學學科的構建與嚴謹的科學實驗密不可分。在傳統教學環境中,學生獨立參與實驗探究的機會有限,對實驗缺乏直觀體驗,而在微課的幫助下,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現教材中的實驗過程,輔導學生獨立展開實驗,或者提供一些趣味實驗思路,鼓勵學生展開生活化實驗探究。例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利用微課為學生展示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實驗的過程,并結合舊知識,引導學生比較氧氣、二氧化碳的反應物狀態、反應條件、發生裝置、氣體性質、收集裝置等,并在視頻中呈現表格,要求學生根據思考與實驗操作過程進行填寫。這樣的教學設計促使學生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提升了學生自主實驗能力。
三、利用微課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
微課的制作通常圍繞某一個主題進行,因此,教師可以針對教學重難點進行集中講解,從而幫助學生明確學習思路,突破知識難關,提高對知識內容的掌握效果。在初中化學教學指導中,教師應深入分析每節課的重難點內容,并以此制作微課,為學生提供教學輔助。例如在“濃鹽酸、濃硫酸的特性”的教學設計中,教師明確教學重難點為:了解濃鹽酸、濃硫酸的特性,學會濃硫酸的稀釋方法。在視頻中教師通過設計,引導學生理解濃鹽酸無色、有刺鼻的氣味,易揮發的特性,以及濃硫酸無色,具有吸水性、脫水性、強腐蝕性的特點。同時結合實驗設計引導學生掌握稀釋方法。這樣的教學設計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了知識內容,同時也避免了學生在接觸濃鹽酸、濃硫酸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風險。
四、利用微課優化學生的課下學習
課堂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而學生在課外學習中使用微課是非常便捷的,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大部分的時間還得靠學生自身,學生要將課堂中所學習到的知識點進行分解、吸收,在這里微課就是起到了為學生拓展及加深知識的作用。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應利用這一優勢,為學生提供微課資源,引導學生課下自主學習。例如在“氫氧化鈉的性質和用途”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設計微課內容,對氫氧化鈉的物理性質,以及氫氧化鈉的某些化學性質及在生產生活、實驗室的應用進行展示,以作為學生課下自主學習的參考,這樣既能夠促進學生實現課前學習前置,也能夠彌補課堂學習“盲區”,提高化學課程學習效果。
總之,在初中化學教學實踐中,微課的應用是順應信息化教學發展趨勢的選擇,也是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的手段。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應結合學生興趣,根據化學實驗過程,利用課程重難點等引導學生合理應用微課,實現教學空間融合,提升化學教學實踐效果。
參考文獻:
[1]饒宇康.微課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20,17(2):97.
[2]白紅發.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9(3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