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紀程
摘 要:初中時期德育發展非常重要,它不僅關系到學生的身心成長,也對其未來有很大的指引,可以說,道德教育得好,學生成才的概率就高。作為初中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道德與法治課程既是重要載體,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識培養的重要課程。通過對人文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重要性進行闡釋,分析當前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人文教育存在的問題,繼而提出改變策略。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人文素養;策略
如今,新課標對初中生道德與法治教育有了更高標準的要求,教師不僅要關心學生的成績,更要關注學生的品德發展。人文素養教育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不僅對強化學生的自信心有很好的幫助,同時也能增強初中生對民族的認同感。本文以現階段初中學校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為分析點,提出相應策略,希望能為初中教師教學提供有效參考。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人文素養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素養的主要宗旨是通過欣賞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為人們為人處世提供參考準則。這個準則不僅包含科學、藝術、文化以及道德精神等方面,同時也把人的價值觀與哲學融合在一起。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人文素養教育,主要以講解人文知識和精神為主,讓初中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更好地了解和理解我國優秀民族文化,并產生自豪感。人文精神則側重對初中生學習的傳授,學生通過自我感悟,形成對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認知和感受,繼而樹立屬于自己的三觀,在品德行為方面有自己的行事標準。對初中生進行這方面的教育不僅是為了傳授知識,更是為了開闊學生的眼界,讓學生擁有更好的行動力。
對人文素養的滲透和培養,教師必須以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為基礎,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如理論學習、活動實踐、環境熏陶等將學生內在情感激發出來,讓學生的修養、品質在人文素養教育中不斷升華,形成更為優秀的學習品質和人格魅力。可以說,良好人文素養的培養不僅能教會學生如何去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同時也能為國家培養出更具愛國、自強、文明、禮貌修養、內在與外在共同進步的優秀中學生。
如今,初中生所處階段非常關鍵,他們的價值觀和思想塑造很容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若沒有好的思想指引,很容易走向歧途。所以,人文素養教育的滲透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同時也能提高教師對學生情感和其他方面的關注,從而將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核心融入學生心中,讓學生在成長過程中以此為標準,自我約束,不斷進步,成為社會需要的優秀人才。這就是人文素養教育的目標,也是新課改下對當代中學生的新要求,目的是讓所有的初中生都能學會生活、學會求知,成為社會主義優秀接班人。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在滲透人文素養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模式依然傳統,學生毫無學習熱情
一成不變的講課往往會讓初中生厭煩,也會讓他們對上課和學習產生抵觸,甚至自我放棄。再加上初中生的年齡較小,認知能力有限,思想和價值觀正處于轉變時期,如果沒有教師的良好指導,很難樹立正確的人文價值觀,對其未來發展也會產生不利影響。但眾所周知,當前初中教學教育中,不少學校對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態度依然不樂觀,很多教師和領導都將其當作是副科來講解,內容重復且枯燥無味,學生很難在課堂上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內在品質也得不到任何發展和升華。同時,師生互動的缺乏也讓學生對課堂、對學習有反感抵觸情緒,他們認為只要聽講即可,無須發表自己的想法。長此以往,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會越來越強,自主獨立學習能力也會越來越弱,甚至是消失。
2.教學形式單一,學生極少有探究意識
一般而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對學生情感和人生觀、生活學習態度的關注度更高一些,教師通過知識的講解來提高學生品德修養,增強其思想認知,讓學生在不斷接受人文素養教育過程中形成正確的觀念。不過,當前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形式還是以教師板書為主,即使有其他教學輔助工具,比如PPT、投影儀、網絡視頻等,教師也極少用到。雖然當前多媒體教學、情景創設教學以及翻轉課堂、微課等在很多學校都已經普及,但真正落實并投入教學的極少,大部分教師在講課過程中還是以教師講解為主,對這些新方法并不過多使用。這就導致學生雖然能了解課本中的文字,卻很難理解其中的意義,情感和行為上得不到有效的指點,人文素養無法在學生身上真正體現出來。
3.缺少與生活的聯系,做不到學以致用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對實踐的重視度非常高,在實際授課中,教師需要以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提升學生在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這樣才能真正達到人文素養教學的目的。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極少對課文進行延伸,大部分都是以課本為參考進行講解,內容傳統且帶有應試化色彩,缺乏與實際生活的結合,也沒有其他可輔助手段來加深學生對人文素養內容的理解。時間一長,學生不僅難以辨別現狀,同時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個人情感發展等方面也是極為緩慢,甚至是沒有。再加上初中教師的關注點都在考試上,極少讓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因此,學生在遇到實際問題時,難以利用所學知識解決所遇問題,自然就很難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人文素養教育的有效策略
1.創新備課模式,改變人文素養教育方式
課堂教學模式的好壞對人文素養培養的優劣有很大的影響。在講課之時,教師不能一味繼承傳統模式,要以創新的教學理念完善當前教學方式,關注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情感,并以調動其積極性和興趣為出發點,不斷豐富課堂內容和方式。通過自學、互動、展學等方式,讓學生不斷加深對人文素養教育的理解,并深入其中探究更深奧的知識。教師還要轉變自己的思想和角色,以引導者的身份對學生進行思路上的指引,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從這個環節中探索人文內在品質,提高自己的品德和素養。以《家的意味》這堂課為例,教師在開講之前,首先要制訂好人文素養培養的目標,讓學生從課文的講解中感受家庭的溫馨和重要性,激發其孝敬雙親的情感。同時還要加強學生對孝行概念以及行動的理解,提高其孝敬雙親師長的實踐能力,豐富人文素養在課堂上的體現。在講課過程中,教師不僅可以結合課本內容去講解,還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一些圖片和視頻,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和了解。比如“春節前返鄉大軍”“春節前搶票購票數據”等,通過影像資料讓學生思考家鄉對離鄉人意味著什么,大家為什么要在春節前返鄉等。在圖片和視頻播放完畢之后,教師還可以拋出幾個問題:“你心目中的家鄉是怎樣的?”“中國人回家過年體現了怎樣的人文因素?”“家對我們的重要意義是什么?”“為什么要孝敬父母?以何種方式孝敬父母?”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學生能更好地深入生活,升華情感,從而產生感同身受之感。這樣一來就實現了人文素養教育的效果。
2.授課時做好人文關懷,發揮學生自主性
教師的品格和修養也會影響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效果,尤其是教師所具備的良好人文素養不僅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也能向學生傳遞更多的知識,這些都是課本知識無法取代的。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豐富自己的人文素養精神,立志為學生做榜樣,用自己的優秀品質去教化學生,讓他們在道德與法治學習中感受到教師的人文關懷,并對教師產生信任感和共鳴。教師要改變老思想,尊重學生在學習上的主體地位,對學生的意見和想法認真傾聽,從根源處解決傳統教育觀念,讓學生不再恐懼老師,樂于與教師溝通,達到“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的效果。教師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結合課本內容,幫助學生更好地記憶和學習道德與法治,讓學生從死記硬背轉化為自主思考和想象,使其智慧得到更好的發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必須具備能整合課本、掌控教材的能力,對于課本中的條條框框可以用,但不可受限其中,要結合生活體驗,將人文素養融入其中,讓學生在學習中主動感知教材內容,產生更多靈感和感悟。比如在講解《我們的情感世界》這一課時,教師想要做好人文素養的融入以及加深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可以通過與學生分享生活軼事,將自己對某些事的看法和見解分享給學生,鼓勵學生對某個事件以自己的想法去發表意見。教師還可以采用角色互換的方式,讓學生以教師的身份站在講臺上講解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并通過多媒體、創設活動情景等方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增加學生在人文素養中的參與感,引導學生更好地處理學習、生活中的情感問題。
3.課后實踐融入人文素養教學,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道德與法治的重點在實踐,服務的主體也是實踐生活,因此,教師除了可以將課本內容與生活化教學結合之外,還可以通過一些有意義的課外活動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比如利用周末、節假日時間帶領學生去參觀博物館、紀念館等,讓學生在參觀過程中更好地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加深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從而增強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信心,升華其情感認知,鞏固學習成果。比如《我與社會》一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和上下學時間去觀察校園和社會中的一些不文明現象,并對這些現象進行分析,提出解決方法,以此來讓學生了解事件的本質,并了解解決問題的策略,促進學生在人文思想和素養方面的發展。
總之,當前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人文素養教育還存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不僅與教師教學模式、課堂組織形式以及教師個人素養有關,與學生的參與、實踐也有很大的關系。想要真正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能力,就要改變當前教學模式,以學生自我發展為目標,結合多種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強化自身人文素養培養。教師也要在充分挖掘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結合實際經驗,促進道德與法治與人文素養的有效結合,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途徑。
參考文獻:
[1]胡靈芝.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人文素養教育的策略[J].中學課程資源,2018(6):49-50.
[2]謝貴榮.中學政治教師開展人文教育的策略探析[A].《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四卷)[C].《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研究》總課題組,2018:608-613.
[3]藺學才.加強高職院校人文素養教育的必要性和策略研究[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3):48-49.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