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彬
【摘要】音樂是開啟人類智慧的一把金鑰匙。現階段,藝術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將學生的藝術視野拓寬,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提高,讓中小學的音樂教育得到大力發展。筆者長期任教于山區高中,對山區高中的音樂教學現狀有深切體會,本文從音樂教學現狀,音樂核心素養和音樂教學的具體措施三個方面和音樂教師開展交流。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音樂教學
隨著不斷深入的課程改革,音樂熏陶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性不斷地突顯出來,音樂教育也在各級各類學校中引起廣泛的重視。但在山區學校,音樂教育和音樂教學還存在很多問題。怎樣改變山區學校音樂教學的現狀?怎樣讓山區學生喜歡上音樂課?怎樣在課堂上對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進行有效的培養?等等,都是山區高中音樂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值得深思的。
一、山區高中音樂教學現狀
(一)學校領導、教師及家長的思想認識模糊
部分學校領導與教師認為,音樂課與其它考試科目相比顯得無關緊要,多數家長也認為上音樂課會影響學生們的學習。如此一來,音樂教學便被“架空”,被邊緣化。而大中城市的中小學中,很多都開設了音樂實驗班,他們的經驗證明,有音樂特長的學生往往擁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學習成果也往往高于普通班級。
(二)專業教師不足,師資素質不高
目前,山區學校專業的音樂教師配備不足,大部分農村學校因為編制問題,在招聘教師時,往往只把有限的名額用在對高、中考必考科目教師的招聘上,音樂課由其他教師兼任,兼任教師素質不高,音樂知識掌握不夠,音樂教學方法不懂等,造成無法上好音樂課。
(三)教學條件、教學設施落后
教學設備、教具(器材)是學校教學工作得以正常開展的重要物質保障。由于多種原因,音樂教育在山區中學處于附加地位,音樂教學的硬件建設也受到極大影響。如,音樂專用教室、鋼琴、功放音箱等嚴重不足,即便有一些,也大多成為擺設而沒有使用。
(四)教學不規范,學生興趣不高,感知能力不足
因多種原因,山區學校的音樂課開設不正常、教學也不正常。正常開展課程的學校,大多是任務式的操作,致使學生對音樂知識知之甚少,音樂學習的興趣不高,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嚴重不足。此外,大多數學生更喜歡接觸流行歌曲,形成的效果與音樂教學的目標相差甚遠。
二、山區高中音樂教學具體措施
(一)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
音樂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為學生創設一種良好的氛圍,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應扮演導演的角色,把學生有序地帶入音樂殿堂中,將新的內容不斷傳授給學生,使之獲得新的發展。同時,教師還應把演員的角色扮演好,同學生一起歡歌跳舞。教育心理學認為,若師生之間可友好信賴,則可將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與創造的積極性更好地激發出來。筆者在課堂上經常變換方式,鼓勵部分內向的學生大膽說、唱。這種鼓勵支持的態度與具有肯定、期望的語言,既可增強學生自信,也有助于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對美有深刻感受與體驗,促進音樂素養的提高。
(二)多方面激發學生興趣
1.整合資源,混編內容,展示音樂之美
以“腔調琴韻——多彩的民歌”中的《漢族民歌》中常見體裁之一山歌教學為例,筆者對客家五句板、敘事山歌、抒情山歌、猜問山歌等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并設計和實施到不同的教學環節當中去,在教學形式上采用模唱、創編歌詞、男女對唱等形式,讓學生既對客家文化有所了解,知道客家文化是移民文化,主體為中原文化等知識,又能享受到客家山歌的美感,寓教于樂,將學習興趣激發出來。
2.創設情境,激發想像,利用情景導入
音樂屬于視聽藝術的一種,其直觀形象的視覺感受容易讓學生接受,而在情境的誘導下,學生也會產生想象力。一個優美的情境會讓學生感到喜悅、驚嘆,并進行思考。此種場景可將學生帶入和教材內容相應的氛圍中,在這一情景中,師生展開情景交融,進而積極學習音樂。就課堂效果來說,謎語導入與故事導入最能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出來。借助故事或謎語,利用優美或有趣的語言讓學生置身于歌曲所要表達意境中。
(三)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審美教育是音樂教育的本質。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習慣,首先應該幫助學生樹立端正的審美態度,掌握正確的審美方法,這樣才能增強他們的學習動力,讓學生在充滿美感的音樂殿堂中充分地感知和體驗,將音樂作品中的一切美感因素都發掘出來,在長期的耳濡目染中逐漸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1.角色體驗誘發學生的審美渴望
音樂教育的核心是審美,審美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具體到音樂的課堂教學,就可以立足于情感性的原則,對具體的情節或情境予以設計,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進而使之獲得情感體驗,產生審美渴望。比如,在對有關母親的歌曲進行教學時,先讓學生對自己母親的優良品質進行講述,或者扮演母親角色將某項工作完成。借助具體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之后再將相關音樂播放出來,誘發出學生的審美渴望。
2.方法指導促使學生形成審美能力
審美能力對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的培養和發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
(1)以講解曲式結構、作曲技法引導學生欣賞樂曲
《春江花月夜》原名琵琶古曲《夕陽簫鼓》,后改為民族管弦樂。全曲共分九段,第一段以鼓聲、蕭聲引起全曲,其余各段(除第六段對比主題)都是同一主題采用“換頭”(即開始幾句變換旋律)擴展、收縮及高低等變奏手法處理。全曲旋律動聽,表現了祖國江山多嬌,風景如畫的意境。
(2)以樂器音色特點、演奏特色及配樂組合引導學生欣賞樂曲
我們可以這樣引導學生:“琵琶、鈴、木魚、大鼓”奏出鼓聲后引出了全曲繼而蕭、琵琶、二胡等奏出了這優美的旋律,正是“斜陽余暉、陣陣蕭聲”下的《江樓鐘鼓》;學生在優美的旋律下,是這樣描繪意境的:“江樓的鐘鼓聲,如歌如頌的蕭聲,在東山月色朦朧之中當當作響,月亮逐漸出現,夕陽西照下的江上景色秀麗。”
(3)借文學的語言幻想力培養音樂欣賞的形象性
又如,第三段《風回曲水》。此時的簫和二胡奏出的這一起一伏的旋律:像晚風吹拂,流水回蕩;接著第四段,簫、二胡、揚琴奏出徐緩的旋律后琵琶突然出現快如疾走得樂句,進行一動一靜對比的《花影層疊》。
(四)因材施教,區別對待
每個學生均有自己的特點,由于前期受教育程度與個人自身條件存在差別,加之不均衡的地區教育發展,學生的音樂素質也呈現多層次性,而音樂教育的最終目標就是對學生的整體音樂素質進行培養。教師應對學生間的差異予以明確,將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因材施教,選擇最佳的教學方法,根據生情的不同針對性地設定教學目標,以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在音樂中獲得快樂。
在這漁歌高唱,漁人晚歸的優美旋律中,我們可向學生提出帶有引導性的問題:這音樂能使你回憶以往看過的電影和畫面嗎?學生的回答是肯定的:有電影的桂林山水、藍色多瑙河;有旅游看過的太湖美景、杭州西湖、家鄉的躍進水庫……在音符的跳躍,旋律的勾勒中提取的記憶片段的情感享受,有欣喜、有美好、有安靜、有感恩、有幸福……
三、結語
總之,音樂核心素養的培養階段性特征明顯,高中音樂教學的目標,要求教師要長期開展教學研究,努力付出艱辛的勞動,要求學生要積極參與到各種音樂實踐活動中去,不斷地積累和感知,將對音樂的愉悅轉化為學習的動力,逐步促進音樂素養的全面提升,為今后的健康成長和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黃婕.高中音樂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J].大眾文藝,2015(7):209.
[2]李凌.淺析提高高中音樂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J].中國市場,2014(43):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