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將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弘揚與傳承下去,我國教育部大力提倡將傳統文化逐步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中。而文章就是以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教學融合為研究對象,在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并結合相關經驗的基礎上,首先概述了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教學融合的現狀,而后分析了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教學融合的重要意義,最后提出了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教學融合的有效措施,以期為小學語文教師提供一定借鑒,完善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教學融合工作。
關鍵詞:傳統文化;小學語文教學;融合;現狀
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創造了許多內涵豐富、形式各異的優秀傳統文化。它們是中華民族能夠長久立于世界之林的精神根本,被華夏兒女世代流傳,影響著中華兒女的言行舉止、人格品質與思維方式。而小學階段是學生綜合素養的基礎培養階段。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中,不但可以弘揚民族精神,還能夠豐富小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增強小學生的文化涵養,提高小學生的道德素質水平與審美水平,促進小學生的長遠發展。
一、 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教學融合的現狀
現階段,我國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教學融合得并不理想,主要顯現出以下兩方面的問題。第一,部分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有待提升。以部編版的小學語文教學為例,其教材收納的優秀古詩文較之前的人教版多了55篇。而新增設的《日積月累》版塊中,更是包含了成語、古詩詞、歇后語以及俗語等多種形式的傳統文化元素。以部編輯版語文一年級上冊的第一篇課文《天地人》教學為例,其內容明顯是參考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三字經》改編的,這就更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具備相應的傳統文化素養,才能做好小學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弘揚傳承工作。但在實踐教學中,許多小學語文教師都是在多年應試教育的引導下針對性學習語文知識點,通過考試選擇的方式獲得教師職位的。缺乏系統的傳統文化知識修養,很多都沒有深入閱讀過《大學》《論語》等傳統文化經典,這樣在引導小學生進行傳統文化學習時,自然力不從心,存在一定的教學障礙,難以游刃有余地將傳統文化蘊藏的文化內涵與思想感情順利有效地輸送給學生。第二,語文本身是一門人文性與工具性兼備的基礎性學科,但在傳統應試教育環境下,我國小學語文教學普遍注重語文的工具性作用,顯現出明顯的功利性特征。教師一味將語文知識視作一種工具符號,希望通過具體語文知識的灌輸與講解,讓學生掌握與牢記相關的語文知識點。根本沒認識到語文的文化作用,不注重學生想象力的啟發與對語文語言美的感知。整個語文教學活動缺乏人文熏陶與審美教育,這樣就很難激發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與傳統文化興趣,難以讓小學生在學習傳統文化的同時,切身體驗到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諸多審美感受,非常不利于培養小學生傳統文化傳承意識與傳承習慣。
二、 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教學融合的重要意義
(一)可以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小學生由于年齡普遍較小,其身體與心理都沒有發展成熟,自我閱歷淺顯,不具備自己確立正確科學的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的思想基礎與文化水平。而當今世界又價值多元,信息泛濫。這就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及時關注小學生的日常行為與思想活動變化,通過欣賞優秀詩詞歌賦、研究優秀古詩文等引導小學生積極學習與深入理解優秀傳統文化。以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中包含的豐富知識形態與深刻明智哲理潛移默化地浸潤感染小學生。在幫助小學生切身體驗到傳統文化語言、音韻、形式等方面美感的同時,促進小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指引小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
(二)能夠有效提升小學生的文化素養
小學時期的語文教學能夠為小學生的整個學習活動打下綜合基礎。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最重要的教學目標就是激發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培養小學生的良好語文學習習慣,充分激發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潛能,為小學生以后的語文學習、其他學科學習與終身發展奠定堅實良好的基礎。且在素質教育持續推進的大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方式也在不斷革新,越來越注重培養小學生的綜合素養。而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融合,則可以通過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喚起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提高小學生的文化學習品味,使小學生能夠切身體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巨大魅力,進一步提高小學生的文化素養。
(三)可以增強小學生的道德素養
目前我們處于一個互聯網普及、信息碎片化發展與信息海量噴涌時期,小學生每天都能接受到眾多的新鮮事物。這就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利用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小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使小學生懂得主動拒絕不良信息與網絡游戲的誘惑。用優秀文化精髓與文學作品夯實小學生的頭腦,充實小學生的靈魂,最終增強小學生的整體綜合素養。
(四)能夠進一步弘揚民族精神
語文本身是一種文化,學習語文從本質上講就是學習民族文化因素,學習民族歷史、民族生活、民族思想與民族精神。將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教學融合可以使小學生在學習漢語言的同時,觸摸與感受到中華民族的精神魂魄,從小培育小學生的民族意識,進一步弘揚與傳承民族精神,增強小學生的民族自信心。
三、 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教學融合的有效措施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精神積淀,是促使中華民族一路披荊斬棘、乘風破浪、持續發展的精神支柱。它既包括歷史、人文、哲學方面的知識,也涵蓋了科學、地理等其他領域的知識,可謂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將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教學融合,進一步統揚民族精神,從小培養小學生的民族認同、自信、自豪意識,是每個小學語文教師的所應承擔的責任。
(一)經常誦讀教材中的優秀古詩文
誦讀中華古詩文經典可以促使小學生切身感受到我國傳統古詩文的語言美、意境美、韻律美、形式美與節奏美。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一之日積月累《詠鵝》的誦讀為例,在誦讀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充分想象一只美麗的白鵝用紅紅的腳撐,撥動碧綠的水面,悠然游來游去,一圈圈漣漪均勻散開的美好畫面。再以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第八課《靜夜思》的誦讀為例,教師在指導學生誦讀時,可以促使學生用冷清的語調重點讀好靜、床、霜以及思等字,在反復的誦讀中促使小學生逐步體悟該詩的意境美。同時配合相應的《思鄉曲》音樂,通過和樂唱詩的方式,感染熏陶與升華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熱愛家國之情。
(二)積極閱覽課外傳統文化經典
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優秀作品的同時,還需要適度拓展教學內容,指導小學生在課下積極閱讀課外傳統文化經典。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草船借箭》的教學為例,教師還可以向全班學生征詢諸葛亮的其他故事,要求小學生在課下自主閱讀及時與同學分享。在引導小學生進行課外傳統文化經典閱讀時,教師可以定期組辦讀書沙龍、閱讀知識競爭賽、經典故事演講、經典詩文背誦等活動,有效激發小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此外,小學語文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或者組織小學生分角色表演經典作品的方式,激發小學生課外閱讀傳統經典作品的興趣,豐富小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涵養,縮短小學生與傳統文化的距離,讓優秀傳統經典作品真正走入小學生的學習與生活。
(三)通過作者背景教學,拓展與深化傳統文化教學
不同優秀傳統文化作品的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也不同。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積極提升自身的傳統文化修養,而后通過詩詞作者背景延伸教學的方式,促使小學生深入了解優秀傳統文化作品的創作背景與當時的時代魅力、文化魅力。以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王維的《山居秋暝》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對此詩作者王維的字、名、履歷、成就、詩歌特點等多方面知識進行深入講解,使小學生認識到王維在山水詩方面的巨大藝術成就,有效加深小學生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了解。
(四)通過傳統節日與傳統俗習慣,融合傳統文化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那些描些民間工藝、反映傳統節日,展現傳統習俗的文學作品都具有融合優秀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的作用。比如在小學階段的一些古詩詞中,都有對端午節、清明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與習俗的描述。教師可以在實踐教學活動中通過深入研究古詩詞中描寫的節日習俗,而向小學生展示中華傳統的風俗習慣。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中的“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等詩句,均能折射出古人貼春聯、登高等的傳統習俗。教師在實踐教學活動中,需要以這些詩詞為切入點,逐步引導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知識,培養小學生的民族觀念與愛國情感。
(五)在漢字教學中融合傳統文化
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之一,具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先提升自己在傳統文化方面的修養,反復閱讀了解《說文解字》,而后從象形、會意以及形聲、指事等多角度向學生傳達漢字背后蘊藏的意義,使小學生充分意識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四、 結語
總之,將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教學融合,對于提升小學生的綜合素養,增強小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弘揚民族精神等都具有重要作用。針對二者在融合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小學語文教師非常有必要通過多種方式,增加二者的融合深度。這樣才能有效培養小學生的理想型人格,促使小學生逐步成長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者與傳承者。
參考文獻:
[1]昂婷.吟誦經典氣自華——淺談小學語文與傳統文化教學的融合[J].讀與寫,2020,17(35):85.
[2]安文虎.淺談小學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融合[J].學周刊,2020(21):117-118.
[3]尤玉珍.傳統文化浸潤人生——探析小學語文教材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教學[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0,14(20):13.
[4]吉莉.實現小學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有機融合的路徑[J].神州,2020(15):126.
[5]楊興春.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融合[J].中外交流,2019,26(50):379.
[6]林梅.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融合[J].中外交流,2019,26(47):330.
[7]葉名珍.探究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融合[J].兒童大世界(下半月),2019(11):77.
[8]穆鳳桐.小學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教育融合的思考[J].魅力中國,2019(42):78-79.
作者簡介:
種翠,小學一級教師,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靖遠縣東灣鎮砂梁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