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要求。學生實現自主學習,離不開自主學習課堂。因此,在實施小學數學教學的時候,教師要應用多樣策略建構自主學習課堂。文章介紹了“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動手操作,入腦入心;順應天性,挖掘潛能;多元評價,有始有終”這四種教學策略,為一線教師建構小學數學自主學習課堂提供教學借鑒,驅動學生自主學習數學,提高數學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自主學習;課堂教學;建構策略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要求教師將學生作為學習數學的主體,在課堂上,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權,使學生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經歷多樣的數學探究活動,有效地掌握數學知識,發展自主學習能力。實現課改要求,建構自主學習的數學課堂是勢在必行的。自主課堂的建構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所以,在建構的過程中,教師要應用有效的策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探究,挖掘學生天性,多元評價學生。
一、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實施建議中提出了“引導學生通過體驗具體情境學習數學”的教學建議。教學情境是數學課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效的教學情境,可以使學生自主地走進愉悅的數學學習場景中,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打好自主學習的基礎。此外,現代教學論也指出,課堂教學活動其實就是教師和學生進行互動的活動,師生互動少不了情感因素。當缺乏情感因素的時候,數學課堂氛圍是沉悶枯燥的,學生是毫無學習興趣的。情境的創設,為教師和學生進行情感互動搭建了橋梁。所以,在建構自主學習課堂的時候,教師要善于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以“認位置”,這節課的內容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在體驗現實生活的過程中,學生們早已經歷了認位置活動,積累了數學經驗。立足學生的發展情況,筆者在組織課堂導入活動的時候,為學生們創設了“認位置”的情境。具體地,筆者先要求學生們對自己的左右同學進行觀察,先初步地認知各自所在的位置。接著,筆者向學生們提出一個問題:“小紅在哪里呢?”同時要求學生們多角度地思考小紅的位置。在如此問題情境的驅動下,學生們自主地聯系生活經驗,和實際座位,對小紅的位置進行思考。有的學生說道:“小紅在我的右邊”。有的說道:“小紅在我的左邊”。……根據學生們給出的答案,筆者繼續發問,小紅在小明的哪一邊嗎?如此使學生繼續思維,深入地認識位置。由此可以看出,在課堂導入環節創設教學情境,不僅可以使學生在現有生活經驗的輔助下,產生學習興趣,還可以使學生自主地展開對新知的初步探究,便于學生有效地進入新知課堂,為深入理解數學知識做好準備。
二、 動手操作,入腦入心
新一輪課程改革之所以提出自主學習要求,是因為傳統的以灌輸知識為主的教學方式的應用,對學生的學習、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自主學習,與被動地接受數學知識有著極大的差別,最顯著的差異是自主學習具有實踐性。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做中學思想中指出,動手實踐是學生鍛煉思維,發展思維能力的主要途徑。眾所周知,低年級的小學生,思維具有形象性,在參與各學科教學活動的時候,都需要直觀的事物作支撐。同時,低年級的小學生,理解能力較差,而數學知識抽象復雜。所以,在建構自主學習課堂的時候,教師要立足小學生的發展特點和數學學科的特點,將灌輸知識轉變為動手操作,使學生們通過體驗實踐活動,發揮主觀能動性,在教具的輔助下,建構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因此,筆者在自主學習課堂上,會為學生創設動手操作活動,使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做到入腦、入心。
以“20以內的進位加法”為例,湊十法是學生在這節課上需要重點掌握的知識,也是有效地進行數學計算的保障。在課堂上,教師機械地將湊十法展現給學生,是難以使他們對此方法建立深刻理解的,甚至會加重他們的理解負擔。為了解決此問題,使學生們自主地掌握此方法,筆者在組織課堂教學的時候,利用數學小棒創設了動手實踐活動。具體地,在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筆者為學生們展示了5+6這個問題。接著要求學生們自主計算。在自主計算的過程中,筆者給予學生們指導,要求他們拿出課前準備好的數學小棒,從中分別拿出五根和六根。接著,對數學小棒進行探究。在探究的過程中,有的學生立足“加”的內涵,數出11根小棒,求得結果。有的學生,則移動小棒,如從五根小棒中拿出四根,放到六根中,此時,變為一根和十根,進行加法計算,求得結果。立足學生移動小棒探究數學計算結果的做法,筆者有針對性地講述“湊十法”。因為有了操作經驗,學生自然而然會加深理解。之后,筆者繼續展現其他計算題,鼓勵學生應用“湊十法”進行計算。如此教學,不僅使學生們通過體驗動手操作活動,成為學習數學的主人,鍛煉自主學習能力,還使他們借由數學現象,建構對數學知識的深刻理解,便于提升自主學習水平。尤其,在學生的自主參與下,教師可以有效地建構出自主學習課堂,實現課標要求。
三、 順應天性,挖掘潛能
自主學習課堂的建構是以學生出發點和落腳點的。以學生為出發點是指在建構自主學習課堂的時候,教師要立足學生的學習特點和發展情況,有針對性地創設多樣活動,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使學生通過體驗這些活動,實現潛能的挖掘,獲得學習滿足感,進一步地自主體驗學習活動,提升自主學習能力。低年級小學生,愛玩、愛動,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而且,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他們愈加地好勝好表現。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大部分教師將學生愛玩、愛動看做是“調皮搗蛋”,在課堂上,限制學生們玩、動。如此做法,不僅打擊了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還扼殺了他們的天性。尊重學生天性,調動學生天性,是驅動學生自主學習的關鍵。因此,在建構自主學習的低年級數學課堂的時候,教師要立足該階段的學生的天性,調動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他們通過體驗多樣活動,既能獲得數學學習滿足感,又能建構數學認知,促進學習效果的提高。為了實現這一點,筆者在實施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創設游戲活動。
以“元、角、分”為例,這節課教學的實施旨在使學生正確地認識人民幣,學會使用人民幣。數學教材中創設了“小小商店”活動,指導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引導學生體驗使用人民幣,使他們通過學用結合,加深對所學的理解,同時積累使用人民幣的方法。基于此,在組織課堂教學的時候,筆者立足學生們對新知的掌握情況,根據他們愛玩、愛動的特點,創設了角色扮演游戲活動。具體地,在講述了新知內容之后,筆者指導學生們以小組為形式,將學習用品擺放出來,并標上不同的價格。之后,筆者為各組學生分發提前制作好的“人民幣”,鼓勵他們選出自己喜歡的角色,扮演顧客、導購員,體驗買賣活動。在買賣的過程中,學生們自然而然地要經歷找零活動,對元、角、分進行兌換,借此加深對所學的理解。同時,通過切身的體驗活動,學生獲得了學習滿足感,也為今后有效地在生活中應用數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 多元評價,有始有終
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是點燃學生智慧的導火線,更是促進學生進一步發展的手段。自主學習課堂,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為基礎的課堂。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盡管學生受到自身因素的影響,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他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渴望得到教師的點撥,也渴望得到教師的鼓勵。滿足學生的如此需求,是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實施多元的教學評價的。筆者認為,在建構自主學習課堂的時候,有效地實施多元評價,需要做到如下幾點:
首先,教師在課堂上要適度地給予學生教學評價。適度,是指不泛濫地對學生進行教學評價,也不吝嗇地對學生進行教學評價。比如,在課堂上,學困生回答了問題,即便是錯誤的,也要對他們勇于回答問題的行為給予肯定,使他們在教師的教學評價的作用下,獲得數學學習滿足感,樹立數學學習自信心。學優生,正確地回答了問題,教師不僅要對他們有效思考的行為和結果進行肯定,還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進一步地給予他們指導,使他們通過教學評價,繼續探究數學知識,提升數學學習水平。
其次,教師在課堂上要將教學評價的權利還給學生,驅動學生適度評價。學生評價是指在數學課堂上,教師將教學評價的權利還給學生,鼓勵學生自主、合作評價。比如,在實施“20以內加減法”教學的時候,筆者立足課堂上講授的內容,和學生的計算發展情況,設計了小組競賽活動,為學生們設計了難度等級不同的問題,引導學生們以小組為形式進行搶答,看哪一組回答的問題最多,且最準確,則為獲勝方。在比賽之后,筆者對各小組的表現進行了評價,同時也鼓勵學生們結合對小組成員的觀察情況互相評價。在此過程中,筆者還要求學生反思自己的比賽參與情況,對自己的計算情況進行評價。如此多元評價,不僅使學生們充分地認知了自我,還在教師、其他同伴的認可下,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自主地投身數學學習活動,實現自主學習。尤其,通過反思自我,學生可以揚長補短,發展自主學習能力。
建構自主學習的數學課堂,是課程標準中提出的教學要求,也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實現深入發展的保障。所以,在組織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善于創設教學情境,建構操作活動,順應學生天性,實施多元評價,使學生產生數學學習興趣,獲得數學學習滿足感,在積極情感的作用下,自主學習數學,有效地獲取數學知識,順其自然地建構出自主學習課堂。同時,在此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發展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為提高數學學習質量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薛東.小學數學“四三三”導學智慧課堂教學模式芻議:以寧夏固原市實驗小學高效課堂為例[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12):67-68.
[2]楊非,閆立娟.淺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才智,2018(14):127.
[3]陳玉儀.以《角的初步認識》為例,探討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教育現代化,2017,4(33):323-324.
[4]張霞.給小學生插上自主學習的翅膀:淺議自主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視界,2017(1):288.
作者簡介:章媛,江蘇省南京市,江蘇省南京市江北新區浦廠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