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教育部門對初中化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要革除舊式教學制度的束縛,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與學科相關的活動能夠為學生創設趣味性與實效性兼備的課堂環境,激發學生探索新知識的激情,促進其健康成長。目前來看,初中化學教學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如教師教學方式單一、不注重學生合作等,不利于學生共同交流學習問題,于整個課堂質量的提高也有不利影響。文章就初中化學課堂學生活動開展的現狀及實施策略展開論述,分析初中化學課堂學生活動開展的現狀,并提出有效的對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初中化學;學生活動;現狀;策略
一、 引言
課堂活動是課堂教學的牽引線,其革除了傳統教育制度的束縛,有效串聯化學教學內容,有利于實現質的飛躍。以課堂活動為導線,銜接化學內容符合初中生的身心發展特征,在此過程中,教師也可利用初中生活潑好動的特征,依托信息技術之便,創新教學模式,創設趣味性與實效性兼備的化學課堂。
二、 初中化學課堂學生活動開展的現狀
(一)教師層面
1. 重視學生活動,但時間有限
多數教師指出在化學教學中引入學生活動能夠從根本上激發其學習興趣,調動其參與課堂。在課堂活動安排方面,教師往往給學生留5-10分鐘活動時間,鼓勵學生交流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對于部分難度比較大的內容,僅依靠這短短的5-10分鐘不能從根本上提升教學有效性,容易使學生有“意猶未盡”之感,不利于打造趣味性課堂。
2. 活動方式多樣,但實驗較少
目前來看,部分教師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引入了多種活動,如組織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課堂討論,但實驗類的活動比較少。多數時間內,學生的學生場所僅限于課堂,調查類活動比較少。從實驗角度來看,部分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實驗或者在課堂上給學生演示實驗操作,學生沒有直接參與實驗,導致實驗教學效果不佳。
(二)學生層面
1. 學生興趣低,參與度低
部分學生對化學學科沒有正確的認識,將其作為一門沒有感情的學科,以背誦化學式為主,使化學教育陷入困境。追根究底,這些學生對化學學習興趣不高,課堂參與度也比較低。
2. 不注重合作,動機不足
部分學生受應試心理的影響,不注重小組合作,其認為只要熟記書本內容就能在考試中獲得良好的成績,這種不良心理加劇了其惰性思維,導致其學習動機不足,不利于合作意識的培養。
三、 初中化學課堂學生活動實施策略
(一)以學生興趣為主導,設計教學活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于初中生來說也是如此。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遵循興趣主導的原則,契合學生身心發展特征,合理設計教學活動。例如,教師在金剛石、石墨和C60相關內容教學中,可利用多媒體播放鑒別“大鉆石”的相關視頻,使其深入到金剛石性質的相關研究中。由此可見,通過引入趣味性視頻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此外,教師也可引入課外內容,沖擊學生原有的認知模式,如在石墨性質(導電性)相關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觀察自己手中的文具,哪些里面含有石墨,學生自然而然能夠想到鉛筆。從學生的認知角度來看,他們的認知僅停留在概念知識理解上,但對不同鉛筆中石墨導電能力認識不清。對此,教師可依托多媒體之力為學生演示2H和9B鉛筆芯導電實驗,通過引入課外內容拓寬學生的眼界,使其從多方面、多角度探究化學問題。
(二)以全面發展為核心,聚焦化學知識
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是任何時期的教學工作中均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以全面發展為核心,聚焦化學知識,實現知識的高效率輸出。例如,教師在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這一模塊教學中,可讓學生做書本上的實驗,如取少量硫酸銅晶體于研缽內,用研杵將其研碎,觀察研磨過程中硫酸銅晶體有什么變化?然后再讓學生取兩只干凈的試管,在其中一支試管內放入研磨之前的硫酸銅晶體,另一支試管放入經過研磨的硫酸銅晶體。均在兩個試管中加入少量水,然后震蕩兩個試管,使硫酸銅晶體充分融合,變成溶液。然后再在兩支試管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觀察現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自己做實驗,自己發現并探究問題,幫助其總結做化學實驗的方法,需要手、眼、鼻、腦共用,做化學實驗、觀察化學現象、聞氣味、思考問題。通過引入實驗活動讓學生探究什么是化學變化?其與物理變化有什么區別?在第一個實驗中,將塊狀的膽礬研磨成粉末狀,將其融入水中,雖然形態發生了變化,但并沒有生成其他物質,這種變化叫做物理變化。而在溶液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學生能夠看到試管中出現了藍色沉淀,那么兩者反應必然生成了新物質,這種變化叫做化學變化。通過實驗引出核心知識,使學生聚焦化學知識,促進其多方面能力提升。
(三)以方式變更為主題,創新活動形式
教學方式的選擇也是化學教學的一大重點,對此,教師要創新活動形式,使學生從多方位感知化學,了解化學,進而深入到相應的探究活動中,進而達到推波助瀾的教學效果。首先,教師可以選擇問題探究式實驗教學法,通過合理設置導學問題,使學生通過實驗了解化學。例如,在對蠟燭及燃燒的探究過程中,教師可讓學生觀察點燃前后蠟燭的顏色、狀態、形狀、硬度變化情況,可繪制相應的表格對比,然后還可讓學生設計實驗探究蠟燭與水密度對比,并總結實驗結果。蠟燭點燃過程中發生了哪些變化?火焰有什么特征?是否出現分層?各層的溫度相同嗎?可讓學生將火柴梗伸入火焰中探究。通過引導學生探究問題打造高效的課堂。其次,教師也可采用信息技術教學,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正確使用酒精燈的圖片,然后再播放非正確使用酒精燈的圖片,使學生對其用法有新的認識。此外,教師也可利用多媒體開展化學知識競賽,選擇多個圖片,讓學生分析哪種使用方法是正確的,如用嘴吹酒精燈、用濕抹布蓋酒精燈;加熱液體時試管口對著他人、加熱液體時試管口對著外面;加熱后的試管立即用冷水沖洗、加熱后的試管冷卻后再用冷水洗。依托多媒體之力降低教學難度,為學生接受相關知識做鋪墊。此外,教師也可以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競賽法等多種教學模式,打造高效的化學課堂。
(四)以鞏固提升為鏈接,內化學科內容
鞏固是每個學科教學中都不可或缺的原則,其能使學生內化學科知識,于其學科素養的培養也大有裨益。在鞏固教學中,教師可引入微課教學法,例如,教師在原子相關教學中,可將教學內容分為原子的構成、相對原子質量兩個內容,以微課的形式導入教學內容,使學生比較直觀地看到原子的模型,更好地認識原子的本質。在此過程中,教師也可引入多個習題,如不同原子的核電荷數、質子數、中子數、核外電子數等。借助微課幫助學生復習內容,同時也可引入多個習題幫助其更好地鞏固學科知識,促進其學習能力提升。
(五)以清除障礙為要點,突破難點內容
化學不同于其他學科,其中很多知識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以清除障礙為要點,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內容。例如,教師在制取氧氣相關教學中,部分同學不能更好地理解實驗原理。本節的教學難點為氧氣的制取方法、性質以及實驗操作。為了幫助學生掃除障礙,教師可引導學生探究部分問題,如制取氣體的裝置在使用之前都要檢查裝置的氣密性,那么怎么檢查呢?給試管加熱時應該注意什么?試管口為什么要向下傾斜?為什么在裝高錳酸鉀的試管內放一團棉花?不放有什么影響?收集到的氧氣如果不純凈?其中有什么雜質?應該怎么去除呢?實驗結束后要先撤酒精燈還是先撤管呢?為什么?通過設置多個導學問題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難點,使其更好地理解實驗原理,促進其學習能力提升。
(六)以合作交流為導向,促進能力提升
合作是化學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其能集眾人之力于一體,于學生多方面能力提升均有積極意義。對此,教師可鼓勵學生以小組形式探究問題,按異質分組原則,促進學生交流。例如,教師在氧氣相關教學中,可布置多個任務,如氧氣性質(密度、是否溶于水、不同壓強下的氧氣性質、氧氣儲存方法等)、氧氣能夠助燃的證明、硫與氧氣反應的相關實驗。教師將能力比較強的學生設為組長,然后分配學習任務,實現課堂的人人參與,打造高質量的化學課堂。
(七)以科學評價為關鍵,助力查缺補漏
科學評價是評價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師要革除傳統評價模式——“以成績論英雄”的弊端,引入自評、組評、互評等多種模式,使學生從多方面看待自己的能力。此外,教師在考核過程中也要將學生平時表現、小組合作參與情況、課堂問題回答情況、作業完成情況、實驗任務完成情況等多個方面,助力學生查缺補漏,促進其多方面能力提升。
四、 結束語
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秉持生本理念,可引入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鼓勵學生以小組形式探究問題,找到問題的答案。此外,教師還要注重引入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契合學生身心發展特征,引導其愛上數學,探索數學之美。在此過程中,教師還要重視課后鞏固環節,給學生提供多種復習資料,同時還要創新評價方法,促進學生多方面能力提升,進而提升其學科素養。
參考文獻:
[1]孫東紅.初中化學課堂學生活動案例分析[J].黑龍江教育,2019(12):40.
[2]王玉勤.初中化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研究[J].新課程,2019(7):216-217.
[3]許輝.初中化學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A].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互聯網環境下的基礎教育改革與創新”研討會論文集[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2.
[4]林勝大.新課程理念下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的轉型[J].科教文匯,2015(12):98-99.
[5]余萍.構建初中化學高效課堂的策略[J].學園,2015(3):132.
作者簡介:孫慧,江蘇省南京市,江蘇省南京市第十二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