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亞
【摘? 要】新課改要求教師加強對培養和提升高年級學生自主能力的重視,不斷探索并創新教學的形式與方法,盡可能地將以往獨斷、權威的角色向學生的引路人和指導者有效轉變,給學生提供更多自主學習的空間與機會,聯系生活來開展教學,讓學生聯系以往的經驗對新知識展開自主的建構和探索,以此強化他們的自主意識,逐漸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中心,提高小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因此,筆者在本文提出了以下四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0)32-0016-02
【Abstract】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requires teachers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cultivating and improving the autonomous ability of senior students, continuously explore and innovate teaching methods and methods, and try to effectively transform the previous arbitrary and authoritative role into a guide and instructor for students. Provide students with more space and opportunities for autonomous learning, connect with life to carry out teaching, and let students connect with past experience to construct and explore new knowledge independently, so as to strengthen their sense of autonomy and gradually make students become the center of the classroom.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learning ability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herefore,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four strategies to cultivat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in this article.
【Keywords】Upper grades in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Training strategies
目前,許多教師依舊受傳統教育思想的限制和束縛,采取死板、專制的教學手段,盲目追求學生取得更高的學科分數,過于突出自身的“講”和“教”,沒有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思考問題的機會和時間,忽略了學生的主體體驗,抑制了學生自主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因此,為了改變上述現狀,教師應該將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當好學生的引路人和指導者,讓學生憑借自己的努力對各種問題進行分析,通過思考逐步探尋到正確的答案,長此以往,能夠增強他們自主學習的關鍵能力,同時活化小學生的數學思維。
一、利用現實進行導入,培養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師可以依據現實中所發生的事件進行導入,以此降低學生對本節課新授知識的陌生程度,并將復雜的問題變得具體化,有利于學生在上課伊始對數學知識產生一種親切感,從而推動學生快速地進入專注的學習狀態,讓學生對新知識進行自主探究。例如,在教學“負數的初步認識”時,首先,教師利用現實中的氣溫來引入,詢問學生今天的氣溫是多少,看過天氣預報的學生立馬說出是-2~9℃,這樣學生就會感知到“負數”在現實中的存在。其次,教師向學生出示了現實中的事例:海洋的深度為11034米,可以說成它的海拔是-11034米。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想一想還有哪些現實案例包含著“負數”。學生甲說:媽媽帶了20元去買菜,結賬時發現需要30元,超市老板是隔壁的鄰居,所以可以先記賬,那么媽媽現在是-10元。最后,通過現實事例導入,不僅增強了學生對“負數”的認識和理解,而且培養了學生對“負數”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合理設計問題情境,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好的問題能夠讓學生原本固化的思維變得越來越活化,教師要依據小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來設計相應的問題情境,引起學生對情境中相關問題的思索,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和思考逐步找到正確的答案,在此過程中不僅能夠發散學生的思維,而且有利于提高他們自主分析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要加強對問題情境的設計,準確地把控問題的難度,如若問題太難,學生無法解決則會放棄;如若問題太簡單,則對學生的思維起不到訓練作用。只有合理地設計問題,才能讓學生憑借自己的努力找到最終的答案,從而提高他們自主分析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簡易方程”時,首先,教師設計如下問題情境:小明寫了兩道方程式:(1)6+x=6x,(2)x×10=10x,這兩個方程式的簡寫方法是否正確呢?其次,學生結合自身所掌握的知識,對情境中的具體問題展開了一系列的分析,通過對方程式的判斷逐步發現了問題。學生乙:6+x=6x簡寫方法不正確。方程式的左邊是加法,等式右邊卻寫成了乘法,明顯不相等。學生丙:x×10=10x簡寫方法正確,等式兩邊均為乘法。最后,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逐步發現并掌握了簡易方程正確的書寫方式,從而提高了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聯系生活展開教學,鍛煉獨立思考的能力
通過聯系生活來展開課堂教學,有利于降低學生對抽象知識的陌生程度,同時還能調動他們以往的相關經驗,便于學生聯系這種經驗對所學知識展開思考,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存在的密切連接,從而轉變學生以往對數學課的消極態度,不斷提升他們的思考熱情。例如,在教學“圓”時,首先,教師向學生展示了生活中最常見的自行車輪、汽車輪胎以及馬路上的井蓋等圖片,給學生的視覺帶來一定沖擊,初步勾起了學生以往的認知經驗。其次,教師引導學生聯系以往的生活經驗來思考汽車輪胎和井蓋為什么是圓的,并給他們留出3~5分鐘的思考時間。有的學生結合在生活中騎車、乘車以及觀察井蓋的經歷展開了思考:如果汽車的輪胎是方形的話,當四個直角碰到地面,很容易產生顛簸和傾斜的感覺;如果井蓋是方形的話,當人們修理下水道將它掀開時,很容易直接掉落下去。最后,通過聯系生活展開教學,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經驗,還可以鍛煉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
四、設立課內合作小組,增強自主合作的能力
小組合作是培養學生自主能力的一個重要方式,教師要尋求恰當的時機,設立課內合作小組,引導學生與前后桌的同伴展開協作,通過探討共同解決相應的問題,既有利于增進數學課上的良性互動,也有利于從小培養他們與人合作的意識。因此,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自主合作的空間與機會,努力將以往一人主講、一人主導的教學逐漸變成共同探究式的課堂,極大地調動每一位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通過合作交流逐步完成課堂任務,通過長期的訓練,能夠大幅增強高年級學生自主合作的重要能力。
例如,在教學“小數的加法和減法”時,首先,教師提前準備了一張某個學生買學習用品的結賬單,并引導學生與前后桌的同伴結為加法組和減法組,在各自小組內共同分析這張購物小票。計算器:13.5元;卡通書包:38.6元;文具盒:7.3元;圓珠筆9.9元;書夾子:4.5元。其次,引導學生在各個小組展開討論,每個小組必須提出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并通過組員的共同努力將相應的算式列出。比如加法組:該名學生購買卡通書包和圓珠筆一共花了多少錢?38.6+9.9。減法組:這名同學買的計算器比書夾子貴了多少錢?13.5-4.5。最后,讓學生在小組中解決相應的問題,有利于增強他們自主合作的能力。
綜上所述,教師應嚴格遵循新課改的要求,依據小學高年級學生思維發展的總體規律以及原有的數學基礎,利用現實中的事件進行導入,使學生對當堂課的新知識展開自主探究,加強對問題情境的設計,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具體的情境中找到問題的答案。以此提高其分析問題的能力,注重聯系生活來展開教學,進一步鍛煉小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引導學生通過與其他同伴的合作來完成某個任務,逐步增強他們自主合作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胡麗梅.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21).
[2]王紅梅,宋厚軍.農村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研究——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J].數學教學通訊,2019(29).
[3]王國強.關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思考及探索[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9(18).
(責任編輯?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