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海芳
摘 要:初中語文教學工作是一個讓學生掌握基本學習工具的教學過程。只有打好初中語文基礎,學生才能在以后自然科學、人文地理、社會科學等方面的學習表達和交流中變得更加順暢。如何讓學生學好語文課程,主要探討互動式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相關應用,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為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互動式教學;教學應用;課堂氣氛
在語文教學中引入互動式教學,要求語文老師通過創建多邊互動的教學環境,在教學雙方平等交流探討的過程中,達到不同觀點的碰撞交融,進而激發教學雙方的主動性和探索性,達到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互動式教學引入語文課堂時,一般選擇的主題比較明確,條理比較清楚,需要學生進行深入探討,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但是缺點也比較突出,主要是組織難度大,學員所提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具有不可控制性,因此在互動中會影響教學進程。
一、把互動式教學引入初中語文課堂,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
語文老師如果想要把互動式教學引入語文課堂,首先要在自己和學生間建立一種平等交流、民主對話的關系。如果學生見到老師像是老鼠見到貓,帶著一種畏懼心理,老師是無法在語文課堂上開展互動式教學的。
語文教師營造出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給學生發表看法的機會,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樹立主人翁意識,語文老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并作出努力和改變,讓學生對自己建立初步的信任。當學生在課堂發表不太準確的觀點時,不要立刻否定學生,給學生適當的肯定和鼓勵,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讓學生聽取他人正確的答案,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當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互動的內容很具有獨到性的時候,不要吝嗇對學生進行夸獎和表揚,讓學生時刻感受到老師對他的期望和關心,從而激發學生更高的學習熱情,投入語文互動中。
二、語文老師要找準互動點,制造激活點
互動式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不能過于頻繁,有些課堂內容的學習不適合互動式教學,那我們就不能生搬硬套,過分強調課堂的互動性,忽略了傳授知識的基本功能,進而影響語文教學工作的進程。
語文教師在課堂上的主要任務是給學生傳授基本的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水平,提高學生的作文寫作水平,提高學生運用語文工具的能力。但是,也不能在語文課堂上一味地傳道授業解惑,還要在語文課堂上找到師生互動的點,積極推動學生語文認知水平的提高,積極尋找師生互動的點,進而增強教學工作的靈活性和時效性。比如,語文教師在《春》的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和聯想力,這就是師生互動的點,讓學生結合課文的內容和情景,在閱讀的過程中,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以及對春的感悟,描繪出自己眼中的春天。
三、開展積極的師生互動,加強生生互動
以前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跟學生互動的方式相對單一,大部分形式是老師提出問題,學生積極回答問題,這樣單一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些學生不愿意回答問題,就不會參與到課堂互動中,老師點名回答問題的學生數量很少,很大一部分學生有一種躲過一關是一關的心理,就不愿意對語文老師的問題進行思考和互動。因此,語文教師要讓學生開展小組討論,采用生生互動的方式,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小組里暢所欲言,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老師在課堂后要拋出一個問題,讓小組幾個人分工合作,每個人負責一部分內容,課后抽時間充分討論,最后得出完整的答案,在下一節課中,老師再讓小組成員派代表闡述結論。這樣,一方面提高了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保證了教學進度;另一方面,每個學生都能發揮勤動腦、分工協作的本領。
四、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增加互動的形式和內容的豐富性
現在是一個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科技的進步給課堂教學注入了新鮮的活力,微課堂和多媒體的引入為語文教師的教學手段提供了更多技術保障。多媒體教學課程中,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內容,輔助互動式教學的開展。
在語文課文《鄉愁》的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有關鄉愁的視頻畫面。再通過有關鄉愁的背景音樂,把學生引入情景化教學的氛圍中,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離開家的經歷,老師要充分引導學生的鄉愁情感并且與余光中的情感產生共鳴,讓學生沉浸在濃濃的鄉愁中,去理解余光中在文章中是怎樣詮釋鄉愁,展現獨特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讓學生回憶曾經在古詩中學到的哪些詩句是表達鄉愁的,如果學生一時想不出,可以通過多媒體進行題目的提醒,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引導學生回答李白的《靜夜思》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詩句,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詩句,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中“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的詩句等等。讓學生結合當天所學的內容對以往的知識進行一個梳理和鞏固。
總之,互動式教學方式引入初中語文教學課堂,為了讓學生積極去掌握學習的主動權,留心生活中的語文知識,在豐富的知識海洋里,學為己用,讓學生對語文保持學習興趣和問題意識,為解決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