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潤琴
摘 要:美術是一門藝術,有效的美術教學活動既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又能夠豐富學生的情感,還能夠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進而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圖像識讀能力、美術表現能力、審美判斷能力、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能力。而材料是美術教學活動的重要工具,無論是紙張、蠟筆、鉛筆、水彩筆,還是其他手工材料,都能夠成為小學生美術創作的得力助手。因此,小學美術教師要運用符合新課標理念的教學策略,促使學生結合相應材料展開美術活動,從而全面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創造能力。
關鍵詞:小學美術;材料;美術創作
美術學科中涉及繪畫、欣賞、制作、建筑、設計以及美術理論等多方面的內容,其能夠促使學生更好地認識美、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而且美術學科的實踐性非常強,即便是學生學習了很多的繪畫以及手工方面的理論知識,但是如果學生沒有加以實踐,那么美術創作能力以及核心素養就都是空談。而材料是學生展開美術創作的重要工具,如果學生是美術創作的魔法師,那么材料就像是魔法師手中的魔法棒,學生的創作理念就像是魔法口訣。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有形的材料轉變成無限的創意,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
一、引導學生運用自然材料展開美術創作
毫不夸張地說,大自然中蘊藏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美術創作材料。普通的小石頭能夠被涂成色彩鮮艷的藝術品;一片片掉落在地上的落葉能夠組成立體感十足的蝴蝶、毛毛蟲以及其他形狀;植物種子也可以被創作成各種各樣的卡通動物;各種水果的外皮也能夠被創作成小魚等卡通動物形狀;就連小小的枯樹枝,也能夠變成裝飾相冊的相框……由此可見,只要我們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那么大自然中每一個平凡的物品都可以成為點綴生活的藝術品。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大自然中的材料展開美術創作活動,從而全面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例如《田間的精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野草、野花以及樹枝等材料,展開捆扎以及編織等方面的手工創作,從而促使學生在了解民間藝術文化的同時形成一定的創作熱情。如學生可以運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野草編織戒指。學生還可以請教家長,運用當地植物的莖葉編織草墊以及席子,從而像魔法師一樣,將不同的植物莖葉變成造型各異、形象生動的立體作品。
二、引導學生運用生活中的廢舊材料展開美術創作
隨著物質水平的提升,人們日常生活中運用到的物品越來越多,但是很多物品的運用都是一次性的,即只要用過一次就會被丟掉,因而造成了很多的生活垃圾。如果我們能夠將被當作垃圾扔掉的廢舊物品變成一件件有趣的藝術作品,那么就能在加強廢舊物品循環利用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創造能力。例如《廢物新用》,這節課旨在引導學生運用生活中不同形狀以及材質的廢舊物品制作一件藝術作品,那么學生就要展開廢舊物品的收集以及清潔整理,然后結合不同廢舊物品的特點展開設計與創作。
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生活中的廢舊吸管展開“小小自行車”的創作。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五顏六色的吸管是學生展開美術創作的重要工具。學生可以選擇合適長度的吸管當作自行車的“梁”,將廢舊光盤或者是干的檸檬片當作小自行車的前輪和后輪,然后再用吸管制作自行車的手把和腳蹬,使自行車看起來更加生動逼真。
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生活中的廢舊紙杯展開小黃雞、青蛙、蝴蝶以及小花貓等卡通動物的制作。即學生可以在紙杯的合適部位涂上合適顏色的顏料,再運用硬紙片當作某些卡通動物的翅膀或者腳,然后再在杯身的合適部位涂上眼睛、嘴巴等,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小動物就誕生了。
三、引導學生運用常規化材料展開美術創作
常規化材料就是紙和筆,雖然材料簡單,但是也依然能夠展示出多樣化的創意。曾有學生運用藍色圓珠筆創作出了多幅令人驚嘆的素描作品。如果把多種不同形式的美術作品比喻成一頓豐盛的大餐,那么紙和筆就像是美味大餐中的面和鹽一樣,最基礎但是也最不可或缺。
例如《自畫像》,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呈現不同的自畫像作品,可以是關于人物表情的圖片,可以是著名藝術家梵高的自畫像,還可以是教師示范的自畫像,從而給學生一定的思想啟迪,進而激發起學生的創作熱情。學生欣賞過自畫像之后,教師再講解基本的繪畫技能,然后促使學生在掌握知識技能的基礎上抓住自己的外貌特征,大膽地畫一幅自畫像。學生可以運用鉛筆作畫,也可以運用圓珠筆作畫,只要學生能夠將自己的外貌特點表現出來,教師就應當給予一定的肯定。當然,如果學生的作品比較抽象,只要學生有自己的理解與解釋,教師同樣應給予一定的鼓勵。
總而言之,美術學科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材料是美術創作的重要工具。因此,小學美術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多樣化的材料展開美術創作,從而促使學生經歷觀察美、感悟美以及表現美的全過程,進而全面培養學生的美術創作能力。
參考文獻:
[1]關勝蕊.淺議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創新教育[J].教育教學論壇,2019(50).
[2]劉立軍.基于主題統整的小學美術教學單元開發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