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娜
摘 要:音樂因為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與人類歷史的發展密切相關,滿足了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中華民族的音樂有著其獨特的魅力,歷史悠久。文中就從小學音樂教學出發,就小學音樂課堂中傳承民族音樂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音樂;傳統文化;民族音樂
音樂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重要形態和載體,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伴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中國民族音樂植根于華夏文明五千年,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屹立于世界藝術文化之林中熠熠生輝。所以音樂源自文化,文化寓于音樂,兩者相輔相成。翻看我們的音樂教材,會發現許多優秀傳統音樂文化內容,作為藝術教育者,如何把民族音樂文化結合到音樂教學中,為學生打開一扇了解民族音樂文化之窗呢?
一、借助民族器樂教學走進民族音樂傳統文化
中國民族音樂作品中有很多描繪古代歷史文化的器樂作品,如琵琶樂曲《十面埋伏》與《霸王卸甲》從兩個不同的角度表現了我國古代楚漢戰爭的歷史。這兩首音樂作品之所以被流傳至今,除了音樂技巧高超表現力強以外,更是因為這段不可磨滅的歷史文化。除了描繪古戰爭場面的樂曲,還有以我國古代“俞伯牙、鐘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著名故事為題材創作古琴曲《流水》,1977年8月》這首樂曲刻成一張唱片搭載在“航行者號”太空船上,發往浩淼的太空,作為人類的使者去尋求“宇宙間的知音”。
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級下《梅花三弄》同樣也是一首古琴樂曲,這首作品借物詠懷歌頌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頌具有高尚節操的人。所以有詩云之:“梅為花之最清,琴為聲之最清,以最清之聲寫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韻也。古琴畢竟有三千年的歷史,許多同學對之非常陌生,為了拉近“琴”與學生距離,在導入環節我是這樣做的
課堂實錄
上課鈴響后……
★播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臺標音樂。
教師引言
同學們,你們會聽收音機嗎?今天我們來欣賞一段音樂,她就是收音機里面的音樂。你來聽聽吧。
★模唱“臺標”音樂
教師引導:我們再來聽聽這段音樂是出自哪里,聽完后我們試試模唱一下吧。
教師:唱得真好,這段音樂選自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的臺標音樂。一個國家電臺的標識樂可以選中的曲子,一定有她的內涵和獨到之處。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以梅花為主題的欣賞曲——古曲《梅花三弄》 。
★學生介紹資料: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為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的樂器,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四千余年,據《史記》載,琴的出現不晚于堯舜時期。本世紀初為區別西方樂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個“古”字,被稱作"古琴"。
教師:同學們你們可以跟著老師來模仿一下古琴的演奏技巧。
教師請學生在古琴圖片上模擬演奏。
聆聽《梅花三弄》主題樂段音樂,欣賞的同時可以跟著音樂模擬演奏古琴。
在我們音樂教材中近現代的器樂作品也很多如琵琶曲《草原放牧》、《天山之春》;二胡曲《空山鳥語》、《二泉映月》;笙曲《鳳凰展翅》等。所以在音樂教學中聆聽樂曲的同時也是了解器樂、人文、歷史等文化的過程。
二、借助古典詩詞歌賦走進民族音樂傳統文化
《陽關三疊》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華夏古韻》中一首演唱歌曲。這首樂曲產生于唐代,是根據著名詩人、音樂家王維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譜寫而成的。整首作品帶有離別的愁緒,表現出詩人王維對即將遠行的朋友依依不舍的友愛之情。千百年來被人們廣為傳唱,有著旺盛的藝術生命力與與藝術文化內涵,通過演唱歌曲感受古詩韻味與歌曲藝術魅力。
經過課前教材分析我發現《陽關三疊》副歌部分是突出羽音的八度大跳開始,與主題音樂形成鮮明對比,音樂跌宕起伏,歌詞也變成了參差不齊的長短句,第一句:“遄行,遄行,長途越渡關津。”歌詞與音樂旋律都達到了高潮富于激情。第二句:“歷苦辛,歷苦辛,歷歷苦辛宜自珍,宜自珍。”旋律再現了主題音樂元素加強了友人之間依依惜別之情。
在學習演唱時我們首先理解兩句歌詞的含義:“你快走吧,快快地走!遙遠的旅途還要穿越多少關山、渡口,還要經歷多少千辛萬苦。再苦再累,你更要自己保重,多多保重。”然后通過演唱畫出旋律線,觀察旋律的走向我們可以得知,歌曲第二樂段一開始出現了八度大跳,而且出現了全曲的最高音“6”應該用“f”來演唱。表現了作者激動的心情。第二樂句旋律線條非常平穩,并且音符逐漸下行,與第一樂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表達詩人越來越難過,力度也隨著漸弱。就像作者聲聲的嘆息,不愿看到自己的朋友遠行,卻又無可奈何的悲傷愁苦的情緒。古典詩詞與音樂旋律巧妙結合,幫助學生領悟音樂情緒。
三、借助少數民族藝術特色走進民族音樂傳統文化
我國是一個擁有五十六個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特色,如“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蒙古族長調以鮮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獨特的演唱形式講述著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藝術的感悟,被稱為"草原音樂活化石"。各個民族的舞蹈也具特色,低年級音樂課堂中加入民族舞蹈動作激趣課堂。如人民音樂出版社三年級上冊的《我是草原小牧民》時可以加入筷子舞與壓腕動作的學習;二年級下冊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則》加入藏族歡快的郭莊舞步,二年級下冊歌曲《金孔雀輕輕跳》加入“孔雀舞”動作介紹“象腳鼓”等。中高年級也可以加入適當的舞蹈動作感受音樂旋律、節奏與舞步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音樂作品。如人民音樂出版社五年級下冊欣賞樂曲《阿細跳月》,《阿細跳月》主題音樂是新鮮而別致的5/4拍,運用移調、轉調等手法,顯示不斷變換的舞蹈場景。在導入環節我們學習簡單的彝族“跳月”舞步,讓學生在律動中感受5/4節拍,體會節拍與舞蹈的關系解決教學重點。
小學《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通過學習學生熟悉并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培養愛國主義情操。中國民族音樂文化有著豐厚的文化積淀與底蘊,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我們有著傳承本民族優秀文化傳統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音樂文化精髓的責任。讓我們的學生愛上民族音樂,以中華民族優秀的音樂文化而自豪與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