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井波
摘要:關愛留守兒童,加強留守兒童教育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不讓一個孩子掉隊,全面實施義務教育是我們的基本國策。小學教育更是重中之重。既要教會他們知識以及獲取知識的方法技能,又要培養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為他們健康的人生奠基。下面的論述就是從強化心理疏導、創建良好環境、注重知識能力培養等方面來進行闡述留守兒童的教育的。
關鍵詞:小學教育;留守兒童;方式方法
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外出務工人員越來越多,留守兒童也呈上升趨勢。而農村還有另一類是父母離異后把孩子留給老人照看的留守兒童。由于留守兒童常年不在父母身邊,父母教育角色缺乏,親情交流的缺乏,隔代教育的力不從心等,導致了他們形成自私、自卑、孤僻、暴躁、厭學、任性、悲觀等性格,并使價值取向扭曲,“三觀”偏離正確軌道,這都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那么留守兒童如何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他們對人生充滿自信,將來對社會有用,是我們農村小學教師面臨的嚴峻課題。
1強化心里疏導,給孩子一個健康的人格
強化留守兒童心里疏導小學教育尤為重要。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注意觀察留守兒童,及時發現他們心里的波動,及時疏導。不要放棄留守兒童,要以賞識的目光欣賞他們,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班主任和科任教師要互相配合,及時溝通,研究教育策略,要用博大的愛心關注他們,要鼓勵他們吐露心聲,要用教材和身邊的具體事例影響感化他們,給他們樹立學習的榜樣。同時開展結對子,給他們制定學習、生活的目標,目標要符合他們發展的實際并隨時調整。并及時鼓勵他們的進步,以及需要克服的問題,指出發展的方向,久而久之,就會使他們樹立自強不息的信念,頑強拼搏的毅力,健康向上的人格,從而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只要我們攜手同心,通過心理疏導與化解,就會使他們逐步形成勇于擔當的責任心、健康進取的行為習慣等,并使他們的認知能力逐步提升,讓他們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使他們始終保持愉快、開朗、自信的性格,對生活充滿希望。
2 創建良好環境,給孩子一個溫馨的樂園
首先是校園,要把校園建設成孩子們樂于學習生活的家園。優美的環境,豐富多彩的文化可以讓人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優良的品格、健康的人生。校園的美化綠化、班級文化、走廊文化等各種文化內容和活動對他們文化的熏陶、言行的規范起到積極的作用。他們在綠草如茵、鳥語花香的校園里吮吸著知識的甘泉,享受著環境的幽雅,就會心情舒暢,在健康向上的文化的氛圍里學習生活就會凈化心靈。同時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和班級活動,讓他們積極主動參與,使他們成為班集體中不可缺少的一員,讓他們從內心有一個“我為班級爭榮譽,我為班級添光彩”思想,真正成為班級的主人。讓他們感覺上學就是享受、求知就是樂趣,讓他們想上學、愛上學。
其次,是家庭環境。家庭是孩子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要想建立一個良好的家庭壞境,家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途徑。我們都知道家訪主要是解決兒童、青少年的個別的家庭教育問題。家訪就是通過與學生、與家長交流,了解留守兒童的家庭狀況、學習環境、個性及在家庭的表現,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解決家庭教育的困惑,增強家長的責任意識和信心,讓家長主動參與孩子的教育中,教育好孩子。所以,定期和不定期家訪可以與留守的監護人互換孩子的狀況,對監護人人進行科學育兒的教育。制定家庭教育計劃,合理地布置學習環境,科學安排家庭學習生活的作息時間,形成良好的家風。同時要與孩子的父母溝通,及時通報孩子的發展變化,讓家長樹立信心。要抽出時間多陪陪孩子,即使回不來也要定期與孩子溝通,鼓勵孩子,給孩子信心,給孩子慰撫,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愛無時無刻都在,他們永遠都是父母的希望,讓他們始終以陽光的心態面對生活。
3注重知識能力培養,給孩子一個自信的人生
留守兒童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學習習慣不好,逃課、厭學。如何提高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這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從基礎做起,穩步推進。我們教師要以孜孜不倦的精神進行教學與輔導,以足夠的愛心和耐心改變他們的學習習慣。而學習輔導前,要做足功課,了解和掌握他們的心理和生理特點,以及知識水平和技能與需求。做好計劃,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找準切入點,精準施教。并科學合理地分配學習小組,調動他們積極參與,讓他們融入到學習探究的氛圍中。同時要教會他們獲取知識的技能和方法,讓他們能夠主動去獲取知識,并使他們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享受快樂。記得有人說:“頭遍篩子,二遍籮,剩下坷垃用手搓”,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誨人不倦的精神,相信他們能行。在課堂上要用鼓勵、賞識的目光關注他們,利用一切適合留守兒童學習的教學手段把知識呈現給他們。學習內容和作業一定讓他們“翹一翹腳”就能完成,給他們自信。課下還要進行及時輔導,強化鞏固,逐步提高。讓他們愉悅學習,變讓我學到我要學。
總之,留守兒童的教育是全社會的事,愛和責任更是我們教師教育永恒的主題,傳道、授業、解惑是我們神圣的職責,讓我們用愛心去澆灌,用真情去感化,用智慧去啟迪,用人格去熏陶,用理想去塑造。堅持做人與成才的和諧統一。大膽探索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新模式,為留守兒童的可持續和終身發展打好堅實的基礎。在千帆競渡,百舸爭流的教育發展中,讓我們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立體式教育網絡,目標一致,信息共享,優勢互補,開展手拉手活動,不讓一個孩子掉隊,讓留守兒童和我們同在藍天下,共享一片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