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彩虹
【摘要】隨著國家對勞動教育越來越重視,正確認識強化初中生勞動教育的意義,對開展勞動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有其必然性。根據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文章結合課題主題、單元知識、法律教學內容、教學案例等闡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融入;勞動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1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19—0023—03
2020年3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同時教育部也發布了“大中小學如何開展勞動教育?教育部12問答詳解”,對各類學校開展勞動教育作出了要求。在認真解讀以上兩個文件內容后,筆者深刻認識到,作為基礎教育工作者,我們應順應時代要求、響應國家號召,在教學中積極開展探索勞動教育,真正使勞動教育發揮應有的育人功能。
一、對初中生強化勞動教育的意義
近年來初中生缺乏勞動意識,勞動意識淡薄,勞動能力和技術弱化,不珍惜他人勞動成果,甚至不尊重體力勞動者的現象普遍存在。這種扭曲的勞動價值觀對青少年的成長會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容易使他們形成“不勞而獲”“幸福生活可以走捷徑”“勞動就是受罪”等一系列不良的、負面的價值觀。眾所周知,勞動是人類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人類通過勞動創造了美好生活。因此,熱愛和尊重勞動應成為每個初中生必備的素質,并形成“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良好習慣。
(一)勞動教育能使初中生養成良好的意志品質
初中生在勞動中要用自身的體力、意志逐步戰勝勞動中的挑戰,在這樣的反復較量中,在艱苦的勞動中,可以鍛煉人的意志。而勞動所得帶給他們的成就感,也會更加激發和提升其意志水平。勞動能提高初中生的抗挫折能力,培養其堅持和韌性的品質以及豁達、開朗的性格。因此,勞動能完善個人性格,使人養成吃苦耐勞、堅韌不拔、不屈不撓、堅持不懈的意志品質。
(二)勞動教育能培養初中生積極向上的價值觀
在參與、體驗勞動的艱辛后,有利于初中生體會父母、他人勞動的不易,學會感恩父母、回饋社會。同時,在勞動體驗中培養初中生積極參與勞動、珍惜他人勞動成果的思想意識,同時養成勤儉節約的品質。大量有計劃、有目的的勞動教育可以循序漸進地培養初中生良好的勞動態度和習慣,使其形成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勞動光榮的價值觀。
(三)勞動教育有助于初中生身心健康發展
勞動教育的開展有助于鍛煉初中生的肢體運動能力,手、眼、腦的統籌協調能力,觸覺感知能力。勞動能夠加速人的新陳代謝,激活腦部思維,從而使學生身體健康發展、思維得到鍛煉。總之,為了使初中生德、智、體、美、勞獲得全面發展,為他們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強化勞動教育勢在必行。
二、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中融入勞動教育的必然性
學校在學生勞動教育中發揮著主導作用。學校勞動教育的實施,主要依托課程教學和活動教育兩方面。在課程教學方面,《意見》在設置勞動教育課程中,明確指出:“除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外,其他課程結合學科、專業特點,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意見》給教師開展勞動教育提供了參考,明確指出除了設置專門的勞動教育課程外,建議將學校的其他課程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引導初中生以現實生活為基礎,以品德發展為目的的綜合性課程。課程要求學生在實踐中積極體驗、探究,使學生在道德品質、心理健康、法律意識、社會參與意識等方面得到發展。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到“形成熱愛勞動、注重實踐”的教學目標。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內容設計上也融入了很多勞動教育的知識和案例。課程強調學生以生活經歷為基礎,把家庭、學校、社會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注重參與和體驗,在活動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習得生活經驗和技巧,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從課程的目標、內容及課程理念都可以看出,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勞動教育在思想性、實踐性、目的性上高度契合。因而,結合道德與法治學科特點和勞動教育的育人功能,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是實施勞動教育的必然選擇[1]。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中融入勞動教育的策略
(一)結合課題主題,設計相應的勞動教育內容,培養初中生的勞動習慣
1.根據家庭教育主題,設計家庭勞動教育活動,在勞動教育中滲透情感教育。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七課《親情之愛》對“家”的概念以及如何增進家人的情感、如何使家更美好進行了闡述。家庭勞動是家庭活動的重要內容。因此,根據“家”的教學內容,教師可在教學中兼顧教學目標的前提下,適時融入勞動教育,可指導學生開展有計劃、有目的的家庭勞動教育。融合單元主題教學內容的家庭勞動教育會使道德與法治課更具活力,也會使學生在無形中完成情感教育并培養勞動習慣。
2.根據集體教育主題,設計集體勞動教育活動,在勞動教育中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在集體中成長》,整個單元對集體的概念以及學生如何參與集體生活進行了闡釋。集體生活同樣離不開勞動。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可在教學的同時,開展集體勞動,并在集體勞動中融入集體意識的培養,集體與個人的辯證關系的理解,集體力量的感悟,體驗集體規則等教學內容。有教學目標的集體勞動教學活動,會將教學理論與勞動實踐更好地結合起來,而“動起來”的課堂也更能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
3.根據社會教育主題,設計社會勞動教育活動,在勞動教育中樹立社會責任感。八年級上冊第一課《我與社會》、第七課《積極奉獻社會》這些內容都是關于社會的話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理解作為社會成員的責任和義務,除了要借助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還應該讓學生參與社會勞動。在社會勞動中,體會人與社會的關系,感悟如何通過服務社會來體現人生價值。鼓勵學生通過多種方式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如美化社區環境、走進敬老院、參加植樹活動、糾正不文明行為、做志愿者等)。通過設計社會勞動教育活動,有效地將抽象的社會知識轉化為具體行動,使學生對知識的生硬理解變為切身的體驗、感悟,這種教學形式更有利于學生接受所學內容。
4.根據職業教育主題,設計職業體驗活動,為未來作準備。職業是具體勞動形式的體現,學生未來的勞動就是其所從事的職業。在九年級下冊《多彩的職業》中提到,學生要做好職業準備,要求為職業生涯做好規劃。教師在教學中可根據不同的課題設計不同的職業體驗活動。讓學生體驗不同的職業對勞動者各方面的要求,讓他們親身體驗不同職業的艱辛,為未來職業規劃提供借鑒,為成長為合格的勞動者作準備。
(二)結合單元知識培養正確的勞動情感和勞動價值觀
1.正確認識勞動的意義。結合八年級上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內容以及九年級上冊《共圓中國夢》《延續文化血脈》《民族大家庭》等內容,使學生明確“勞動是財富的源泉”“勞動創造美好生活”“勞動體現人生價值”“中國今天的輝煌是人民勞動的結晶”。讓學生從個人、國家層面體會理解勞動的意義和價值,使學生認識到勞動能創造美好生活,體現生命的價值,又能推動和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繁榮。
2.培養正確的勞動情感和勞動價值觀。在七年級上冊第十課《活出生命的精彩》中提到的古今中外著名人物、普通勞動者通過勞動體現生命價值的案例,激發學生熱愛勞動和通過積極勞動體現生命價值的情感。結合八年級上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探究與分享,通過分享身邊普通勞動者的感人事跡,樹立勞動光榮的意識。同時學習課文內容,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無論從事腦力勞動還是體力勞動的勞動者都值得尊敬,勞動不分貴賤。結合八年級上冊第四課《社會生活講道德》的內容和案例,幫助學生樹立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的情感。從“魯班的創造”到“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再到“我國著名肝臟外科專家吳孟超”等案例,向學生傳達他們在勞動中愛崗敬業、精益求精、樂于奉獻的勞動精神。
總之,教師根據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具體的內容和案例,不斷融入勞動情感和勞動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平等對待勞動者、向勞動模范學習的勞動情感和價值觀。
(三)結合法律教學內容,熟知勞動法律常識
根據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理解權利和義務》的教學內容使學生理解勞動權的概念,認識到勞動既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又是公民的基本義務。在日常生活中出現勞動糾紛時,要學會用正確的途徑解決,同時樹立合法勞動、誠信勞動的意識。
(四)結合教學案例,樹立創新勞動的意識
七年級下冊《成長的不僅僅是身體》中提到,青春的創造意味著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通過勞動改變自己,影響世界。九年級上冊第二課《創新驅動發展》中涉及個人通過創新的勞動過有創意的生活,也指出創新對民族和社會發展的意義。因此,教師可通過這些內容和案例引導學生在勞動中勇于創新,善于創新,讓創新勞動的意識深植于學生心中。
總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是順應時代要求,符合教育規律的,對初中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劉楊.素質教育之被忽略的勞動技術教育[J].西部素質教育,2019(02):10.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勞動教育專項課題《基于核心素養的農村初中開拓勞動教育新途徑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立項號:GS[2020]GHBZX010)
編輯: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