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松蘭
中圖分類號:G899 ? 文獻標識:A ?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11-001-01
摘 ?要 ?團體飛盤在十幾年前由外國傳入中國,雖然受到了高校學生歡迎和喜愛,但在中國一直以小眾運動在中國存在與發展。直至2021年開始,團體飛盤開始受到都市人群的追捧,首先在上海快速發展。團體飛盤作為進入我國不久的小眾運動,是以什么方式在中國發展,未來又將以什么樣的特點、趨勢在中國傳播與發展?本文總結出團體飛盤近幾年在傳播和自身發展中形成的特有的模式,并探討團體飛盤發展未來在我國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 ?團體飛盤 ?小眾運動 ?發展模式
團體飛盤(Ultimate Frisbee)是一項男女混合7V7的同場對抗性運動項目,其融合了橄欖球、足球、籃球等運動的特點。團體飛盤的得分規則于橄欖球相似,場地兩端有和橄欖球一樣的達陣得分區。比賽由防守方開始發盤,接到盤得進攻方必須在十秒鐘之內傳出手上得飛盤給隊友,且接到盤的人不能走步,只能在隊友間相互傳接到達得分區即為得一分,中途若斷盤則攻防轉換。團體飛盤是講究時間和空間感的運動項目,需要運動員在場上快速奔跑,折返與急停等動作。正式比賽沒有裁判,在足球場或空闊的草地就可以進行。該項運動因為男女混合的特點受到了大學生和白領階層的熱捧,近十幾年年來開始在中國傳播和流行。
一、2021年前團體飛盤的發展模式
(一)高校與社會的雙向作用
極限飛盤首先在美國高校萌芽之后得到快速發展,在美國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傳入中國后也是首先在高校受到歡迎,但當時由于其小眾性未能在社會得到廣泛發展。為了推廣和發展極限飛盤,這項運動開始重新進入高校反哺。社會飛盤組織人員回到高校訓練與活動一方面保證了學校社團的教練團問題,即社團中飛盤競技水平的保證,另一方面高校也為社會飛盤組織提供了場地。這種良好的傳承與銜接的方式也是高校飛盤得以繼續發展的保證。但長期如此的關系使得團體飛盤的受眾面局限于高校大學生,大學生們在高校接觸飛盤,畢業后仍然在高校擴展新的大學生成為飛盤社團成員,并在高校舉辦一系列的飛盤賽事。因此,不走出高校提供的場地便無法讓其他群體又接觸飛盤的機會。
(二)從沿海向內地、一線城市到二三線城市的蔓延
一項舶來品一般都由沿海城市和一線城市向內地與二、三線城市傳播。團體飛盤在各大城市皆有可以參加賽事的飛盤隊伍,并且都具有固定的訓練活動,定期組織的運動競賽。與其他小眾項目不同的是各個城市極限飛盤愛好者以大城市已經發展較為成熟的飛盤隊的模式為樣式,自覺、主動的組織固定訓練并開始嘗試承辦民間極限飛盤賽事。各大城市已經具有有一定品牌度的全國性賽事,各城市也開始出現較為成熟的“極限飛盤hat賽”,都體現了社會與高校的高度融合。同時開始出現一批中學生極限飛盤愛好者的新興力量。
(三)開始出現專業體育人才投入極限飛盤運動的發展建設
許多大城市團體飛盤機構開始進行極限飛盤運動專業人才的培訓、考試。國內極限飛盤兩大公司的發展也開始鼓勵更多的體育專業人士投入極限飛盤的建設。越來越多的人投身于團體飛盤的推廣于發展中,于是開始出現一批團體飛盤的創業者,俱樂部老板、培訓機構等。但小眾運動項目的推廣難度大,效果顯微。因此,國內對團體飛盤的人才投入仍然微乎其微。只是這少數的出現也是團體飛盤項目發展的一道曙光。
(四)“極限飛盤”變“團體飛盤”的背后因素
在2020前,團體飛盤一直被稱為“極限飛盤”,直到這兩年開始改為“團體飛盤”。極限飛盤是對Ultimate Frisbee的翻譯,也應為飛盤的精神是:盤不落地,永不放棄。因此十幾年來并沒人對極限飛盤有所懷疑,直至新冠疫情爆發,“極限飛盤”開始改變為“團體飛盤”。一方面是國內對極限飛盤中的“極限”不買單,即“極限”二字往往會讓人想到極限運動,并就此敬而遠之。這也反映出團體飛盤開始面向大眾化,開始適應大眾的需求而改變。另一方面,也反映團體飛盤的受眾面開始由大學生向中小學生轉移。
二、2021年后團體飛盤未來發展趨勢分析
北上廣大城市以俱樂部的形式快速商業化。自2021年開始,上海團體飛盤俱樂部開始出現火爆的參與場面,各種小型飛盤俱樂部和飛盤相關的商業活動開始如春后雨筍般出現。上海甚至流傳一句:“不會玩飛盤就教不到朋友”的潮語。當玩飛盤開始成為一件潮流,那么團體飛盤的商業化也僅僅是時間問題而已?,F代發達的自媒體也是團體飛盤走紅的重要原因。而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常態化電影院等娛樂場所的管控,使得團體飛盤成為現代職場人員的運動方式和社交手段。因此,在防控常態化的時代,團體飛盤必定能在北上廣等大城市以俱樂部的方式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廖義成.長沙市高校極限飛盤運動現狀與發展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8.
[2]高響亮.我國開展極限飛盤運動的現狀與發展對策[J].體育學刊,2010,17(04):126-128.
[3]李志強.論競技體育中人的異化與體育精神的缺失[J].智庫時代,2019(47):26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