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謂生成課程指的并非幼兒教師預先設定好的僵化性和死板性的課堂教學內容,也不是完全由幼兒自行學習和發展。更多的是幫助幼兒在學習過程中挖掘趣味性的內容,并結合幼兒的實際發展需要進行課堂內容的調整,為幼兒帶來更多的積極性引導及教育,提升其生活化、感知能力、情感素養與綜合探究水平。接下來,筆者將自五個方面入手,對上述問題進行詳細探索。
關鍵詞:農村幼兒;生成課程;以生為本;策略探究
一、 引言
通常情況下,生成課程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培養性、引導性,是幼兒教師結合幼兒的實際課堂表現和學習需求,做出適當的課堂教學內容與結構調整,基于幼兒的個性化成長需要所制訂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農村幼兒教師應當有效開展生成課程,提升幼兒的綜合能力及素質。下面筆者將自自身的實際教育體會入手,對以上問題開展詳細探究,希望能夠為各位教育工作者帶來有效的幫助。
二、 立足實際,發于偶然,基于生成課程,逐步提升幼兒的活動參與性和感知性
農村幼兒教師應當關注幼兒的實際學習與發展過程,形成一個動態性的幼兒交流及互動課堂,研發幼兒對周邊的事物和事件,以及自身進行更加準確深刻和多樣化的認知及探索。這樣有助于打開幼兒園的學習思路,為其提供更加趣味化的學習環境,契合幼兒的實際發展需求,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和學習能力及綜合素養的進步。例如,對幼兒而言,其對新鮮事物保持著非常強烈的好奇心,對身邊的人和事等均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因此,教師應該學會換位思考,積極有效地融入幼兒中去,深入挖掘幼兒的興趣點。比如,一次我們幼兒園組織幼兒師生一起打掃院子,在一陣清掃過后,將月落的灰塵堆成了一個小土堆。孩子們對土情有獨鐘,看到土堆瞬間就樂開了花。我的班上有個小女孩,自班級內舀了一瓢水,將水灑到了小土堆上,和旁邊的幾個孩子圍坐一團一起玩土堆,霎時間歡聲笑語一片。見此,我突發奇想,生成了一堂由玩泥土來引導幼兒釋放天性學習知識的課堂。因而,我組織幼兒開展了“好玩的泥巴”這項生成課程。首先,讓幼兒找一些干土和泥巴,鼓勵他們在尋找泥土的過程中去用手觸摸來感知泥土和泥巴的特征。孩子們喜愛玩泥土,因此被瞬間調動了活動參與的積極性,不僅迅速地找到了泥土和泥巴,還在課堂上積極發言,總結了泥土和泥巴的如下特征:“松松的、軟軟的”“干土細細的”“手一拍就跑開了”“踩一腳鉆到鞋子里了”等。這樣有助于提升幼兒對泥土這一生活中常見事物的自主感知能力。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幼兒說一說泥巴是怎樣合成的,并請他們初步嘗試一下用手觸摸及壓一壓泥土所獲得的感受,幫助幼兒進一步感知泥土的特征。不少幼兒而在進行了實際的觸摸和感知后,總結出了自己所感受到的泥巴特征,如濕濕的、黏黏的。最后,我讓幼兒用泥巴捏出不同的東西,鼓勵幼兒大膽想象,以便于提升幼兒的生活化觀察能力,以及創造能力。活動效果收效顯著,幾乎所有幼兒都積極參與到了捏泥土的活動中來,并結合自己的喜好紛紛捏出了小鳥、烏龜、小魚、火車、毛毛蟲、汽車、人等事物,有的幼兒用泥土鋪了小路,建了大橋、蓋了樓房等,可謂形態各異、熱鬧非凡。從而,我又當堂生成了“給蜜蜂造房子”活動,請幼兒用手中的泥土給蜜蜂建造一所屬于它的小房子。農村幼兒教師要順著孩子興趣的價值進行分析與引導,為他們提供活動的條件和創設相關的環境,并在他們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以促進他們的發展。
三、 面向全體,因材施教,滿足幼兒的個性化成長和發展需要
幼兒教師所面臨的幼兒性格各異,并且具有非常鮮明的色彩。教師在教學引導過程中,需要滿足班內所有幼兒的成長及學習需求。同時也應當采取因材施教的措施關注每個幼兒的個性化特點,在幼兒的成長道路上,基于生成課程進行針對性、層次性和多樣性的指導。例如,我在帶領幼兒開展生成課程時,就出現了以下情況:有的孩子對這個玩法感興趣,有的孩子對那個問題感興趣。很多時候班內幼兒的學習及游戲需求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在某種程度上,對幼兒教師的教育指導會存在一定的干預和影響。部分農村幼兒教師會完全按照原計劃的幼兒教學內容及課程進行推進,從而忽視了個別幼兒的學習及興趣需求。但是,這顯然不利于促進每個幼兒的個性化發展,因此生成課程能夠為幼兒教育增添更多的靈活性和多樣性。當面對幼兒的學習情況及需求存在一定偏差時,幼兒教師應當基于個人教育經驗,以及全體幼兒的實際學習需求與個別幼兒的個性化特點進行價值和課程內容方面的有效判斷,在綜合與全面的層面上,對課程內容進行有效調節。并且當堂生成趣味化及引導性的課程,令幼兒有效參與到整個課堂學習中來。比如,教師應該在幼兒感興趣的玩法中選擇具有價值的玩法,需要對孩子的興趣進行價值判斷,判斷的標準就是幼兒教育的目標,從而設計成為富有生成性的教學內容。此外,還要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征與幼兒自身的生活經驗等要保持密切的聯系。教師根據幼兒教育的目標判斷,支持孩子的哪一興趣更有利于他們的終身學習與個性發展之后,再提供幼兒活動的時間、空間、材料,同時要借助于自身的參與來為這一活動做宣傳,以吸引更多的孩子投入到活動中來。所以,我們把幼兒當前的需要與興趣作為生成課程的一個重要來源。還有,在開展生成性的活動過程中,教師可以攜手幼兒共同創設良好的環境,生成性環境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其伴隨著幼兒的興趣愛好變化而變化,從而將生成活動與環境兩者有效融合,充分發揮潛在的作用。
四、 生活教學,互動思考,挖掘農村幼兒生成課程的趣味元素
相較于傳統所預設好的幼兒課程來說,生成課程也被稱作為呼應課程,是一項具有隨意性、自發性的教育引導模式。傳統的幼兒教育課程,通常會依據固有的課程表和教材內容進行教學設計和教育引導,教師對幼兒日常學習和生活的干預性較大,整個課堂教學內容略顯枯燥且固定,欠缺一定的彈性與活躍性。而生成課程在于由幼兒自主自發地去觀察生活,并結合外界生活中具有趣味性和知識性的事物,進而實現幼兒之間的互相學習和探討,提高幼兒的生活化感知能力及綜合知識素養。針對這一特點,在農村地區開展生活化及感知化的生成課程可謂非常適宜。農村的自然資源豐富,具有得天獨厚的天然性教育環境,物種豐富多樣,且具有開闊性,能夠方便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有效觀察,為其感知世界觀察事物,進行思考交流提供了天然的契機和環境。生活中有許多事物和資源可以用于幼兒園的教育教學,要到生活中尋找和發現有價值的課程資源。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币虼擞變航處熢诮虒W過程中,可以引導幼兒自主發現生活中的事物和資源,提升其生活化的觀察能力與對周邊世界級自然的探知水平。例如,蜘蛛等動物在農村的環境中相對城市地區的學校而言較為常見。在一次戶外活動時,我的班內有幾個小男孩在墻角處發現了一個大大的蜘蛛網,孩子們四處找它的主人,可怎么也找不到它的主人“蜘蛛”。這時,一個男孩問:“它是誰的家?它的主人到哪兒去呢?”這一問題,瞬間引發了孩子們的好奇心。于是,我就抓住這個機會,生成了“有趣的蜘蛛”的生活化知識探究活動,引導大家一起找蜘蛛,幫助幼兒觀察蜘蛛的外形特征,了解生活習性,然后以五大領域為基礎開展了故事“蜘蛛請客”、畫蜘蛛、捏蜘蛛、“蜘蛛織網”等一系列活動。在一日生活中,我們的周圍隨時都有很多教育契機。我們應該在幼兒的生活中發現,有機設計,開展多樣的生成教育課程。
五、 調整節奏,松弛有度,給予幼兒更加安全的學習成長空間
對農村幼兒來說,所能夠接受到的教育通常來自家庭和幼兒園中,因此幼兒家長和幼兒教師對其影響意義重大,而幼兒園的課程與教育內容是對幼兒產生直接影響的部分。由于部分幼兒園所教授的課程與設定的課堂內容為提前預設好的,因此欠缺一定的靈活性和個性化特點,不利于幼兒教師結合幼兒的具體特征進行及時地調整,在一定程度上會限制幼兒的自主性和自發性成長。針對這一問題,幼兒園應當有效開展生成課程,在幼兒教育過程中,基于幼兒的特點和課堂反應來進行教學內容及節奏的調整,為幼兒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和成長空間。例如,在一次教授幼兒學唱“丟手絹”歌曲的過程中,我組織幼兒們圍成一圈,并且挑選了其中一名幼兒,拿著手絹邊歌唱邊奔跑聽從我的指令,執行丟手絹的動作。但是,該名幼兒在奔跑的過程中不慎跌倒,打亂了游戲節奏,也引起了其他幼兒的擔心。見此情況,筆者及時調整了課堂教學內容和節奏,生成了“快樂游戲,安全奔跑、保護自己”的課程。在幫助摔倒幼兒進行了全身檢查后,發現他并沒有什么大礙。在放心之余,我告訴班內幼兒在平時玩游戲時應當注意的安全事項,以及其在奔跑過程中如何觀察腳下和周圍環境,做到更好地保護他人和自己。將原本的游戲課堂變成了安全意識教育生成課程,在課堂上為幼兒播放,并分享了其他幼兒玩耍時不慎跌倒受傷的視頻,以及傷口清洗護理的視頻,有效提升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和安全防范意識。
六、 家校合作,雙向引導,塑造課內外同構的幼兒教育課堂
農村幼兒參與學習并進行活動的主要場所集中在幼兒園和家庭中。因此幼兒教師及幼兒園的指導對于幼兒來說至關重要,同樣幼兒的家庭環境與家長也對幼兒的成長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生成課程是一種具有目的性、引導性、多樣性的課程,目的在于基于幼兒的實際學習成長需求,進行課程內容的生成與調整,為其學習生活帶來更好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除需要幼兒教師與幼兒園進行不斷努力外,還需要幼兒家長的支持。因此,幼兒教師在開展生成課程的過程中,可以有效尋求家長的幫助,為家長引入生成課程的概念,請家長在課下進行有效配合,為幼兒帶來良好的教育和幫助。例如,身為一名農村的幼兒教師,我便在每日的課程結束后,面對來接送幼兒的家長時,為其宣傳生成課程的理念,并且定期為家長分享在生成課程中其幼兒的良好表現和突出性的問題,告知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如何把握家庭氛圍和環境?;诋斚碌膯栴}和幼兒的學習需求及時生成課程,營造良好的家庭育兒氛圍,促進家長的教育理念和引導水平。比如,筆者告知幼兒家長,當幼兒在家庭中進行自主自發的家務勞動時,可以當即生成家庭勞動互動課程,帶領幼兒一起體會家庭勞動的快樂。再比如,當幼兒在家庭中進行自主閱讀和學習時,可以立即生成閱讀交流課程,與幼兒一起讀書并彼此交流心得,提升幼兒的閱讀興趣和探知欲望。這樣可以在家校合作中構建課內外同步的幼兒教育及指導課堂,引導家長提升自身的生成課程意識,為幼兒帶來良好的學習體驗,有助于增進幼兒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感情,并且促進孩子在家庭中的快樂成長。
七、 結語
綜上所述,農村幼兒教師在開展生成課程的過程中,應當對班內幼兒的實際學習需要和興趣點進行有效調查,基于教學目標和教學價值的判斷,進行教學層面的調整,為幼兒制訂符合其學習心理學習興趣和學習需要的幼兒課程及活動,提升幼兒的綜合能力與基礎素養,為他們今后的學習生活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石佳文.幼兒園大班開展性教育現狀的調查研究:以保定市三所幼兒園為例[D].保定:河北大學,2015.
作者簡介:
董敏霞,甘肅省定西市,定西市通渭縣第四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