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發生顯著變遷,社會價值也呈現多元化。大學生作為社會未來力量,其承擔著來自各方面的社會壓力,心理問題也逐漸復雜多變。本文通過分析社會工作介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的優勢,提倡引入社會工作的理念和實務經驗,并探索社會工作介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的策略,促進大學生順利成長、健康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群體;心理健康服務;社會工作
一、問題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現如今,大學生群體已然成為社會焦點,其心理問題也引發了各階層關注。大學生承擔著諸多社會期望,但由于其正處在心智過渡時期,容易在各種壓力下出現心理問題,從而影響正常學習和生活。因此,如何有效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已經成為迫切的社會問題。
目前我國很多高校更注重普遍性服務,沒有做到具體的針對性服務,其局限性使得在預防心理疾病、改善心理健康水平和提升心理健康素質等方面效果并不顯著。而社會工作在心理健康服務中具有獨特優勢,其"助人自助""優勢視角"等核心理念更加容易被大學生所接受,且對大學生未來的發展具有深遠意義。此外,社會工作更具有實用性的指導理論和工作方法,因此,社會工作介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的策略具有重要研究意義。
二、社會工作介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的優勢
(一)社會工作非營利性
社會工作具有明顯的非營利性質。與心理咨詢的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性特點不同,社會工作服務主要由政府購買,服務的準入門檻更低。因此,非營利性的社會工作可以為更多的大學生提供心理建設等服務。
(二)社會工作視角獨特
社會工作強調“人在情境中”,而傳統心理健康服務主要針對內部心理,對因外部環境引發的問題難以有效解決。其次,傳統的心理健康服務大多從“問題”視角出發,傾向于點對點的針對性治療,而社會工作傾向于以“優勢”視角看待服務對象面臨的困境,能對將其所處的外界環境一同納入。因此,視角獨特的社會工作可以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提供有效的服務。
(三)社會工作方法多元
社會工作在三大工作方法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綜融性社會工作,以更全面為服務對象提供專業的社會服務,而傳統的心理健康服務與社會工作中的“個案”工作相類似,這種方法僅僅致力于改變大學生本人的思想和看法。方法多元的社會工作介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不僅能夠使大學生本身朝正向積極方向改變,同時能夠改善其家庭和社交圈,進而鞏固大學生心理健康轉變的效果。
三、理論依據
(一)優勢視角
作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興起的新型理念與實踐模式,優勢視角不同于問題視角,這一視角更加關注人和事物的優勢以及能力。宋麗玉等指出,優勢視角要求服務者做到尊重案主能動、聚焦案主優勢、擺正案主定位、選擇外展處遇及鏈接外部資源等六項原則。[1]王亮認為,優勢視角應將視域覆蓋至整個行動者行動網絡當中;同時要將消極思維轉化為“挑戰與機遇”的積極思維;再之與服務對象的關系應做到平等合作;最后是積極利用環境當中的資源。[2]本文認為,優勢視角的操作性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在分析心理健康狀態時,側重挖掘能力;二是開展服務過程中,創造能力提升條件,鏈接多方資源;三是服務結束之前,形成積極社會網路,打造長效保障機制。
(二)社會支持網絡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社會學研究出現了社會網絡分析的研究取向。社會工作者也廣泛運用到了社會支持網絡理論,其常伴隨著幫助案主發現潛在社會資源、重構支持網絡的過程。[3]本文認為社會支持網絡是社會工作介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的策略依據,主要體現在預防緩解其心理障礙的分析。
四、社會工作介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的策略
(一)個案工作方法與心理咨詢相結合
1.評估方法的結合
心理健康障礙的認定和評估是緩解困境的第一步。心理咨詢與社會工作預估有效結合,能夠在主觀和客觀兩個層面進行充分評估。一是主觀評估,即對自我意識或現實世界感知的評估,可以使用自我效能感量表;二是客觀評估,即對患者行為認識的評估,比如個案座談。此外,可通過溝通大學生的重要他人來全面掌握評估材料。二者結合,為心理健康服務的有效性提供了基本保障。
2.專業方法的結合
社會工作與心理咨詢結合,能夠針對不同人群,開展獨特性的專業服務。針對情緒抑郁、考前焦慮、情緒震怒、焦慮障礙、社交恐懼的大學生,可以使用認知行為療法。例如,針對神經癥焦慮,可以使用系統脫敏療法,社會工作者利用這種方法引導大學生逐步暴露在導致焦慮的模擬情境中,并幫助其放松身心來對抗焦慮情緒。在此過程中,社會工作者與心理咨詢者在突出各自優勢的同時,需互相借鑒,形成協作機制,共建多維度的高校心理健康服務體系。
3.服務技巧的結合
在服務中,一些大學生由于激烈情緒使其難以配合,社會工作者與大學生的接對話效果不佳,在此過程中使用心理咨詢技巧以及社會工作的傾聽、非批判、接納等技巧可以讓案主冷靜下來,為進一步對話提供幫助。心理咨詢技巧以及社會工作的會談技巧為社會工作者與大學生建立專業的關系提供現實基礎。
(二)社會工作小組工作方法與團體輔導相結合
1.預防性服務的結合
大學生健康服務不僅局限于緩解大學生心理障礙這類補救性服務,更包括預防性服務。就新入學的大學生、臨近考試的大學生、即將就業的大學生等而言,在一些人生重要階段的緊要關頭,總會為他們的生活增加壓力。在小組工作中,社會工作者可以模擬未來發展情境,讓他們在體驗過程中學會處理問題,增強處理問題能力,同時與其他成員建立關系網絡,彼此幫助。這一類型小組以新生適應小組、社交小組、興趣小組等小組形式為主。
2.治療性服務的結合
治療性服務適用于當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嚴重影響他們的學習、生活、人際關系以及將來就業的情況。在服務過程中,小組工作及團體輔導可以為大學生提供交流互動的場所。社會工作者應努力營造放松場景,注重引導大學生的傾聽能力,幫助大學生嘗試借鑒他人的經驗來豐富自己的認知和經驗,以提升其應對難題的勇氣和信心,進而使其得到成長和發展。這一類型的小組以教化小組、治療小組、教育小組等形式為主。
3.發展性服務的結合
大學生群體的需求會隨著時間和環境而改變,該情況適用發展性服務。社會工作者在開展心理健康小組的過程中,可以持續跟進大學生的新需求,進而將事后處理變成事前預防,最終實現預防功能。發展型小組以社會化、意識提升、個體成長為主要服務議題。例如:當新生出現適應問題時,社會工作者可根據小組具體目標,引導大學生在互動中逐漸熟悉,進而建立良好關系。隨著網絡的多元化與網中個體的能動性,可以催生出新的情感網絡與工具網絡,進而保證其服務結果的持久而有效。
(三)三重聯動:信息、教育與機制
1.信息聯動
突發事件和壓力積累都會導致大學生心理狀況變化。無論是家長還是學校教師,都應該在突發事件以及日常服務管理過程中,關心關注大學生心理狀況,尤其關注心理波動較大的學生群體,一旦發現有心理變化的苗頭,盡快互通信息,避免釀成悲劇。家庭和學校可以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等形式,及學生本人、舍友、家長等多方渠道實時了解學生心理動態,必要時及時介入心理輔導或向專業人士求助。信息聯動過程中應注意保護個人隱私,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2.教育聯動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預防性服務中,可以同樣采用線上線下協同推進的教育方式,社會工作者可以借助網絡大數據科學分析大學生心理狀況現狀,并及時分享給學生家長及學校相關部門,進行及時調整。此外,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制作趣味心理游戲、心靈電臺、心理知識學習測試等微信小程序,打造多主體可同時互動的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平臺,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滲透在大學生的日常,進而實現各主體之間的充分互動。
3.機制聯動
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的長期進行離不開服務機制的建立,學校為主體牽頭,家庭、學校、社會三者相互配合。一是健全危機干預機制,不僅要在大學生心理危機爆發后建立應急小組,更要主動宣傳與其相關的預防知識。二是健全健康心理形成機制,積極開展文化建設,定期評估心理需求,在家庭和社會中普遍宣傳健康生活方式,降低產生心理障礙的可能性。三是健全志愿服務機制,由學校和社區共同搭建志愿者服務平臺,鼓勵大學生將所學的心理健康主題知識宣傳給社區居民,在幫助他人掌握知識、緩解困境的同時,鞏固大學生對心理健康的理解,進而削弱可能誘發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多重因素。
五、總結
本文通過分析社會工作介入大學生心理健康優勢,依托優勢視角理論、社會支持網絡理論,探究了以個案工作方法與心理咨詢相結合、社會工作小組工作方法與團體輔導相結合以及家庭、學校、社會配合聯動的介入策略。同時分析如何將社會工作專業方法與心理咨詢相結合介入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服務,建立學校社會工作和心理咨詢的聯動模式,形成以學校、家庭、社會、個人相結合的支持網絡,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以期為高校心理健康服務帶來新的視角與實踐。
參考文獻
[1]宋麗玉,施教裕.優勢觀點: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2]王亮.優勢視角理論國內研究綜述[J].社科縱橫,2018(12):73-76.
[3]李振東.社會支持網絡理論視角下社區矯正對象就業問題研究——以武漢市漢陽區為例[D].華中師范大學,2020.
作者簡介:楊霄(1997-)女,漢族,山東臨清,在讀碩士研究生,青島科技大學,研究方向: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