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可謂博大精深,不僅含有揭示自然發展的客觀規律,也包括寓意深刻的哲理。物理學科作為一門自然學科,在向學生傳授新知的同時,也富含傳統文化的元素。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需恰當融入傳統文化,建構魅力物理課堂,促進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幫助他們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獲得全面發展。
關鍵詞:傳統文化;初中物理;課堂教學
傳統文化即文明演化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各民族歷史上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整體表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內涵豐富,有傳統節日、歇后語、燈謎、對聯、古詩詞、戲劇曲藝和古文等。初中物理教師可根據教學需求融入傳統文化,建構魅力課堂,帶領學生自然、輕松地學習物理知識,激起他們的愛國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
一、 認真研讀教材內容,發掘傳統文化元素
新時期的初中物理教材越來越注重人文性,增添了不少有關傳統文化的信息。為通過融入傳統文化建構魅力課堂,教師首先要認真研讀教材內容,發掘課本中的傳統文化元素,帶領學生一邊學習物理知識,一邊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增強他們的道德素質。同時,初中物理教師還需把握好課堂教學的契機,結合具體教材內容有的放矢地滲透傳統文化,提升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積極性,促使他們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進行“核能”教學時,學生初次接觸到核知識,核能、裂變、聚變、鏈式反應等深奧的概念,讓他們的頭腦一片空白,為突破教學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可運用影像資料把抽象的概念和直觀的現象結合起來,這種圖文并茂的講解學生更容易理解。當學習完有關核能的理論知識以后,教師可以把重點放在我國核能研究史上,著重講述我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的先進事跡,他沖破重重阻力從美國回到祖國,滿腔熱情地投入我國國防尖端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工作,為我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創建和發展,做出歷史性的卓越貢獻;以及兩彈一星元勛——鄧稼先的愛國故事,他在研究原子彈、氫彈中做出的突出貢獻等,由此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激起學生的愛國熱情。
物理除了自然學科的內容之外,還富含人文元素。在本課教學中,教師通過發掘教材中有關核能的傳統文化,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啟發他們樹立為祖國現代化建設事業貢獻力量的理想,產生努力學習科學技術的熱情,讓原本理性抽象的物理充滿了濃濃的人文情懷。
二、 運用文化導入新課,調動學生學習熱情
初中物理屬于物理教育的初級階段,教材內容以基礎性知識為主,涉及聲、光、力、運動、點與磁等,知識點零碎而繁多,學生既需準確記憶,還要深入理解,只有這樣他們才可以做到靈活運用。新課導入作為一節課的第一個環節,教師可以通過適當穿插傳統文化來引入新課,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在傳統文化中感知物理知識,降低學習的枯燥性和乏味感,讓他們的注意力變得更為集中,促進魅力物理課堂的建構。
在實施“氣體的壓強”教學時,教師先拿出一個古代的酒器——良心壺,這是一個壽星造型且有兩個內膽的壺,用來表演魔術:往壺中注入茶水,第一次發現什么都倒不出來,第二次能夠倒出茶水,第三次則能夠倒出牛奶,要求學生觀察這一神奇的現象,激起他們學習新課的熱情,使其認真思考與交流。接著,教師解釋原理:良心壺將兩個注入口巧妙地設置在拐杖下端與肩膀懸掛的酒葫蘆處,壺內有兩個獨立的小壺,一個是正常結構,另外一個是倒裝壺,它們互不相通,但是出口相同。小壺內分別注入水與牛奶,按住其中一個注入口,倒出的則是另外一個小壺中的液體,原因是封閉一個注入口后,由于大氣壓強的存在,該小壺內的液體難以流出,而另外一個小壺仍然同大氣相通,液體能正常流出。
高效課堂離不開精彩的新課導入。在新課伊始,教師借助傳統文化中的良心壺,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探究新知的熱情。實驗中,教師按住不同的注入口,就能控制倒出的是水還是牛奶,由此調動學生的好奇心,使其主動思考與探索物理的神奇,順利引出大氣壓強,促使他們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三、 巧用信息技術優勢,有效滲透傳統文化
近年來,現代化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對教育教學產生重大影響,教學手段越來越先進。而傳統文化形式多種多樣,在以往的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主要通過口頭講授的方式介紹傳統文化,顯得說服力不足,難以真正體現出傳統文化應有的功效。對此,初中物理教師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可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通過聲文并茂或圖文并茂的方式融入傳統文化,帶給學生強烈的視聽沖擊,輔助他們更好地學習物理知識。
以“聲音的特征”教學為例,教師設計導語:大家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同樣是振動發聲,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是否相同?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播放常見的聲音類型,學生知道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不同,各有各的特點,使其說出一些描述聲音特性的詞語,如低沉、嘹亮、穩重、挺拔、尖銳、刺耳等,指出這些都是生活中描述聲音特征的詞語,而物理學中有專門描述聲音特性的詞語。當講到音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我國傳統樂器演奏的聲音,包括二胡、古箏、嗩吶、笛子、簫、編鐘、琵琶、葫蘆絲和笙等,由學生一邊傾聽、一邊判斷和討論是什么樂器演奏出來的,是根據什么特征來分辨的,引出“音色”這一物理學詞匯,使他們知道音色與材料結構有關。
在教學中,教師充分借助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把傳統文化中的樂器和音樂融入物理課堂,輔助學生學習音色的概念,使其真正理解音色的內涵,提高物理課堂的魅力。
四、 以傳統文化為背景,幫助學生深化理解
初中物理課程,部分知識比較抽象難懂,學生僅僅依靠傳統的死記硬背和機械記憶很難掌握,究其原因在于他們理解得不夠透徹,只有深入理解,才能夠以不變應萬變,靈活處理與解決物理問題。這時初中物理教師可以傳統文化為背景引出新授知識,設置一些有趣的物理問題,吸引學生主動思考、交流與探究,既可以幫助他們深入理解物理知識,改善教學效果,還有助于傳統文化知識的積累,使其人文修養有所提升,建構出魅力課堂。
在教學“平面鏡”時,教師先拿出一面鏡子并隨機挑選學生照鏡子,使其從生活中的照鏡子發現問題——平面鏡能成像,思考:平面成像有什么特點?鼓勵他們提出猜想:成虛像;像與物等大;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與物左右相反等。接著,教師可引入李商隱《無題》中的詩句“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第一句的意思是“女子早晨妝扮照鏡,只擔憂豐盛如云的鬢發改變顏色,青春的容顏消失”,以此為背景設問:女子照鏡子時成的像是實像還是虛像?她如何判斷自己鬢發顏色是否改變?青春容顏是否消失?她在鏡子中看到的像同本人相比有什么不同?引領學生結合課本知識知道平面鏡成的像是虛像,看到的是同自己一樣的像,據此判斷鬢發與容顏是否發生改變。
如此,教師以傳統文化中的古詩為背景引出問題,不僅極具文學性,還能夠吸引學生主動思考與交流,使其分析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幫助他們深入理解與掌握這一知識要點。
五、 借助傳統文化教學,開闊學生物理視野
在傳統的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以固有的教材內容為講授對象,很少引入課外知識,再加上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因素不多,以至于融入的傳統文化較少,影響魅力課堂的建構。在新時期的初中物理課堂上,教師應當及時轉變教學思路與觀念,借助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制定教學規劃,引入更多同教學主題有關的傳統文化資源,彌補教材內容的不足,由此開闊學生的物理與文化視野,使其充分體會到物理的魅力,提升物理素養。
例如,在開展“光的直線傳播”教學時,教師可以先播放一段經典的皮影戲《牛郎織女》,詢問:你看到的是什么?這與生活中的什么現象相似?引發學生思考與互動,發現看到的是影子,然后簡單講解皮影戲的原理:利用的是針孔成像原理,因為光線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當光線照射到不透明的物體時,就會被擋住,從而形成一片相對較暗的區域,就是所謂的影子,而影子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實體,只是物體的投影,所以會根據物體的形態形成不同的影子。接著,教師隨機邀請一名同學通過投影儀做一個手影,由學生猜測與討論看到是手影像什么。帶領他們一起閱讀墨家著作《墨經》中有關“小孔成像”的記載,使其思考小孔成像成的像為什么是倒立的,使其研究光到底是怎樣傳播的。
課堂教學中,通過觀看皮影戲短片,既讓學生了解古代文明史和開闊視野,還能通過設置問題情境直接進入主題,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積極探索光的傳播路徑。
六、 拓展習題訓練空間,注重融入傳統文化
習題訓練屬于初中物理教學的重要構成環節,不僅可以檢測學生對知識的學習、理解、掌握與運用情況,還能夠讓他們發現自己的不足與劣勢,使其有針對性地改進與完善自己。而且歷年來的中考物理試題經常設置同傳統文化有關的題目,使學生在試題中體會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對他們的人文熏陶。這就要求初中物理教師拓展習題訓練空間,以傳統文化為素材設置題目,提升問題的趣味性,有效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與解題水平。
在“杠桿”教學中,當講授完課本知識以后,教師可以立足傳統文化設計練習題:《天工開物》中記載桔槔是一種常用的灌溉工具,由一個豎直的架子與一根細長的棒子組成,棒子一端綁有石塊,另外一端則掛有水桶,使用桔槔汲水更加省力,其原理是杠桿。要求學生兩人一組分組探究:因為古人并沒有杠桿的概念,請找出圖片中向下拉杠與向上提杠時桔槔的支點、動力、阻力,畫出動力臂與阻力臂;分析采取桔槔提水省力的原因;利用水槽、細線、彈簧測力計、鐵塊、小桶、一根有五個小孔且間隔均勻的細長木棒、一根固定有光滑螺絲且帶有螺帽的木棒、一個底座帶孔木板等器材,制作簡易的桔槔,分析桔槔的優點與缺點;更換支點分析能否省力。引領他們研究典型杠桿。
上述教學中,桔槔中蘊含著傳統文化內涵及豐富的物理知識,不僅有助于學生進一步建構杠桿的概念,使其理解與應用杠桿的平衡條件,還讓他們增強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激發了他們對中華傳統文明的自豪感。
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是對傳統教學的一個重大突破性改革,不過教師應遵循一定的原則,不能偏離教學目標、喧賓奪主與牽強附會,而要真正發揮出傳統文化應用的價值,輔助學生高效學習物理知識,提高他們的文化修養。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才會既收獲物理新知,更升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參考文獻:
[1]彭軍凱.初中物理教學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研究[J].中學物理,2021(6).
[2]黃盛凱,劉葉青,葉雅婧,林枝欽,嚴三華,葉晴瑩.從教材中的傳統文化知識談物理教學改革:以汲水瓶與重心的教學片段為例[J].物理教學探討,2018(10).
[3]王炳漢.中華傳統文化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滲透[J].求知導刊,2017(36).
[4]萬立榮.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物理教學的探究[J].物理通報,2015(5).
作者簡介:
張妍,江蘇省淮安市,江蘇省淮陰中學新城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