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英語作為一門重要的必修通識課程,實施課程思政具有必然性和可行性,是課程思政的重要渠道之一。教師應在提升自身道德修養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大學英語教材中蘊含的思政內涵,創新教學方法,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教學之中,實現如鹽入味、潤物無聲的隱性教育,真正做到“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引領”。
【關鍵詞】課程思政;大學英語;單元主題
【作者簡介】王輝(1983.02-),女,山東濰坊人,中國消防救援學院。
一、引言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并要求“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2020年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指出了課程思政的建設目標要求和內容重點。而《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明確要求“大學英語教學應融入學校課程思政教學體系,使之在高等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發揮重要作用”。
因此,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已經成為每一名大學英語教師必須深入探究和踐行的課題,大學英語教師要深入挖掘英語教材中蘊含的思政內涵,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教學之中,實現如鹽入味、潤物無聲的隱性教育,達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施的有效途徑
1.愛崗敬業,言傳身教,立德樹人。教師的一言一行、工作態度,都是課程思政的具體體現,包括提前多久到教室,著裝、課堂用語是否得體,課件是否更新,考題設計是否合理,作業是否認真批改,是否結合英語課堂的教學規律來改進教學方法、創新課堂教學等,教師對待工作、對待學生的態度,學生都可以感受到。教師應該愛崗敬業,言傳身教,“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
2.課程內核,挖掘思政,如鹽入味。教師在開展英語教學的過程中要謹記育人職責,充分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科學、合理地將其融入課程設計中。
(1)深挖單元主題。筆者所在學校選用的是《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版)讀寫教程》,教材中的課文都是西方文學作品,但是這些作品中也有許多很好的思政元素,只要認真挖掘便可以作為課程思政教育素材。
本文以該教材的第4冊為例,探討各單元主題思政元素的挖掘。筆者所在外語教學組將第二單元“Secrets to beauty”、第四單元“Nature: To worship or to conquer”、第五單元“Why culture counts”和第七單元“Energy and food crises”列為教學大綱的4個知識單元。
在第二單元“美的秘密”這一主題下,教師可以通過“What is your understanding of beauty?”這一話題引發學生對美的思考,學生們會列舉“外表美”的元素:“slim figure, white skin, big eyes, fashion...”。隨著教師進一步啟發,學生開始思考“內在美”的元素:“intelligence, elegance, dedication, integrity, friendliness...”。教師可以多給學生多一些時間去思考內在美的品質,使其內化于心。同時,這些內在美的元素有多個屬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這樣就實現了思政教育于無形。教師進一步升華主題,通過讓學生翻譯關于外表和內在的中外詩歌、名人名句,如“Wisdom in hold, elegance in mold.(腹有詩書氣自華。)”“Beauty is not in the face; beauty is a light in the heart.(美麗不是表現在臉上,美麗是心靈的一盞明燈。)”,得出“外表美重要、內在美更重要”的結論,從而激勵學生學好學業,提升能力,充實自己,成為一個有魅力的人。
在第四單元“自然:該崇拜還是征服”這一主題下,教師先讓學生觀看習總書記講話的視頻:“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視頻為中英文字幕,看視頻之前,教師有針對性地給出翻譯練習(部分英譯文視頻中已出現),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Clear waters and green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Man and nature are in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humanity and nature)”。
學生們進行語言訓練的同時,加深了對習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解,從而引導學生加強環境保護意識,選擇低碳環保生活方式,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在講到課文“臭氧損耗”和“溫室效應”部分時,教師可以加入中國針對經濟發展提出的“碳達峰、碳中和”戰略:“To reach peaking of carbon emissions before 2030, and to realize carbon neutrality before 2060 to reac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這是我國參與國際社會碳減排,順應全球綠色低碳發展潮流而作出的戰略調整,教師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應簡約適度,反對奢侈浪費,追求綠色低碳生活新時尚。
在第五單元“為什么文化很重要”這一主題下,教師通過中西方文化差異對比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思考中西方文化差異,使學生認識到不同種族、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等文化差異存在的客觀性,使學生辯證地看待這種差異與不同。在講到西方崇尚自由,中國人看重集體主義時,可以以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的成就為例,通過融入介紹黨和國家強有力的措施、對比中外抗疫效果等,讓學生深切感受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文化自信,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教師通過讓學生做翻譯練習,傳遞給學生對待文化差異應有的態度:“harmony but not uniformity (和而不同)”“seek common ground while setting aside differences(求同存異)”“We need to promote exchanges and mutual learning among countries, nations and cultures around the world.(我們要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
教師總結道,我們對待文化差異應秉承求同存異的原則,批判地吸收他國的先進文化,同時學好英語,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宣傳中國文化,改變西方人對中國人的刻板印象。
在第七單元“能源與食物危機”這一主題下,教師可以通過“What can you do in your daily life to save energy?”這一問題引發學生對“節約能源從自身做起”的思考,學生們積極回應,提出了今后要“節約用水,節約用電,綠色出行,減少使用一次性產品……”等具體的方法,使學生明白解決能源危機不需要偉大創舉,我們每個人從身邊的點滴做起,都可以為節約能源盡一份力,讓學生深刻理解“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環保理念,增強人類與自然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關于食物危機這一話題,教師可以用當前網絡自媒體“吃播”泛濫現象為例,讓學生意識到餐飲浪費問題的嚴重性,號召學生積極響應當前我國開展的光盤行動(“empty plate” campaign),最后給學生欣賞古詩《鋤禾》的英譯版,號召學生居安思危,保持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
(2)語言點的思政元素挖掘。詞匯教學是英語教學的重頭戲,在講解詞匯和詞組時,教師通過舉例和拓展的途徑將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具有很強的可行性。
例如,教師在講解“cherish”一詞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漢譯英,如“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珍愛生命一樣珍愛生態環境。”(We should protect the eco-environment as we protect our eyes, and cherish it as we cherish our lives),這是習總書記關于環保理念的講話。
在講解“as ...as the next person”時,讓學生翻譯“我像其他人一樣愛著我的祖國。”(I love my motherland as much as the next person. )
這些和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事例,比起字典中脫離情景的例句,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習詞匯的同時,學生不知不覺地接受了思政教育,達到春風化雨、思政無痕的效果。
(3)第二課堂思政教育形式多樣。教師可以在第二課堂活動中,把語言學習和思政教育相結合,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可組織與思政相關的英語演講比賽、辯論賽或寫作比賽。例如結合單元主題,開展以“Your understanding of a green city” “Why do you go to college?”為題的演講活動,以“Is thrift out of style?”為題的辯論或寫作大賽。開辦英語角,組織英文讀報活動,學生從《中國日報》《今日中國》等報紙期刊上選取新聞和大家分享;組織學生用英語講述中國歷史、傳統文化、家鄉風俗等。形式多樣的活動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學素養和思想道德修養。
3.大學英語課程思政中應注意的問題。教師在理解單元主題后,深入挖掘恰到好處的切入點,精心設計,巧妙融入,不生搬硬套,不能在原有的課堂設計上加兩句愛國口號,這會讓學生反感。課程思政的元素,也并非要節節都有,并非越多越好。尤其關于語言點的思政元素挖掘,應避免所有例句都從政府工作報告等的英文翻譯中選取,可選用難度適中、主題契合的例句,但是如果例句中生詞量過多,句型復雜,不僅不利于該單詞的學習,反而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影響教學效果。
教師要加強理論學習,關心政治時事,提高自身思政修養,才能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教師還應注重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拓寬文化視野,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擴充專業以外的認知,不能把自己的課堂處理成“知識的孤島”,而要帶領學生從這方天地出發,瞭望到整個知識的海洋。
三、結語
教師肩負著育人使命、文明使命和發展使命,通過多途徑全面實現課程思政應該是每一名高校教師都努力去探究和實踐的課題。
大學英語教師要跳出語言和文化教育的傳統格局,增強課程思政意識,積極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活動,科學、合理地將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想政治元素有效地融入英語課堂教學中,貫徹“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引領的”的育人理念,為落實“三全育人”目標任務作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盧普庭,張禮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素材挖掘的實踐研究——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三版)為例[J].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學報,2020(3):116-122.
[3]薛蓉蓉,力明霞.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證研究[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