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鏵
摘 要:社會在不斷進步,新時代背景下對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學校作為人才教育基地,其教育的核心應該著眼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為學生今后在社會中生存和立足奠定基礎。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為了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成長,教師更需注重自身教學方式的改革,文章就核心素養背景下如何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03-004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03.023
核心素養是學生適應社會生活和終身發展必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小學階段是每個人思想形成和品格建立的初級階段,對日后的發展有至關重要的影響。新教改要求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更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角色互換,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
一、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小學語文核心素養指學生在小學時期受到系統的教育和訓練,具備基本的、穩定的聽說讀寫能力,并能在實際生活中對所學的語文知識加以應用。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離不開高效率的語文課堂教學。目前,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不高,主要表現為教師在課堂上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講授的語文知識很多,但學生的學習效果不佳,學習成績不高,背后的深層次問題在于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缺失。小學語文核心素養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而在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更為擅長和重視對知識的傳授,而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以及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培養得較少,這不符合新時期語文教學的趨勢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所以,小學語文教學中要通過構建高效課堂,重視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
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不高的原因
(一)教學內容單一
語文課堂的教學內容不能僅限于教材,還應該結合生活實際,增加更多的課外學習內容。很多小學語文教師的備課工作做得不夠充分,只把關注點放在教材羅列的知識點上,對語文教學內容的豐富性認識不夠,沒有深入挖掘和整合教材內外的資源,沒有添加更多的課外拓展內容,導致教學內容比較單一,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一些教師在授課中出于慣性或惰性,認為學生只要掌握教材中涉及的字詞句即可,針對字詞句所做的拓展訓練不夠,滿足于實現教學目標,取得比較好的學習成績方面,沒有在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提升方面下功夫,直接影響了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
(二)教學模式不科學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只有豐富充實的教學內容還不夠,還需要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才能完成與實現教師的教學目標。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存在一些不科學的教學模式,主要表現在教學方式陳舊和過于依賴信息技術兩方面。一些教師習慣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以講授知識為主,對學生的啟發式教學和課堂互動較少,滿足于完成每節課的教學任務,對學生能否掌握或者掌握的程度關注不夠。對小學生來說,因心理和生理的特點,教師口頭講授的方式對他們的吸引力不夠,難以讓他們一直保持注意力的集中,會影響其學習效率和質量。
(三)課堂氛圍沉悶
小學生因生理年齡較小,心理年齡發育不完善,更容易受到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的影響和帶動。很多教師將關注點放在如何在課堂上完成教學任務和目標,不重視課堂氛圍的調動和營造,教師在課堂上沉浸在自己的課程講授中,教學過程單調乏味,與學生開展互動不夠,對學生的唯一要求是認真聽課,考慮學生的心理和需求較少。學生們在沉悶的課堂氛圍中被動聽課,沒有足夠的思考空間和時間,難以長久地集中注意力,影響了聽課質量和吸收、消化知識的效果。
(四)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不足
當前,很多小學存在學生學習自主性不足的問題,這既與教師的講授引導方式有關,也受學生個性特點的影響。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專注于講授課程,完成教學目標,努力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朗讀、書寫、背誦等方式掌握更多的知識。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盡全力地教,學生則機械地聽、讀、寫、背,永遠都是教師居于主導地位,學生自主思考、提問和討論的時間很少,學到的知識難以迅速轉化和吸收。這種單一、機械的教學方式阻礙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生的學習成績不理想,反過來會令他們抵觸課堂,不愿意聽教師的授課,缺乏主動學習探究的習慣和勇氣,失去思考的能力,難以有效完成聽課和學習任務。
三、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語文實施高效課堂的構建方案
(一)教學觀念的轉變
新教改的主要任務是對教學方法的改革,語文教師應該積極改變傳統的教學思想,樹立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及社會實踐能力的教育理念。所謂學習語文,就是對人進行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當下社會發展迅速,學校教育也在不斷改革,已經由傳統應試教育改革為當下的素質教育,語文教師也要不斷學習,與時俱進,積極轉變教育思想,樹立正確的素質教育觀念,為小學語文創建高效課堂奠定基礎。
(二)教學方法要以學生為中心
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課堂教學的平等化,教師和學生之間要有平等合作的關系,共同學習探討新知識,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并跟學生主動積極地交流,尊重每一位學生及學生的個性發展,幫助學生找到自信,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種互動的教學模式讓語文課堂教學更加豐富多彩,讓學生從中感受語文的學科魅力。同時,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以此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道德品質。
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分組交流,在教學《將相和》時,教師鼓勵學生在小組內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暢所欲言,最后再進行總結性發言,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加以指導。學生在分組交流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增強自己的自信心,還可以吸收其他同學的不同意見,豐富自己的知識點,同時又可以活躍課堂教學氛圍,為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創新教學內容
小學語文是素質教育的基礎,在小學生的全面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新教改要求語文教學不僅要訓練學生對語文的聽說讀寫能力,還要培養小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學習氛圍,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平等交流,創新教學內容,升華語文課的思想內涵,拓展學生思維,讓學生深切感受到語文的語言之美,培養學生的個人情感。
例如,在教學《虎門銷煙》一課,通過對課文的詳細講解,學生可以運用生動的語言描寫和體會群情激奮、大快人心的銷煙場面,感悟虎門銷煙的偉大壯舉,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四)明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
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是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體現,宗旨是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創設情境化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情境化的課堂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引導學生在活動中獲取更加有效的學習方法,進行自主學習,深入挖掘學生的潛能。例如,在學習《植物媽媽有辦法》一課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田野觀察植物,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蒲公英寶貝是怎么離開媽媽的?”“蒼耳寶貝又是怎么離開媽媽的?”等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自己發現并理解課文用詞的巧妙之處,感悟課文蘊含的道理,從而提升語文教學質量。
(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對學習有很好的促進作用,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學生的學習專注力,提高學習質量。小學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需要對學生的學情和學習習慣有一個很好的了解,并根據學生的學情設計教學方法,將語文教學內容直觀、全面地展示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放松的課堂環境中學習,用原有的知識經驗理解現學的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心,進一步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例如,教學《難忘的潑水節》一課,教師可以讓學生看一些關于潑水節的視頻和圖片,讓學生感受潑水節的節日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體會課文中蘊含的思想情感。在課程結束后,教師可以問學生:你最難忘的是什么節日?讓學生有學習“主人翁”的感覺,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構建起高效的語文教學課堂。
(六)強化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素養的培養
新時代新要求,社會發展型人才需要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創新精神、團隊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人文素養是做人的品質和態度,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正確地理解人文,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新教改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已成為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教學優勢。語文教材內容特別豐富,教師要深入挖掘教學內容包含的豐富的人文內涵,感染學生,以此創建語文高效課堂。比如學生在學習《荔枝》一課時,教師可以反問學生對媽媽的了解有多少,還可以讓學生幫媽媽做一件事,并把做事的過程寫下來。這種讓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實際生活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還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發揮課程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全面強化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總之,在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目標是以培養學生興趣為主,核心素養背景下的語文教學需要盡可能地采用引導和啟發式的教學方式,構建語文高效課堂,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逐步提高自身的語言能力,從而提高學生自身的語文核心素養,為今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吳秀珠.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理念,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J].學范教育,2018(8).
[2]高翔.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高效課堂構建實踐研究[J].新課程(上),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