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泳媛
【摘要】教材文本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和教學指導作用,是教師實施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如何挖掘教材文本的使用價值,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是筆者在研究脈絡句課題時思考的問題。本文將以《片段組合顯文脈》作文教學為例,談談如何通過挖掘文本價值,關注學生思維過程,設計作文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在掌握脈絡句作文寫作方法的過程中,自覺習得“學會學習,實踐創新”的好素養。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材文本;核心素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1年版)》提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薄秾W生發展核心素養》一書中提到“一個核心”,即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其中“學會學習”和“實踐創新”是六大素養之一。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注重發展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實踐創新能力,因而關注學生學習的思維過程,教會學生通過閱讀文本挖掘文本規律、創新運用寫作技法的能力,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2018年,我校市級課題“初中語文‘脈絡句作文’教學研究”立項成功。以此為契機,我在開發脈絡句作文指導課時,通過回歸文本、找尋規律、設計活動、引導實踐等四個環節,循序漸進引導學生在掌握脈絡句寫作方法的過程中,側重關注學生思維過程,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實踐創新的能力,取得較好的效果。
一、回歸文本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第三單元《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第1至第8段關于百草園的描寫,分別是有趣園景、神秘傳說、雪地捕鳥三個片段,但在行文中這三個片段是通過過渡句銜接起來的。為了讓這個教材文本能運用于我們的課題研究——《片段組合顯文脈》教學案例中,我把該文本改編為小標題形式,即: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節選
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F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賣給朱文公的子孫了,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有趣園景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拍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墻,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遠。
傳奇故事
長的草里是不去的,因為相傳這園里有一條很大的赤練蛇。
長媽媽曾經講給我一個故事聽:先前,有一個讀書人住在古廟里用功,晚間,在院子里納涼的時候,突然聽到有人在叫他。答應著,四面看時,卻見一個美女的臉露在墻頭上,向他一笑,隱去了。他很高興;但竟給那走來和他夜談的老和尚識破了機關。說他臉上有些妖氣,一定遇見“美女蛇”了;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喚人名,倘一答應,夜間便要來吃這人的肉的。他自然嚇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卻道無妨,給他一個小盒子,說只要放在枕邊,便可高枕而臥。他雖然照樣辦,卻總是睡不著,——當然睡不著的。到半夜,果然來了,沙沙沙!門外像是風雨聲。他正抖作一團時,卻聽得豁的一聲,一道金光從枕邊飛出,外面便什么聲音也沒有了,那金光也就飛回來,斂在盒子里。后來呢?后來,老和尚說,這是飛蜈蚣,它能吸蛇的腦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結末的教訓是:所以倘有陌生的聲音叫你的名字,你萬萬不可答應他。
這故事很使我覺得做人之險,夏夜乘涼,往往有些擔心,不敢去看墻上,而且極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樣的飛蜈蚣。走到百草園的草叢旁邊時,也常常這樣想。但直到現在,總還沒有得到,但也沒有遇見過赤練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聲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雪地捕鳥
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雪一下,可就兩樣了。拍雪人(將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羅漢需要人們鑒賞,這是荒園,人跡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來捕鳥。薄薄的雪,是不行的;總須積雪蓋了地面一兩天,鳥雀們久已無處覓食的時候才好。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頰的“張飛鳥“,性子很躁,養不過夜的。
這是閏土的父親所傳授的方法,我卻不大能用。明明見它們進去了,拉了繩,跑去一看,卻什么都沒有,費了半天力,捉住的不過三四只。閏土的父親是小半天便能捕獲幾十只,裝在叉袋里叫著撞著的。我曾經問他得失的緣由,他只靜靜地笑道:你太性急,來不及等它走到中間去。
……
二、找尋規律
通過創設問題:請大家閱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節選,并說說節選與原文相比你更喜歡那種結構。
合作探究后,引導學生歸納規律:小標題式更直觀,條理更清晰,主題更明確。
三、設計活動
展示學生所寫的片段組合式范文《成長路上的陽光》,創設閱讀交流活動,讓學生暢談:片段組合作文的脈絡除了小標題式,還有什么形式?合作探究后,引導學生歸納規律:除了小標題式,還有片段段首式、片段段尾式。如下是片段段尾式。
那兒,有你
中山市卓山中學初一(6)班 姚琪
夏日敬老院外的樹林里,蟲鳴不絕于耳。談笑聲總蕩漾在敬老院里。你在這兒,陪伴著那些老人們。陪他們談笑風生,陪他們閑庭信步,陪他們下棋唱歌……當然不只這些,你還幫他們整理房間衣物,照顧他們孱弱的身子。那兒,總有你的身影!
杪秋余暉籠罩下的街道,秋風時時掠過。煩雜聲總徘徊在街道邊。你在那兒,晚高峰下,不辭疲倦地邊揮舞雙手,邊吶喊著。你疏導著行人如麻的街道,調解著公路上車輛的擁擠。擁堵的街道在你的指揮下變得暢通且有秩序了,疲憊的你也終于舒了口氣。那兒,總有你的身影!
嚴冬的寒風倚著醫院的墻,冰雪凜冽著。醫院里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你挺拔著背,直直立在那兒,有人不知去那里掛號,你親切地告訴了他;有人不知去那里取藥,你耐心地指引了他。你和藹親切地化解了人們心中的疑惑與困難。那兒,總有你的身影!
集市上,有你;天橋上,有你;廣場上,有你。你在這兒,在那兒,你在人們需要幫助的每個角落!
你總是那么親切,助人為樂;你總是那么溫和,予人溫暖。你在那兒,那兒就充滿了溫暖!感謝有你——美麗的志愿者!
四、引導實踐
由校園新近開展的活動——義賣活動為抓手,創設“說說義賣活動”合作交流活動,讓學生暢談義賣活動的人和事。
在學生們的發言中,教師引導調整片段組合,例如:寫人的可以歸納為:有趣的賣家——有趣的買家——有趣的家長;寫事的可以歸納為:賣力的吆喝——犀利的砍價——賤賣的處理……最后布置寫作訓練:用所學的片段組合結構寫一篇以“義賣活動”為話題的記敘文。
以上是筆者執教《片段組合顯文脈》作文教學時,由教材文本入手,以合作探究為形式,引導學生參與思考,學會歸納,旨在以脈絡句寫作教學為契機,關注學生學習的思維過程,教會學生通過閱讀文本挖掘文本價值、創新運用寫作技法的能力。
五、思維延伸
以“回歸文本,找尋規律,設計活動,引導實踐”四個環節設計的作文課《片段組合顯文脈》成功引導學生關注文本本身,找尋文本價值,思考實踐創新。
在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課文《貓》的學習中,學生的思考讓我意外:他們說該文通過三只貓的命運,去表現關注弱小者,審視自身缺點的主題,可不可以將該文改寫成片段組合作文?
學生的這個思考,引發我的思考,我給予學生如下的指導:一是可以改編成片段組合作文。如小標題式,此時學生紛紛把小標題列出來,他們異口同聲的念到:第一只貓——第二只貓——第三只貓;我說也可以是片段段首式,譬如從貓的來歷入手:那是一只從隔壁要來的貓——那是一只從虹口舅舅家要來的貓——那是一只自來的貓……二是逆向思維,可以反過來思考該文是如何將三只貓貫穿起來的。學生思考后回答:文中的過渡句。我很欣慰學生的這個回答,肯定地表示贊同。同時提醒學生,我們寫作中學會片段組合式創作,只是希望能把素材的呈現更直觀,把文章的脈絡更清晰地呈現,并不代表不是片段組合的作文,就沒有文脈。
閱讀——思考——發現,應該是語文教學應有的思維。如何激發這種思維,我想回歸本文,關注學生學習的思維過程,教會學生通過閱讀文本挖掘文本價值、提高創新實踐運用的能力,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我在《片段組合顯文脈》教學中發現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