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鴻鳴
【摘要】2021年廣東省初中物理學業水平考試第23題以超聲波測速為載體,有效地考查了學生復雜情境中的模型建構能力,綜合物理問題的分析、推理能力,以及實踐創新能力。題目新穎別致,凸顯學科素養的考查,對初中物理教學具有導向性作用。本文在解析、素養考查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對今后教學的啟示。
【關鍵詞】初中物理;中考試題;素養考查;教學啟示
原題? 閱讀下列短文,回答問題。
超聲波測速
測距是測速的基礎。如圖1甲所示,超聲波測速儀向靜止的汽車發射超聲波信號(簡稱信號),同時開始計時。信號傳播過程中遇到汽車會被反射,測速儀接收到返回的信號就停止計時。根據記錄的時間及其與路程、速度的關系,可計算出汽車與測速儀之間的距離。圖乙是信號傳播過程的s-t圖象,s表示信號與測速儀之間的距離,t表示信號傳播的時間。
測速儀測量汽車速度的原理是:測速儀向運動的汽車先后發射兩次信號,根據汽車在兩次遇到信號之間所通過的路程及所用的時間,由速度公式可得出汽車的平均速度。
測速儀在公路上對某跑車進行測速時,向勻速駛來的跑車發射兩次信號,兩次發射信號的時間間隔是1.0s,第一次發射信號到接收用時0.6s,第二次發射信號到接收用時0.3s。經測速儀測定,該跑車超速,駕駛員將受到交警部門處罰。(超聲波速度取340m/s)
(1)如圖乙所示,若t0=0.4s,則靜止的汽車與測速儀之間的距離為_______m。
(2)通過計算,在圖2中,大致畫出測速儀對該跑車發射的兩次信號傳播過程的s-t圖象(t從第一次發射信號開始計時)。跑車在兩次遇到信號之間通過的路程為______m,跑車的速度大小為_______m/s。
一、試題難度分析
試題的難度主要集中在測速問題的求解上,具體分析下表。
問題 情境 求解問題 已知條件 知識與能力結構化程度
測距 單一:信號在測速儀與靜止汽車間往返運動 簡單:測速儀與汽車的距離 單一:信號從發射到接收的時間;聲速 程度低:知識與技能的結構化程度低
測速 復雜:兩列信號先后與運動的跑車相遇后返回測速儀 復雜:跑車運動的速度;信號傳播的s-t圖象 復雜:兩次信號從發射到接收的時間;兩次發射的間隔時間;聲速 程度高:知識結構化程度低,技能的結構化程度、思維方式的綜合程度高
二、學科素養考查分析
1.模型建構能力
要解決超聲測速問題,需要將這一復雜情境中的對象和過程,轉換成熟悉的測量物體運動速度的物理模型——測速儀向運動的跑車發射第一列信號,與跑車相遇反射回測速儀,“記下”第一次相遇的位置及時間;繼續向跑車發射第二列信號,與跑車相遇反射回測速儀,“記下”第二次相遇的位置及時間。通過兩次相遇的位置及時間,間接“測出”跑車在兩次遇到信號之間通過的路程和時間,由此可測速跑車的速度。
2.分析、推理能力
如何求得跑車兩次遇到信號之間通過的距離以及經過的時間呢?這需要進一步的分析、推理和判斷,得出結論。
(1)相遇時間、距離的分析判斷
由于超聲波信號在發射儀與汽車往返運動時傳播介質相同,所以傳播的速度相同;而往返運動通過的路程相同,由t=s/v可知,所用的時間相同,為總傳播時間的一半。由s=vt可得以下三段相遇距離。
①靜止的汽車與測速儀之間的距離:
②第一次信號與跑車相遇時跑車與測速儀之間的距離:
③第二次信號與跑車相遇時跑車與測速儀之間的距離:
(2)跑車兩次遇到信號通過距離的分析判斷
如圖3所示,跑車在兩次遇到信號之間通過的路程S車,為跑車兩次遇到信號時與測速儀距離的差。
s車=s1相遇-s2相遇=102m-51m=51m
(3)跑車兩次遇到信號運動時間的分析判斷
如圖4所示,跑車在兩次遇到信號之間經過的時間t車,為跑車兩次遇到信號的時間差。
從第一次發射信號開始計時,0.3s后跑車第一次與信號相遇;經1.0s后發射第二次信號,0.15s后跑車與信號第二次發相遇,第二次與信號相遇的時間為1.0s+0.15s=1.15s,則:
t車=1.15s-0.3s=0.85s
(4)跑車速度的計算
由速度公式可得,v=s車/t車=51m/0.85s=60m/s
3.繪圖用圖能力
題目給出的s-t圖象,縱坐標s表示的是信號與測速儀之間的距離(不是路程),其最值表示的是信號與跑車相遇時跑車與測速儀之間的距離,對應的時間為相遇時間。
根據上面的分析結果,可畫出兩次信號傳播過程的s-t圖象,如圖5所示。由圖可求得跑車兩次遇到信號經過的時間為0.85s。
4.實踐創新能力
測距是超聲波的一個具體應用,測速是測距的創新實踐,通過超聲波連續兩次的測距,得到汽車兩次遇到信號所經過的路程與時間,從而測出汽車行駛的速度。這一過程有效考查了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三、對教學的啟示
第一,夯實基礎。超聲波測距源于教材,是測速的基礎。無論測距還是測速,都要用到勻速直線運動的基本規律、超聲波測距的物理模型,去分析、解決問題。因此,學生必須牢固掌握這些基礎知識,清晰、全面的認識超聲波測距這一物理模型,如信號往返傳播過程中具有的等速、等距、等時的特性等,只有這樣,才能創造性的應用這些基礎知識、基本模型解決更復雜的實際問題。
第二,發展思維。物理教學除讓學生掌握必備的知識,還要形成關鍵能力,如建構模型、分析推理等科學思維能力。在平時的教學中不單要重視結果,更要重視思維的過程,這個結論是如何得來的,經過怎樣的分析、推理的過程,多問幾個為什么?比如,超聲波在發射儀與反射物之間來回運動的時間是相等的,為什么?因為路程與速度均相同;為什么傳播速度相同?因為傳播的介質相同。這些問題看起來簡單,但確實有利于學生的思辨能力的形成和思維深刻性的培養。
第三,提高識圖用圖能力。物理圖象能形象表征復雜的物理過程或物理規律,圖象法是一種重要的物理科學思維方法。本題中,一方面要求考生畫出兩次信號傳播的s–t圖象,用圖象描述信號傳播過程;另一方面,考生可以通過畫圖,如圖3、圖4和圖5,將物理過程可視化,有效降低思維難度,有利于復雜問題的解決。在平時的教學當中,要重視物理圖象的教學,多讓學生運用物理圖象表述物理過程或物理規律,如用方直圖表示兩個數量的關系、用圖象表示晶體的熔化(凝固)過程、用I–U圖象表示導體的電流與電壓的關系等,讓學生理解圖象的物理含義,提高學生的識圖、用圖能力。
第四,培養實踐創新能力。創新實踐能力是物理核心素養的重要方面。測速是測距的創新應用,重點考查學生運用基礎物理知識、規律以及熟悉的物理模型,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加強與生活、生產實際、新科技的聯系,讓學生多經歷實際問題的解決過程,如加油機如何實現空中加油、電冰箱如何制冷、人面識別技術如何進行人面識別等等,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實踐創新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5.
[2]李冬裕.一類含“時”的初中物理運動學問題例析[J].物理教學,2021(4).